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古韵,“读”领风骚

2022-02-19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蔡边小学赖艳芳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伯牙

文/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蔡边小学 赖艳芳

朗读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热点。笔者认为文言文的四声之别、声调扬抑、重声叠韵、节奏韵律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切身体会。朗读是师生打开“学文”与“习言”的一把钥匙。“读”领风骚,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文言文无声的文字变身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悟得文言文情趣,品得古韵之美。下面以《伯牙鼓琴》一课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诵读教学策略。

一、朗读三部曲,“读”占鳌头

在初读文言文时,笔者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三部曲:第一步正确读难字,把文本多音字和难读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通顺读长句,准确读出长句子的断句、停顿;第三步流畅读整篇文本。朗读三部曲让学生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晓文而见义,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助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古人读书“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之法,笔者在《伯牙鼓琴》一课初步感知文本前进行朗读三部曲的学法导航,第一步,正确读难字。引导学生读正确“少”“汤汤”和两个“为”这四个字,并借助注释理解其字义。第二步,通顺读长句。在听了课文朗读后,学生发现长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锺子期”“伯牙”两次词后面要停顿,可借助注释理解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由此明白长句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朗读节奏。第三步,读流畅全篇。教师运用音频朗读和教师“声断气连”的范读,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不但读好了文言文的停顿,又“晓文而见义”,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想象揣摩读,“读”出心裁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测想象的过程,“读”是首选策略。声情并茂的朗读比大费周章的文本分析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在诵读中促发想象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猜测和揣摩,促使其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进行想象。在《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围绕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并想象:伯牙的琴声一定表现很多动人的场景,发挥想象力来说说吧。由此让学生深知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体会到他们是真正的知音。在《伯牙鼓琴》一文教学里,让学生想象伯牙看见子期冰冷的墓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伴随着当时的情、当时的境的想象,人物形象更饱满、情感更丰富,达到“思接千载”的跨越,学生对他们的友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读起来更能将知音这份深情演绎得酣畅淋漓。

三、补充拓展读,“读”具匠心

朗读统编教材中经历历史淘洗的经典文言文,我们总能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感觉到其语言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但文言文所展现的意境与现代的学生距离较远,对于文言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只有反复朗读方可深入理解。在朗读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感悟,教师需搜集或者指导学生搜集其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拓展资料,在朗读中加以丰富或拓展。如在《伯牙鼓琴》一文让学生领悟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还有伯牙的情怀和志向,笔者出示了“伯牙厌烦别人的阿谀奉承和宫廷生活的争名逐利,向往大自然高山流水和子期一见如故。”的拓展资料,学生真正明白了何为“知音”。至此,学生更能把真切的情感融入朗读中,读出文化味道来。

四、合作探究读,“读”辟蹊径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核心要素首先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智慧都“藏”在文言文的文字里,它是中华民族文学、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符号。诵其文,读其书,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以“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眼光”从语言现象及思想和情感的本质对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进行辨析。《伯牙鼓琴》一文,“知音”是文言文文本的语文价值核心。在《伯牙鼓琴》一课中笔者探究:你认同在得知子期染病身亡后,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做法吗?笔者组织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观点,在既要“通古”也要“知今”的观点碰撞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知音难觅”,也可以发现活好当下的精神价值,还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伯牙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