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STEAM 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建设

2022-02-19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刘素霞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科素养

文/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 刘素霞

C-STEAM 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取向。其中的C 为“Culture”的简称,也可以解读为“China”,是一个目标导向的概念,即以文化传承为主要教育目标。而STEAM 强调的是学科融合的课程形态,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手段。C-STEAM 教育提倡在传统文化的主题背景下,对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欣赏、理解、探究和创新传统文化,培养和发展人文精神,孕育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因此,在C-STEAM视域下建设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一、意义

1.有利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实践

中国教育学会于2019 年12 月研制了国内首个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指导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该标准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践行“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培养具有“中国魂”的公民。

2.有助于提升多学科核心素养

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是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多元化、延展性与当今STEAM 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有益于丰富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现今的大多校本课程停留在“开足,开齐”阶段,课程内容碎片化、知识化,且许多课程仅局限于单学科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可说是建设校本课程的一个切入点,但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产生背景,感受传统文化形式美,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再内化成自己的文化产物。搭建面向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校内学科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整,达到合力教育的效果。

二、路径

构建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时,应注重以学生为本。课程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感受体验型课程

感受体验型课程注重学生身心融合的文化体验,强调文化内涵的内化过程。如在校本课程中进行茶文化教育,因时间、空间等限制,可能许多项目无法在课程周期内完成,可采用校内外资源结合的方式开展,带领学生参观当地茶园、采茶、参观茶博会、观摩茶艺表演、采访茶庄主人等。

这些项目以了解茶文化为目标,通过参观、观摩、访谈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感受,主动构建茶文化体系。

2.技艺训练型

技艺训练型课程强调相关技艺的习得,基于操作实践经验,促进学生文化思考。比如乌龙茶制作、绿茶制作、茶艺、画茶景、唱茶歌(客家山歌)、擂茶制作等。学生通过模仿、训练、展演等一系列课程,将习得茶文化相关技能。

技艺训练型的课程设计在校本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可避免将传统文化知识化或应试化,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承不再是一张张试卷,而是通过技艺训练使得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载体,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3.探究学习型

探究学习型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后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新模式的过程。比如建造茶园,需经过以下流程:选址—土壤检测—土壤改良—茶种选择—茶树种植—茶园护理等,这一系列的步骤,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反思—迭代修正—反复检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复验证,最终才能形成调查报告。

探究学习型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也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

4.创新创作型

创新创作型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式。比如建造茶园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画茶景时结合深圳本土特色版画,制作传统食品擂茶时对擂茶工具进行改良等。创新创作型的课程是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新一代青少年接纳并传播出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三、总结

面向传统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赓续传统文化血脉,促进学校学科融合,具有鲜明的新时代课程特征。

1.多学科课程载体。 C-STEAM课程的设置建立在各个学科广泛参与并发挥学科所长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

2.多元化实施方式。 C-STEAM课程的设置包括理论性课程、专门性课程、渗透性课程、活动性课程,而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学习模式。

3.多角度开展评价。 C-STEAM课程教育的成果将会以不同形式展现,因此评价也将从多角度开展。从评价者的角度划分,包括学科专家、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及学生;从评价阶段划分,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性评价。

4.多层次深化主题。通过C-STEAM课程实施,培养学生个体发展与团体协作的精神,而且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亲子互动促进亲子关系。课程始终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常态化生活。

猜你喜欢

校本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