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学习”实现德育融入的建筑设计实践教学
——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为例

2022-02-19王依明刘皆谊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建筑设计道德

王依明,刘皆谊,陈 希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一、引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 国际研讨会,将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1]然而,受到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新媒体的泛娱乐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仍然普遍存在较大落差。对此,高等院校在履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不同职能时,应时刻谨记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

道德是公众应该遵循的、反映社会共识或主流价值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体,同时是培养人具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行动过程。[2]高校应通过适当的教育内容和策略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向的道德观念并内化为良好的个人品德,进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理想的高等院校道德教育需要专门科目教育与融入式教育的统一。融入式道德教育是指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做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延伸,以便将道德教育融入原课程,使学生既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又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整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因其专业性、实践性和公益性,具有显著的融入式道德教育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但服务学习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广泛,学界对服务学习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等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由于建筑项目周期较长,服务学习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也不多见。[3]如何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服务学习,并实现道德教育目标,是一个有重要价值但并未得到充分探讨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为例,介绍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服务学习教学方法,以期通过推动服务学习,提升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关怀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情怀,实现建筑教育应该承担的德育使命。

二、服务学习的理论内涵与德育功能

(一)服务学习的理论内涵

服务学习发轫于美国橡树岭联保大学(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并于1967年在美国南部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得到推广。[4]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模式,它将学习场域从教室、校园延伸到社区环境,它基于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有计划的服务安排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并经由结构化的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服务学习中,服务与学习同等重要,服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可以提升社区服务的品质,二者相互促进,可以实现社区与学生的双赢,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互惠与反思是服务学习的两个关键特征。[5]互惠体现了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的区别。志愿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达成服务效果为核心诉求,但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实质关系,也较少有教师在服务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单纯的专业实践环节则重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其重点不在于服务对象,无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德育效能不足的弊端。服务学习则通过系统的服务设计、行动规划、过程督导、反思评价以达到服务目的和学习目的,进而促进学生专业外的成长与反思,如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以及对社会责任的体悟等。

反思是将服务与学习进行联结的关键所在。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习主体需要基于对自己具体经验的反思,领悟新的观点或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实践情境中以进行测试、检验,并通过不断的循环进行知识的建构。循此理路,服务学习要求学生提供符合社区需求的服务,并在实践中刺激学生的专业思考,使其反思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在服务的检讨、修正与反馈中,将领悟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经过不断反思使知识与实践相互验证,最终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

(二)服务学习的德育功能

服务学习之所以具备较强的德育功能,在于它能够全面支持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多元目的。第一,基于荣誉感的体认与强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提供可激发同理心的社会情境,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第三,通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服务、学习目标的设定与执行,可以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第四,借由反思和庆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二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6]道德学习也不例外,社会因素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过程习得的重要来源。服务学习借由对参与学生的表彰和鼓励,实现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帮助学生将外在的道德信念、道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主动做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判断。

同理心是道德的重要基础[7],它指个体在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体验他人感受或在特定情境中将会有什么感受的心理过程。[8]同理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人却不一定自知。服务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是由不同阶层背景的人组成的,学生在切身体会社会中不同阶层背景的人的生存状态后产生对弱势群体的恻隐之心,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积极改变社会、增进社会福祉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服务学习通过具有一定困难的服务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讲策略、讲方法,有信心、有勇气全力以赴达成目标,实现对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是知识和行为的有机结合体,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多数大学生能够推理出基本正确的道德决定,但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参与的道德行为实践相对较少,呈现出“有感动,没行动”的状态。在服务学习中,通过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社会更美好。这有助于支持他们在未来继续投入社会事务,积极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

三、运用服务学习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首先,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仍停留在理论话语层面。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满足弱势群体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历来是建筑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无论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对社会住宅的研究,还是近年来普利茨克建筑奖对人道主义救援、居住公平等议题的重视,都是该议题的具体讨论。但多数学生的生活圈较小,对弱势群体生活环境的问题缺乏切身体会,其设计作业中很少能真正表现弱势群体需求的特殊性和内在差异性,这表现为仅将关心弱势群体作为一种话语层面的情怀标签。

其次,专业实践课程在学程安排中相对靠后,其未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受制于学生专业能力习得规律,绝大多数学校将建筑师业务实践相关环节安排在大学第8学期或第9学期(建筑专业一般为五年制)。同时,由于设计企业的工作节奏快速,实习生很难深入设计全过程,不能切身体会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如何推动建筑设计发展等设计本质问题,更难以在实践过程中完善道德自我。

最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要想在各种限制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设计项目,就离不开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但当前的建筑设计教学往往仅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缺少与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衔接。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感性认知和亲身体验,不了解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其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较为薄弱。

(二)以服务学习提升建筑设计教学质量的价值

多数大学生离弱势群体的实际生活较远,这是他们无法真正将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的主要原因。服务学习能让学生亲身接触与自己生活背景差异较大的群体,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社会。服务学习还将学生带到社区,为学生提供良善德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利用专业知识身体力行地为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改善做出贡献,这有助于鼓励他们未来更好地肩负起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责任。

服务学习是一个反思性实践的过程,根据与课程结合的程度以及服务时间的差异,服务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常态化社区服务以及与实践课程结合的短期、项目化服务。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教学团队会全程进行专业辅导,即使在中、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也有可能结合服务需求和教学内容,灵活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服务学习。这让学生更早地体会到建筑学的社会价值和学科魅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通过服务学习,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可以得到较大提升。从服务方案的拟定、设计现场的勘测、被服务者身心背景的调查与理解,到团队分工合作、讨论并修改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被服务者的需要,再到进入现场与社区工作人员、施工人员的沟通互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均可得到系统的锻炼与提高。

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的教学过程

(一)服务项目概况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父母无力履行抚养义务或是父母在抚养上存在着一定障碍的儿童群体。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群体很难得到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大多只能满足温饱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误入歧途,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2020年,共青团江苏省委启动“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的“梦想小屋”项目,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并对接专业装修施工,切实提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品质。[10]

苏州市姑苏区政府相关部门与教学团队所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已经建立长期的教学、研究合作,委托我院组织实施该项目。由于项目时间周期较短,且与当时正在开展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错位,教学团队决定基于实践课程中的社会实践选修课,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的形式开展服务学习。

(二)服务学习的实施流程

服务学习只有经过结构化的过程控制,才能保证服务、教学目的的达成。服务学习的实施流程有四阶段、五阶段或六阶段等不同模式。[11]其中,Fertman提出的准备、服务、反思、庆贺四阶段模式的影响较广[12],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指导服务学习的开展。

1. 准备阶段

首先,教学团队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走访了解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家庭情况和住房存在的问题,筛选出试点家庭,并基于问题清单和儿童的心愿清单导出装修项目和家具选择,明确改造的工作目标,同时确定服务学习的教学目标。“梦想小屋”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室内设计与施工,对中高年级建筑学学生而言,室内设计是较为基本的专业能力,但他们在预算控制、施工监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知识和能力的短板。因此,教学团队将此次课外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针对特定儿童行为心理特征的生活空间设计、施工监理全流程专业实践,培养学生以专业关怀社会、服务弱势群体的行为态度。

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已经开始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环境的不足,激发其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帮助该儿童群体的思想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教学团队与学生共同规划服务学习的流程与进度。教学团队也针对预算控制、施工监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服务前训练,以保证服务学习的顺利推进。

2. 服务阶段

参与工作营的学生团队对儿童的住房进行了全面调研,结合受助儿童的需求提出改造方案与改造预算费用清单,帮助社区甄选物料、选择施工团队,严格监理施工过程,并在完工后协助社区进行工程验收。项目提供给学生多元选择的服务途径,将学生团队分为设计组、监理组、募捐组等不同小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也使学生有机会与多元背景的人互动。在服务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学团队扮演随队教练的角色,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诊断、辅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在达成服务目标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工作信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3. 反思阶段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环节,服务只有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才能产生学习效果。知识、能力的增长是学习者在问题、困难中挣扎并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既有观念、知识的断裂与经过实践检验的重构。反思不是一个独立环节,而是贯穿项目执行的始终。学生通过撰写服务学习日记、定期进行小组讨论、阶段性成果报告等方式,归纳服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成功克服困难的经验。

反思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服务过程中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整个服务过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哪些落差;自己对儿童生活环境设计的认识有哪些改变;未来要怎么运用在服务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获得的经验;等等。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服务学习的意义和对自己的影响,实现了服务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联结。

4. 庆贺阶段

庆贺阶段是服务成果的分享过程,受助儿童及其家庭、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团队、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以表彰会的形式分享受助儿童生活环境改善的喜悦,具体内容包括观看服务过程Vlog记录影片、颁发奖状等。庆贺过程中的情绪感动与专业成就感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专业服务的价值和贡献,体会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绪。这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社会往更公平、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激发他们持续投入服务的动力,有助于建筑设计教学融入道德教育知情意行。

(三)服务学习的效果评价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第一阶段的工作于2021年2月完成,共帮助了9个家庭完成“梦想小屋”改造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空间环境的改造,极大地提升了受助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其中一位受助儿童向工作营师生这样描述她心中的房间:“这是一间未来的房子,房檐上悬挂着串串风铃,清风拂过,叮当作响……床边沿一定会有好看的花纹,象征着幸福,床上的爱心是我对未来自己的祝福——心想事成。”

设计工作营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低年级学生在工作营开始前担心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但经过服务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切身体会到如何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设计符合生活需求的空间,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交往能力、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为他们此后的专业学习乃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设计工作营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首先,学生的道德认知有了很大提升,认识到人生而平等,无论其父母因为何种原因无法参与儿童的成长,这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都有权利获得正常的生活条件。其次,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其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再次参加类似活动。最后,学生感受到空间环境对生活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能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人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建筑师职业的责任所在,其专业使命感和认同感得到显著增强。

受到诸多条件影响,此次工作营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服务时间较短,对受助儿童因成长而可能变化的生活需求了解不够深入,未能实现因应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环境动态调整。二是服务学习的教学目标未能覆盖更全面的建筑设计教学目标,这有待未来拓展服务学习的任务类型,进行更为综合的服务学习训练。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探讨了服务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其蕴含的德育功能,阐述了运用服务学习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空间设计工作营为例,介绍了基于服务学习的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效,可为建筑院校开展服务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道德的重要特征是自律性和实践性,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道德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使教育对象在行动中建构道德认知,引导其由内而外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换言之,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将每个人培养成言行举止均符合最高标准的道德完人,而在于培养理性而自律的人,使其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自律而非他律作为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引。服务学习将学生视为有思考能力、有同理心的能动主体,为学生提供道德发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社会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使其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特定社会问题,通过服务学习完善道德上的自我、专业上的自我。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作为绝对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学生,而在于启发学生探究正确道德答案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自我道德观念建构,在实践中磨炼学生道德意志,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

目前的建筑设计教学尚未能为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建构提供足够的情境引导,在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其自发展开道德行为实践方面也缺乏充分的支持和强化措施。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后的建筑设计教学,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还能对学生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进行符合道德发展内在规律的道德素养培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未来建议

服务学习在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全面的途径。建筑院校可以在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社区服务联结的基础上,深化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内的不同类型课程与服务学习的融合,推进服务学习的制度化、常态化;并在完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学习+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将大学的三大职能与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服务学习的顺利开展建立在高校与社区长期合作互信的基础之上,高校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建立可靠的伙伴关系,更加主动地发现社区中的问题,并与社区共同建设服务学习教学资源。这不仅可以为服务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还能够更好地配合本校的教学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学习教学,促进学校和社会更深层次的融合,更好地落实大学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建筑设计道德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