惠女服饰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022-02-19王淑婷
王淑婷
(惠安县第三实验幼儿园,福建惠安,362100)
一、问题的提出
惠女服饰是惠安县东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民俗服饰,“黄斗笠、花头巾、节约衫、银腰链、阔腿裤”是其典型的外形特征,其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造型美感成为我国服饰文化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惠女服饰蕴涵着丰富的美育价值,是值得挖掘与利用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将惠女服饰资源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幼儿园美术课程内容,让更多的幼儿了解惠女服饰的独特美感,而且可以起到传承本地优秀的服饰文化的作用。
二、惠女服饰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基于年龄差异,提出不同的惠女服饰内容表征要求
为更好地将惠女服饰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惠安县第三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本园)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各年龄段典型行为表现,对适宜各年龄段开展的惠女服饰内容进行了相应的选择。
1.小班以简单表征惠女服饰的局部内容为主
小班幼儿处于对工具、材料的特性与操作的体验、探索阶段,满足于操作的过程,他们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只能掌握简单的形状。[1]基于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宜提供花头巾、纸质黄斗笠等半成品,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印章画、纸团画、手印画、添画,或是用藕片、萝卜在斗笠上、腰带上进行拓印、点画,如小班印画活动“漂亮的花头巾”。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较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直观材料,如腰带、贝壳、超轻黏土等,让幼儿串贝壳项链,或是对惠女腰带进行局部的装饰性粘贴等。
2.中班以多元表征惠女服饰的整体内容为主
中班的幼儿能注意观察对象的特点,能围绕一个主题思考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会有意识地使用颜色;他们在手工制作时能积极探索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制作物体的基本部分,但整体感不强,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2]因而,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宜通过提供颜料、炫彩刮画纸、砂纸等材料,让幼儿运用油水分离、刮画、版画等多种方法创作自己眼中的惠女作品,如中班版画活动“扛石头的惠安女”等。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对惠女服饰进行整体装饰,如提供上衣、阔腿裤、绣拖鞋、腰带等惠女服饰,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性材料,让幼儿用剪刀、水彩笔,超轻黏土、扭扭棒、塑料花、毛线等各种易于使用的工具材料开展印染花头巾、折剪阔腿裤、装饰腰带、捏惠女妆糕人等手工活动;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本土材料,通过缝、折、剪、画、染等方式,充分发挥想象,开展多元表征方式的制作活动。
3.大班以创意表征惠女服饰的主题形象为主
大班的幼儿美术整体感逐渐提高,能围绕主题构思,喜爱表现各种物体的明显特征、细节及各种简单的动态,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并会借助辅助工具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3]在绘画活动中,本园教师让幼儿运用线描、水墨、扎染等多种形式对惠女服饰内容进行主题性的创意表现,如大班绘画活动“惠乡情”等。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提供具有惠女服饰特点的简单的玩具、工艺品,并根据材料、质地、制作过程的难易程度,增添各种蜡光纸、条状皱纹纸、鱼篓、贝壳、沙子、海螺、石头、树叶、小簸箕、网髻等材料,让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内容与形式,或独立创作,或自主选择同伴进行合作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充分利用形状与质地等特点,主动探索和运用修改、添加、组合等多种方法,大胆地进行设计和制作。
(二)立于深化理解,以主题方式开展惠女服饰美术活动
在开展惠女服饰美术教育活动时,除了相关环境创设,本园教师还积极借助主题活动这一形式,为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对惠女服饰文化进行深度学习提供较好的机会;同时借助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惠女服饰文化,建构起较完整的认知。
1.主题活动前期阶段:资料收集与环境布置
(1)家园共同收集资料,激发兴趣并调动家长参教热情
惠女服饰文化资源作为教育素材,其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因此,本园邀请家长以各种形式参与惠女服饰文化活动。事实表明,家长的参与和对惠女文化的认知都间接影响着幼儿在惠女文化活动中的表现。本园曾开展过“惠女风情”美术主题活动。该主题活动实施伊始,本园教师首先通过家教园地进行惠女服饰文化活动开展现状调查,让家长明确惠女文化活动的项目、内容、要求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然后,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惠女服饰的相关信息资料,帮助幼儿记录真实的想法和发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惠女服饰的美。最后,家长陪伴幼儿一起学习,拓宽教育的途径,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氛围。
(2)将整理后的资料用于布置环境,增强幼儿对惠女服饰的体验
首先,本园教师对活动室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师幼一起把收集到的惠女摄影作品、水墨画、剪纸画、惠女工艺品等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呈现于环境之中,如布置惠女服饰艺术展馆,让幼儿欣赏影像资料和艺术作品,在廊道里创设“ins风惠女网红打卡图”,以清爽的配色为基底,搭配大量可以更换的惠女上衣、阔腿裤腰带、花头巾和斗笠,使幼儿能够在现实场景中试穿、试戴,感受惠女服饰的魅力,让幼儿从愿意参与到喜欢参与活动。
2.主题活动中期阶段: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
在收集好主题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做好主题活动环境的初步布置与氛围营造后,接下来主题活动的推进便进入了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阶段。
(1)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既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惠女服饰内容,又要依据幼儿审美特点对惠女服饰内容的表征要求进行适当的简化,使之更贴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使活动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集体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梳理整合与提升,为幼儿间相互学习提供机会。更主要的是,由于集体教学活动具有全员参与性,其更易于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在开展惠女服饰的欣赏活动时,本园教师将目标定位于引导幼儿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加深对惠女服饰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结合视频,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惠女服饰上的各种图案与色彩搭配,有效帮助幼儿梳理、整合、提升相关经验,让幼儿对惠女服饰的图案美、色彩美等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为后续开展相关的活动做好了经验上的铺垫。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惠女风情秀”中,教师带领幼儿到崇武古城写生,全体幼儿置身于真实的学习场景之中,观察惠女服饰的各种色彩、图案和造型,从而产生了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交流和讨论自己的发现。在观察到惠女服饰的形状后,许多幼儿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把不同的纹样和图形拼接起来,通过“改装”画出自己心中的惠女服饰。教师着重教会幼儿如何通过改变色彩的浓淡、饱和度、块面的大小形状等要素使画面视觉上产生轻重感、强弱感,使惠女服饰的色彩流露出大自然的味道。在“美丽的惠安女”等剪贴画活动中,教师充分引导幼儿观察惠女服饰在色彩的搭配、图形的运用、点线面的构图上的特点,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进行大胆的创作。在“创意镜梳”等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通过撕、刻、缝、印、拼、摆、拓、染、扎、贴等创作手段,做出简单但充满创意、童趣的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最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活动形式,也是主题活动推进的重要途径。区域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对探究惠女服饰的兴趣,加深幼儿对惠女服饰文化的理解,又是教师观察与捕捉幼儿对惠女服饰文化关注点的重要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营造文化氛围。本园教师在幼儿园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合理而有机地营造了惠女民俗文化氛围,定期将“惠女民俗文化”课程活动照片呈现在各楼层的楼梯扶手、墙壁或转台的空间位置上。在楼梯的台阶上,教师会把有关惠女的民谣等呈梯形展现在台阶的侧面。廊道上还悬挂了教师制作的鱼灯、斗笠挂饰,廊道的尽头用船模、渔具实物等装饰展示惠安女的劳作史。各班教室还在保留墙面内容创设丰富性的同时,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用于布置具有闽南风情的古城墙、海滩、古厝等,并将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的绘画作品以记录册的形式悬挂其中。幼儿绘画作品每个月更换一次,而呈现在各活动区域的柜子上的各类惠女装饰品,则是两周更换一次。采用呈现幼儿作品等的环境创设方式的目的是让所创设的区域大环境助推幼儿对惠女服饰文化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拓展性的学习。第二,合理利用班级空间,支持幼儿学习。在班级活动空间的设置上,本园突出活动区环境创设的可互动性与年龄差异性。在班级墙饰创设中,教师专门设定了一个可供幼儿主动参与并操作互动的惠女文化版面,让幼儿通过动一动、玩一玩、读一读、连一连、猜一猜等方式,加深对惠女文化的理解。例如,投放供幼儿开展墙面游戏活动的有关惠女的民间传说的图片资料,小班幼儿可以利用这些图片资料进行看图阅读,而中班、大班则分别可以开展排图讲述和插图编故事等。
在班级各区域活动内容的创设过程中,本园鼓励教师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另外,幼儿会和教师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师幼会共同讨论、交流区域活动内容的布置方式,通过手工制作或绘画等形式将各自作品展现在区域活动的展台或展板上,或是把参与手工缝制的腰带、头巾、发箍投放到表演区供表演游戏使用。有的班级还设置了一面“我的学习与收获”墙饰,让幼儿用图画的方式把自己关于惠女服饰的收获和学习记录下来并展示在墙上,鼓励幼儿在每天的游戏中做到有计划、有发现、有收获、能分享。同时,教师还会充分利用这一墙的信息,及时发现与捕捉幼儿的相关经验与关注点,为开展有关惠女服饰文化的课程活动服务。幼儿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内容的创设,就是幼儿走进惠女服饰、加深对惠女服饰文化了解的最好的学习方式。
3.主题活动后期阶段:活动回顾与经验分享
对主题活动进行回顾、交流与展示,有助于幼儿对在该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进行适当梳理与回顾,也利于教师及时对主题开展过程中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回顾与经验分享时,本园通常采用的活动形式,一是结合主题推进活动时所呈现的主题墙,利用专门时间引导幼儿以主题墙为媒介回顾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回顾环节,本园侧重集体经验与个体经验的梳理与整合工作。二是根据主题开展的实际需要,以家园合作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体验。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惠女风情秀”中,基于幼儿对惠女服饰的了解与亲身体验,也为了满足幼儿舞台表演的兴趣,本园在该主题活动的回顾与经验分享环节,邀请家长参加班级所组织的“我型我秀”集体活动。这样集体亮相的方式将整个主题活动推向高潮,也给了幼儿一个将在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运用起来的机会。三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本园分门别类地整理主题活动全程的照片,并用简单文字图片上幼儿的情况与可能建构的经验,传送到班级线上家园联系群,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翻阅与回顾。四是作为教师教学资料存档的需要,本园在主题结束后会要求教师及时回顾课程实施的历程,就主题实施情况进行小结,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进行评量、分析,反思是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是否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并做好与下个主题的衔接工作。
三、惠女服饰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教育的启示
惠女服饰文化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园在把惠女服饰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持续推进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有效提升了幼儿参与惠女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在充分享受到惠女服饰活动带来的乐趣时,拉近了与本土文化的距离。但在对惠女服饰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本土文化都适合融入幼儿园活动。教师以本土特色课程为重点进行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冷静的分析,其充分挖掘教育价值,通过筛选、改造等方式,使本土文化适合幼儿美术学习特点和已有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各种关键经验。只有把这些课程资源内容与幼儿的知识经验融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资源向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转变。
(一)立足本土文化
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对整个研究是很重要的,选择的内容是否抓住了地域特征、是否彰显了文化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是重要的问题。教师只有先对本土文化资源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本土文化的特点,才能审议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的园本课程目标,才能有效设计各种活动,达到以活动传承本土文化的目的。
(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还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适合幼儿的,这些关系到该活动的总体效果和推广。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开展活动;要依据幼儿的兴趣、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经验选取内容,并对所选的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增强其操作性。
在以“惠安服饰文化”为主题的园本美术课程构建过程中,本园借助一定的载体,让幼儿在可感、可观、可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接受。本园以幼儿的视角挖掘本土的惠女服饰文化资源,结合幼儿自身的经验、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站在幼儿立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在喜欢参与、乐于表达的本土文化教育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让本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精髓与文化精神滋润幼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