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工作常态化督导的新路径探索

2022-02-19罗奕华

教育观察 2022年20期
关键词:督导双减专项

罗奕华

(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实验小学,广东广州,510290)

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1]“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事关每个学生的成长,事关千万家庭的福祉,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8月,“双减”工作督导被列为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督导内容包括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职督导评价、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2]推动落实“双减”政策是一场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回归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生态修复攻坚战,也是一场探索中国社会新时代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持久战。因此,对中小学开展“双减”工作督导,是教育督导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探索“双减”工作常态化督导的新路径,是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和要求。在“双减”工作督导中,教育督导部门应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入研究“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指导学校落实“双减”相关工作,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对此,教育督导部门可以从夯实督导队伍建设、明确督导思路、创新督导实践等方面,探索“双减”工作常态化督导的新路径。

一、夯实督导队伍建设

教育督导人员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顾问”,在保障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学校“双减”工作的督导,是新时期教育督导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育督导部门不仅要加强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应针对“双减”工作动态化组建督导队伍,挑起“双减”政策落实重任。

(一)专业化建设教育督导队伍

教育督导的专业化,其核心在于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化,因此,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是落实“双减”工作督导的关键所在。教育督导人员应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

一是树立学习意识。教育督导工作是真督实干,其使命是推进相关教育政策在学校切实落地、见效。因此,教育督导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理论水平,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观念,在实际督导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地给予学校行之有效的“双减”工作督查和指导。

二是树立服务意识。教育督导人员在开展督导工作时,要走进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例如:随机抽查作业,检查作业总量和设计质量;与师生和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和意见交换,了解“双减”政策下师生的真实想法与内心诉求。教育督导人员还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服务工作,帮助学校回归教育本质,提升办学水平,同时积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努力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教育督导事业发展的引擎。教育督导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包括课程改革理念、课堂实施与评价创新观念等,学会运用新理念、新观念来指导责任学校的办学工作和“双减”专项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督导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互联网等途径优化信息采集、建立长效机制、细化评价规则等。同时,教育督导部门还要对照“双减”政策及时制订相关督导细则,便于教育督导人员对责任学校作出科学指导和综合评价。

(二)动态化组建“双减”专项督导队伍

为保障“双减”专项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相关部门还应动态化组建“双减”专项督导队伍。第一,在“双减”专项督导队伍的人员构成上,可采取区校联动、上下合力的方式,形成结构多元,涵盖教育教学专家、专职督学、责任督学、督导信息员、校长、教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等不同职能人员的督导队伍。第二,按照“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针对“双减”专项督导工作的不同方面,由相关部门统筹安排教育督导人员开展工作。例如:针对“双减”政策中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方面的督导,可配置由责任督学、督导信息员、校长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督导小组;针对学校课后托管的实施情况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进行的督导和评估,可由专职督学、责任督学专项负责;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知理解和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等调查数据的解读、监测和报告撰写,则可交予由教育教学专家、教科研人员、教研员组成的督导队伍专项负责。合理配置教育督导人员,可以使教育督导工作对“双减”政策下的教育问题诊断更精准,教育决策的制订也更科学。

二、明确督导思路

教育督导人员要充分领悟“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以明确督导的思路,切实助力“双减”政策在学校层面的落实。落实“双减”政策,其关键点在于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阵地的作用。围绕这一关键点,针对学校“双减”工作实施的教育督导思路应为:一是通过真实的数据采集帮助学校发现相关问题;二是以课堂为落脚点引导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水平;三是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校科学开展课后托管服务,以此助力学校重塑育人模式,守好育人主阵地。[3]

(一)采集数据,帮助学校发现相关问题

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是开展教育督导前置的基础性工作,而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又是成功的关键。对此,教育督导人员应按照“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多个时段,校内、校外多个地点及师生、家长、校长多个群体,综合设计信息采集方案。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教育督导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式,例如,通过实地观察、听取汇报、群体询问、个别面谈等方式了解“双减”政策下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以及作业布置、课后服务等工作常态。[4]

在采集“原生态”数据和信息后,教育督导人员还应分类整理,帮助学校发现其中的误区以及背后的问题。例如,教师容易出现认为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的误区——有的教师减少课后作业却“充分”利用下课时间,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内容,但实际上学习时间超过临界值,人体会进入疲劳期,继续学习则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家长则容易陷入目标短视的误区——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排名和升学,把成绩好等同于一切都好,通过参加课外辅导班追求成绩的短期回报,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长期培养。这些误区都是与“双减”政策相违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借助数据的分类整理,教育督导人员能够有效地甄别“双减”下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为引导学校寻找相应的对策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学校提升教学水平

切实提升课堂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日常督导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双减”专项督导关注的一大焦点。对此,教育督导人员要以课堂为落脚点抓好“双减”专项督导。教育督导人员可在以下方面引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一是熟悉教材,不仅要熟悉本学期、本学年的教材内容,更要了解教材的整个编辑脉络和体系;二是熟悉课程标准,做到准确把握目标要求,并恰当设置课堂教学容量;三是熟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其课堂主体地位;四是熟悉教法,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五是积极探索建立作业管理和评价办法,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指导。只有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才能有效减轻,“双减”政策才能切实落实。

(三)合理引导学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发展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需要科学的育人体系作为支撑,也需要全社会参与到良好教育生态的建设中,这便涉及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问题。在宏观层面,教育部门通过引进第三方课后服务机构,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较为丰富的选择。与此同时,教育督导部门应结合“双减”政策要求,针对第三方机构的课后服务行为制订科学的评估监督标准,既便于学校对第三方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也便于教育督导人员对第三方机构的督导。而在微观层面,教育督导人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地了解学校的学生需求和家长反馈,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哪些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帮助学校创新课后服务载体,满足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需求。此外,教育督导人员还应积极发挥其纽带作用,帮助学校牵线搭桥引进共建单位和共建基地等校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课外实践平台。如此一来,学校便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活动,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三、优化督导方案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具体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应厘清不同层面的工作重点,制订有效的教育督导方案,对学校的“双减”工作做好专项督导。

(一)聚焦学校层面的“双减”

于学校层面而言,“双减”政策落地的着力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五项管理”为抓手做好常规管理,二是以学校特色课程为平台促进学校纵深化发展。[5]对此,教育督导人员应紧抓这两大方面,做好学校层面的“双减”工作督导。

一是以“五项管理”小口切入,扎实指导、监督学校的“双减”工作落实。“五项管理”包括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作业管理和体质管理,“五项管理”看似小事,但确属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因此,教育督导人员应引导学校探究“五项管理”背后的深层问题,避免简单理解、单一操作。以手机管理为例,并不是简单地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而应该通过家校协同实现手机的良好监管。教育督导人员可建议学校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家长会、班级“手机管理”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家长形成对手机使用的正确认识,将手机管理工作落实到每名学生及其监护人。

二是通过构建和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减”去负担的关键,是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立体化的课程培育中全面成长。一方面,教育督导人员应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帮助学校分析、挖掘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再结合学校原有的传统特色项目和第三方托管机构的课程,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将课程纳入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教育督导人员还可引导学校通过教师资源共享、活动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校际间的联动,通过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途径丰富课程的开展形式。

(二)聚焦教师层面的“双减”

于教师层面而言,“双减”工作的落实主要在于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和教科研相结合的提升方式,践行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

一是聚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效率是对教师最基本、最具体的要求,也是直接反映“双减”政策在学校落实情况的重要指标。对此,教育督导人员可通过推门听课、评课、面谈交流、查看备课记录等方式,实地了解责任学校课堂教学的变化。教育督导人员对课堂中落实“双减”政策的情况进行研判后,要及时发现工作亮点、指出存在问题。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教育督导人员可推荐相关名师案例、优质课例等供教师学习和探讨,引导教师内化名师教学经验,发展自身教学技能,让“双减”切实发生在每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二是聚焦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与教研、科研的相互促进。在学校的发展中,教学是中心,教研、科研工作是关键,而教研、科研的主体——学校的每一名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其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带动“双减”政策在学校纵深化扎根的重要路径。教育督导人员可借助自身优势联动多方资源,为教师搭建优质的教研、科研切磋平台。结合“双减”政策,教育督导人员还可围绕课堂的增效提质、作业的分层设计和优化管理、社团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等主题,协助学校开展联合培训、教研活动甚至课题研究,从而引导区域教师间相互切磋、共同学习、互学互长。

四、创新督导实践

在“双减”工作督导中,教育督导人员还要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和社会发展现状,创新督导实践,切实推进中小学“双减”行动的深入开展。

(一)创新督导评估维度

在“双减”工作专项督导中,教育督导部门要按照“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维度,形成督导任务清单,便于教育督导人员在“双减”专项督导中及时发现问题。相应的督导评估维度可从以下方面设置:在学校层面,可聚焦于对“双减”政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度,契合“双减”政策的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激励和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借助外部资源解决课后服务问题,宣传“双减”政策等维度。[6]在教师层面,可聚焦于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课堂教学时间分布,设计和批改作业情况,课后辅导等维度。在家长、社会层面,可聚焦于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度,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认知,以及所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服务载体、服务质量等。

(二)创新督导评估方式

在“双减”工作督导中,教育督导人员还应主动使用“互联网+”的督导评估方式,提高督导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利用互联网拓宽督导数据的采集渠道。例如:在对学校的作业设计进行专项督导时,教育督导人员可针对教师和家长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并借助线上调查工具开展前置性的调查;对于“双减”专项的现场督导,教育督导部门应及时更新线上督导平台的“双减”专项录入界面,便于教育督导人员利用平台将第一手资料实时实地地上传到系统中。[7]

二是利用互联网丰富督导结果呈现和追踪监测的方式。在督导结果的呈现上,教育督导人员要认真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之间以及数据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作业完成时间与作业分层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可采取数据统计表、柱状图等图表形式,使学校和教师能清晰、直观地了解“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在追踪整改机制上,教育督导部门可利用互联网开展整改结果反馈、满意度调查等,如设置课后托管服务满意度、作业质量整改反馈等专项追踪监测,从而让教育督导人员及时掌握并评估学校的改进措施和改进效果。

学校是践行“双减”政策的责任主体,同时,“双减”政策落地校园,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教育督导部门和人员对学校“双减”工作应常态化监管、长效治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督导双减专项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