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校本微课设计策略

2022-02-19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黄继彬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本环节微课

文/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 黄继彬

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 李卫华

2020 年初,全国各地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验,真实而紧迫的环境充分激发了师生们的积极性的和创造性,这是任何人为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此期间,微课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自然而然地受到师生们的重视,不同教师使用的微课资源不一样,运用微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适合课堂实际的微课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校本微课顺势而生。

在“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的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聚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突破关键教学环节以及对教学空间的延伸,成为助教助学的重要资源和方式。然而,当今各种平台上的微课资源并没有与具体的学校实际、学科特点、教学模式相结合,缺乏良好的针对性,这使校本微课成为新的需求。初中数学校本微课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以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依据,以特定数学教学模式需求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开发,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托,时长在十分钟以内,兼备学校标签和学科鲜明特征,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短小精悍,多集中于知识要点或各个教学环节,适合本校师生进行多种教学活动的数学微课程。

一、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需有明确的功能指向

如今普遍的观点认为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如果在课堂的某个教学阶段引入微课,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观点似乎把微课的角色局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调节剂”或者“提神剂”,而并没有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使得教学的重要环节都可以借助微课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微课的初期定义中,强调这是“碎片化学习”的东西,这样容易抹杀作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的微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在多年的微课制作和应用实践中,结合多种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着全程借力于微课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微课要求是系统的、与教材相配套的、在多个教学环节中全程发挥作用的资源。微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扮演主角,起到灵魂作用,所以说校本微课的开发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和前提。校本微课必须服务于特定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它的功能指向。

二、 微课的顶层设计需要体现系统化

不同的学者往往站在自己专业的立场给微课下定义,造成微课的定义种类繁多,即使同一位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微课所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而普遍的观点认为: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碎片化”成为微课的一张名片,它满足移动通信时代人们在泛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习惯需要。然而,在学习资源上,如果过于碎片化,意味着缺乏系统,这样的学习资源存在诸多不便:难成系列、难以检索、风格不一、良莠不齐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少学者也曾提出过,并给出一些建议,概括起来有:微课设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搭建资源框架,遴选优质微课,形成系列资源;分析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形成知识地图,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系统的微课;把系统设计的微课放在个性化学习平台上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笔者经多年努力,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初中数学同步辅助微课程”,每节课分“要点精讲”“练习点拨”“达标演练”三个环节,每个环节讲授时间约为8 分钟,教学内容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保持一致,同时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内容,覆盖初中几乎全部知识点,总共155 节。其特征为:PPT 画面,画外有音,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主干先立,要点精讲,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三、 微课的制作和使用需具备交互特性

微课在播放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的停顿,容易陷入接受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变革的对象,没有思考和交流的学习就没有效率,没有带着问题进行的学习缺乏深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微课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交互性,怎样实现交互性,常用的方法有:

1.技术干预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通过技术把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嵌入到微课的某个环节当中,当播放到一定位置的时候弹出问题框,让学生选择答案后再继续播放,以此来促使学生思考,实现交流互动。

2.分解录制

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需要把微课进一步细分,每段微课抛出问题后播放结束,等待下一个微课的播放来回答本微课问题,在两段微课之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其好处是不必借用网络平台的力量,在录制过程就可以实现,其不足之处是微课变成支离破碎的“微微课”,有点一问一微课的感觉。

3.学案引导

常用的学习资源包括课本、导学案、微课等,把三者巧妙结合,以导学案为主线,在哪个环节阅读课本哪一页或观看微课哪一段清晰地标注出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由于有了微课的参与,把静态的课本和动态的微课视频巧妙地融进导学案当中,借助动态视觉化的表征,提升自学效果。

4.自主互动

以上三种方法都能实现互动,但也有不足之处:微课本来就是几分钟的视频,在播放过程中经常跳出问题框,或者把本来就很短的微课按问题细分成更细的微课,或者在导学案中插入微课播放的环节,等等,这些做法都把自学过程安排得过于细碎、过于烦琐,人为地设置这些互动环节,真的是学生本身需要的吗?像保姆一般呵护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发挥吗?笔者认为,只要在微课的使用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即可实现其个人所需的互动。例如,提示他们在问题、例题、习题出现时立即点击停顿,让自己先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点击继续播放,最好比对结果。这种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进度由学生自己把握,更灵活、更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 微课的画面与旁白设计需同步良好

数学微课经常涉及几何图形和思路分析的问题,如果旁白与画面不能很好地同步的话,势必影响学生的理解,如何做到二者同步,这是微课录制的关键,也符合学生信息表征共时性的要求。利用手写板来录制的微课跟现实中教师借助黑板讲课的本质是一致的,但利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来进行录制,则要在PPT 的制作上下点功夫。例如,在录制以下讲解证明题的微课的时候,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首先呈现整道题目,然后用中速全题朗读一遍,让学生对整道题目的“已知”和“求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对已知内容逐条分析,在旁白过程中可以选择用鼠标指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鼠标晃动,影响画面的美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比较喜欢隐藏鼠标,偏好于在旁白的同时在图上用容易辨识的符号作标记;在分析解题思路过程中,设计好执果导因的思维图,自上而下,每讲一步就呈现一行,切忌全部呈现后再分析,这样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能做到画面与旁白同步良好,就要懂得换位思考,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问题,力求每一句旁白指示明确,精准到位,方便学生理解。

五、 微课作品的分享需选择适当的媒介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微课平台多为云平台模式,并朝着社会化、大规模化、自组织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实施基于网络微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教师们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资源部署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与服务。从2020年1 月份开始,笔者重新编录该微课程,并上传到“白云区三个课堂应用平台”“学科网”“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等,供广大师生免费使用,超过5 万师生获得了免费优质系统微课资源。在可预见的将来,笔者的微课作品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的校本微课,是微课在国内十年发展后的新需求,也是智慧教育环境下对教学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校本微课的“草根性”使得普通教师都能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越来越多以实用为目的的校本微课作品将不断涌现,并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校本环节微课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