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通”环境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以“沈阳平台”为例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20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沈阳教研

黄 艳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8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在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迫切需求之一,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2]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而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基于广泛共识的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策略。[3]“人人通”定位于个性化学习服务层,是“三通工程”建设的目标终点,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4]在“人人通”推进过程中,学术界需要思考网络学习空间和资源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资源促进教学改革。以上问题都指向了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共享发展。这里的共享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包含共享的载体、共享的受众人群、共享的内容和共享的效益。在“人人通”环境下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不仅需要考虑“人人通”和原有资源平台以及各类应用平台的关系,而且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资源由谁建设,是否应该去中心化;资源如何流通,以方便快捷地输送给教师;资源如何共享,以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更需要的资源;资源如何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变革。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基于自身资源现状和“人人通”环境,以“一体两翼双擎”思路构建了“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沈阳平台”)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重点分析“沈阳平台”如何构建以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

二、“沈阳平台”的构建

在“人人通”环境下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并不是将原有资源推倒重建,而是基于原有资源与服务的重构和创新应用。在查阅文献、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其他地区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我院确定了以“一体两翼双擎”的思路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一体”指的是平台和服务为一体,“两翼”指的是扁平化建设和规模化应用,“双擎”指的是业务融合与行政保障。其中,“一体”是基础,“两翼”是核心,“双擎”是动力。“一体两翼双擎”思路要求“沈阳平台”的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建设为推动,其中的每个用户既是应用者,也是建设者,更是创造者,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与资源的有机融合。

(一)“一体”建基础

“一体”建基础具体是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软硬一体化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整合了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用户与应用的统一平台,软环境是指基于统一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5]我院依据自身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需求现状,结合“人人通”建设要求,规划并建成了为全市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应用、社区、门户、活动等一站式服务的“沈阳平台”,并将其作为沈阳市教育应用的唯一大平台,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以及与本地已有资源和平台的整合。这是资源建设与应用取得实效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沈阳平台”将各类资源、应用和用户汇聚在一起,基于统一的规范和架构进行操作,形成大量可供分析的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并进一步产生基于需求驱动和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服务,为“两翼”提供基础,为“双擎”提供依据和载体。

(二)“两翼”聚核心

“两翼”聚核心具体包含扁平化建设和规模化应用两个方面。

一是扁平化建设。“沈阳平台”的建设过程打破了以资源库建设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建设形式,搭建了开放、平等、协作和快速分享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人人参与、平等内生、灵活应变、高效匹配的资源建设扁平化格局。例如: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引入第三方资源提供者,采取“教师使用,政府付费”的资源购买方式,力求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鼓励教师成为资源提供者;指导学校、教研员、教师和学生以“沈阳平台”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这一做法解决了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使原本单方面的资源使用者,如教师、教研员、教研团队和学校等,也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并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二是规模化应用。规模化体现在“多”和“广”两个方面:“多”即资源数量多、参与人员多、应用模式多,“广”体现在学科覆盖广和应用范围广。“沈阳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是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有力抓手,要求沈阳市所有学校、班级、专任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在“沈阳平台”上开通空间,从而快速汇聚共享人群,促进空间和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改善沈阳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环境。在推进规模化应用过程中,扁平化建设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可能和基础,规模化应用反过来也促进扁平化建设更加科学、高效。

(三)“双擎”添动力

“双擎”添动力包含业务融合和行政保障两个方面。

一是业务融合,多渠道汇聚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内容。在“沈阳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院进一步挖掘教研、科研、评价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业务融合优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机制保障和督导评价下,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和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形成以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以及名师社区、课程社区等为载体的优质资源汇聚和共享方式,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和受众人群,打通资源流通渠道,促进资源内生和本地化,提升共享效益。

二是行政保障,在体制、机制、评价和规范等方面保障“沈阳平台”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在资源上,完善资源结构,制订平台运营、开放接口、资源制作与评价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保障平台运行畅通与资源质量优良。在体制上,我院是集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教育研究院,整合了沈阳市原有的教研、科研、培训和教育技术等多个部门。在机制上,建立“教师使用,政府付费”的投入机制,多维度促进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评价上,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验收相结合,由督导来认定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好坏,有效调动区域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规范上,围绕平台运作与管理、资源制作与评价、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研究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等,在政策和技术层面进一步规范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保障“沈阳平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三、“沈阳平台”的成效

“沈阳平台”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实现了资源共享外延的拓展,即不仅包括资源的呈现方式,而且包括资源的载体、内容、受众、效益等多个维度。“沈阳平台”的应用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建成教育应用大平台,形成规模化资源体系

“沈阳平台”采用开放接口,容纳了第三方的教学系统和工具,并与基础数据建立关联,确保了数据的唯一性和使用便捷性,也为后期开展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目前,“沈阳平台”已逐步形成数量大、类型多、覆盖面广的规模化资源体系,并建有系列化、特色化的优质资源。

一是资源建有量大。根据“沈阳平台”后台使用数据统计,“沈阳平台”已建有资源1223万条,其中上传资源数1140万条,下载资源324万条,内生资源下载比例占总下载资源量的80%。

二是资源类型多。“沈阳平台”现有题库资源、微课资源、动画素材资源、离线学习资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涵盖素材类、专题类、工具类和应用类等不同层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促进了师生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应用覆盖面广。“沈阳平台”目前接入了五大类第三方应用资源40个,可提供教学资源及素材使用、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电子阅读与教学交流多种应用服务模式。

四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我院积极组织教研、培训、信息技术等部门,建设了一批以需求为导向的特色资源,设计并实施了“网上公益学堂”“千节微课”项目,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彰显了教育公平。这两个项目分别列入2014年、2015年沈阳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项目。其中,“网上公益学堂”于2016年获得沈阳市政府评选的“智慧沈阳最优项目”二等奖。这两个项目成功探索出一条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合力打造精品资源的路径和办法,为学生和家长获取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选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拓展教学场景,提供教学工具

“沈阳平台”厘清了网络学习空间与资源的关系,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壁垒,使两者紧密结合,拓展了教学场景。例如,疫情期间,“沈阳平台”发布了“沈阳云课”,开展了网络教研和师生线上活动等工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保障了“停课不停学”。

同时,依托集成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沈阳平台”可持续采集学习者(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例如:沈阳市皇姑区第十中学教师利用“沈阳平台”提供的“教学助手”“移动讲台”等应用实现了常规的信息化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苏家屯城郊九年一贯学校教师利用“教学助手”实现了常态化教学,并录制课堂实录用于“一师一优课”晒课。

(三)提供精准化服务,创新教研模式

“沈阳平台”可以为沈阳市5万多名教师推送资源,包括国家、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特点,“沈阳平台”的资源推送以教学周为单位,由一线优秀教师手动定时推送。每个教学周,教师均可以收到所教学段学科的推荐资源。教师既可以在电脑端查看这些推送资源,也可以在手机端查看。

“沈阳平台”的网络教研功能打破了传统教研的模式,教师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参加网络教研活动。具体而言,市级教研人员通过“沈阳平台”的名师社区进行教科研交流活动,学校通过“沈阳平台”建设门户网站、统筹规划资源,教师和学生利用“沈阳平台”交流、学习。例如: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依托“沈阳平台”的名师社区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打造的“云上自修室”形成品牌效应,有较大影响力,并在线上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教师活动,逐渐探索出适合该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训模式,为每名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院高中历史教研员林平在“沈阳平台”上创建“林平名师社区”,不仅汇集沈阳市的高中历史教师,而且吸纳喜欢历史的其他教师。“林平名师社区”展示了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优秀课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内容,鼓励教师针对这些内容展开讨论。

(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影响力

为满足广大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减轻家长相关经济负担,突破传统学科课程资源零散、杂乱等问题,“沈阳平台”建设了一大批向社会开放的特色资源,并按照教学进度制订课表,让更多学生能随时随地享有名校名师的同步辅导。这一做法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沈阳平台”已成为具有高度可推广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提高了沈阳市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提升了沈阳市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影响力。

四、结语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不是千人一面的,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个性化构建的。虽然教研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资源共享和应用的理解不同,但他们都需要融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建设。在“一体两翼双擎”的构建思路下,“沈阳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如何进一步扩大资源范围,实现从专题教育资源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资源的转变;第二,如何对平台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以此完善现有的标准、规范,找到用户需求的痛点,调整智能推送策略,以达到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精准的资源服务;第三,进一步细分、总结和提炼平台的应用模式,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流通渠道更加畅通;第四,出台哪些政策,加大力度融合或连接区级资源应用平台,打破区域壁垒,打造更理想的共享发展环境;第五,如何加强对用户共享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意识的引导,营造互动、开放、共享、规范的共享氛围,提升用户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沈阳教研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