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方言地区幼儿父母的语言教育观念探析
——以黄山市为例

2022-02-19胡梓滟郭佳威

教育观察 2022年18期
关键词:徽州普通话方言

胡梓滟,郭佳威

(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为夯实终身发展基础,帮助个人成长成才,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发挥其基础性作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要求在“十四五”期间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抓住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着力加强幼儿的普通话教育。[1]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普通话习得起着重要作用,对方言地区的幼儿亦是如此。方言指的是有别于书面语及书面语发音的,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分布离散、没有自己的书写体系但有自己发音系统的、其他地区的人听不懂的一种语言。[2]徽州方言是皖南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其风格多样、各县区有异,即使是在同一个县区,有些词汇的发音也千差万别。这些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给幼儿的普通话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我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童语同音”计划的新形势下,探讨徽州方言地区幼儿父母的语言教育观念,有利于改善徽州方言地区普通话教学条件,使徽州方言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话交流技能,为其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现状

为全面了解徽州方言地区幼儿父母的语言教育观念,笔者在黄山市(包括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选取了205名3—6岁幼儿父母发放了网络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有效率达99.02%。问卷的内容涵盖了幼儿所在区县、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对方言和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家庭成员与幼儿日常交流的情况、家庭中方言和普通话使用的状况、父母的语言教育期望、对方言的态度以及家庭语言环境营造意识等。所有问卷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另外,根据回收问卷的内容,笔者选择了比较重视方言环境营造的5个家庭,对其中5名幼儿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观察,并对父母进行访谈。

(一)方言的掌握程度呈现出代际减弱趋势,但其家庭中使用频率仍较高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的流动,徽州地区幼儿父母对方言的掌握程度呈现出代际退化的趋势。在家庭成员对普通话和方言的掌握程度和使用状况方面,父母双方的第一语言均为普通话的比例在六成以上,父母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的接近四成。但在家庭场域中,父母和祖父母使用方言的频率仍然较高。调查数据显示,祖父母以方言为第一语言的占61.08%,父母以方言为第一语言的占33.50%,而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的父母也表示在大家庭中会跟随祖辈父母的习惯,经常使用方言交流。从地域分布来看,县域范围内的父母使用方言的频率比城区高,其中歙县、黟县更为显著,这表明县域范围内的普通话教学环境应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

(二)父母的普通话教育期望较高,但自身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普通话成为人们交流的前提,因此父母更倾向于教孩子学习普通话。调查数据显示,有64.53%的父母希望孩子的第一语言为普通话,32.51%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同时掌握方言和普通话,仅有2.96%的父母倾向于将方言作为孩子的第一语言。由此可见,父母的语言教育期望明显倾向于普通话,但父母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却不高。调查显示,只有48.25%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和北京音的普通话相近;36.45%的父母能分清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但语音音调带有方言音;12.80%的父母分不清楚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说话带有严重的方言音;还有2.50%的父母表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家庭中接触和学习普通话的程度,阻碍了幼儿的普通话语言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父母对方言的态度较为中肯,但家庭的语言环境营造意识淡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及周围重要他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四成的父母认为,让孩子接触方言会影响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但同时,绝大部分的父母并不在意周围的人使用方言和自己的孩子交谈。父母愿意让孩子接触方言,也知道方言会对孩子字音、词汇、语法、语言发展速度等方面产生影响。其中,在最关注的字音方面,有79.31%的父母认为和孩子说方言会对孩子的字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父母对方言的态度较为中肯,他们肯定方言的价值,认为方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徽州民俗风情的体现和历史文化的载体,也不否认各县区极具差异性的方言会对孩子普通话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适当了解方言、使用方言。调查数据显示,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交流频率较高的是祖辈,很多父母表示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49.75%的父母表示每天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为1—2小时,还有10.42%的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不足1小时,交流的常用方式是聊天,他们鲜少使用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并且在聊天时,混合使用普通话和方言的父母有77.34%。由此可见,父母在语言环境营造方面缺乏应有的意识和方法,幼儿在家庭中缺乏有利的普通话教育环境。

二、影响因素

(一)城市化进程推动父母的语言教育期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涌向城市。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进程不断加快,加速了语言的统一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融入群体,甚至影响幼儿的自尊自信,使得父母的语言教育期望不可避免地偏向于普通话。城市化的青年的语言也逐渐由方言向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转变,这样的过渡阶段使得家庭场域中方言和普通话混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幼儿的语言习得环境变得复杂,在无形中习得了不标准的普通话。

(二)父母对普通话教育价值的理解不深

通过访谈发现,有些父母认为,如今不同地区的人员交流频繁,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也不妨碍交流,没必要学习标准的普通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将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方言的传承岌岌可危,学好方言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应尽之责,若没了方言,徽剧、采茶歌、鱼灯舞等传统文化都无法传承。还有少数父母认为,方言是孩子与祖辈沟通的催化剂,用方言交流就颇显亲切,且有归属感。由此可见,父母对方言的价值理解较深,而对普通话的教育价值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为普通话只是走出家门的工具,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已。其实不然,掌握普通话不仅对个体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地区和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也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调普通话对个体发展、对国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普通话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已经超越特定的民族和地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交流的工具,而大部分父母对于普通话的深层教育价值缺乏理解和认同。

(三)隔代教养加大了家庭普通话教育的难度

由于经济发展、政策变革、父母工作繁忙等多方面原因,隔代教养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常见,祖辈参与教养的比例较高。有研究发现,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辈参与教养的;其中幼儿园前为77.7%,幼儿园期间是72.9%,小学阶段占60.1%,农村祖辈教育更是高达90%以上。[3]调查发现,80%以上的父母表示祖辈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家庭教养,接近一半的父母表示孩子在入小学前主要由祖辈教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然而,祖辈由于一辈子说着乡音,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有限,有些甚至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得如何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他们多把方言或者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另外,一些父母并不在意或无暇顾及这种现象,使得幼儿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内缺乏学习和练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缺乏良好的口语表达示范、语言倾听示范、语言敏感性的示范,导致了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不良结果。

三、建议

(一)父母树立正确观念,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教导孩子学习正确的普通话。首先,父母需要树立对普通话和方言的正确观念,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传承方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这在特定地区以及某种领域存在并将长期存在。[2]一方面,方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古汉语历经千年发展的结晶,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另一方面,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新时代的父母应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学习环境,使幼儿从小就能养成学习不同语言的习惯,这样既能让幼儿了解祖辈的传统文化,学习方言,也能在普通话的学习上靠近标准,从而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减少后期语言问题。普通话与方言的共同学习,也能让幼儿提前适应双语环境,为幼儿后期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基础。

(二)以民谣为载体,帮助幼儿区分普通话与方言

听音、辨音、准确地发音是普通话教育的重要内容,父母和教师有必要明确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区别,结合幼儿的发音特点找出幼儿普遍感到困难和容易发错的语音进行针对性教育。其中,民谣就是进行针对性练习和指导的重要素材。徽州民谣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等特点,是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小做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从小养成,伴随幼儿生活与成长的乡土文化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心灵家园[5],以民族、民间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语言在总体的前进发展方向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保护方言要用科学的方法。徽州民谣内容丰富,具有地域的鲜明、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虽然古徽州六邑之语各有不同,但民谣背后所反映的人物故事情节却是相通的。以当地最为有名的民谣《前世不修》为例,它在徽州每个地区都有一个版本,单用歌词便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各个地区语言的差异,区分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异同,辨析相近易混淆的字音、词汇。还有涵盖了徽州山区一年四季的土特名产的民谣《家乡特产》,它不仅介绍了徽州山区每个月的特产,还说明了一些吃法、用法和产物特点,深入学习这些民谣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互通之处。这些民谣以徽州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徽州的民风民情,是徽州劳动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借助这些资源来帮助幼儿区分徽州方言与普通话,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够促成徽州文化的传承。

(三)抓住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加强幼儿园普通话教育活动的开发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具有延续文化的功能,承担着文化启蒙的重任。[6]因此,在幼儿园内开展普通话教育教学活动既是遵循《指南》的要求,也是有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和父母要以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大背景,抓住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感受、了解、学习普通话。例如,徽州山区的农村幼儿园就充分利用了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普通话教学,规范使用普通话开展保教活动。《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以徽文化为主题开发语言教学游戏,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普通话。例如,徽州各地区都有民间游戏,伴着短小的儿歌,教师可以在这些儿歌和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学习普通话的难点,确定新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创造出适合徽州方言区幼儿的语言教学游戏。这些丰富有趣的语言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生活,能够充分吸引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普通话的推广。

(四)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家园共育创设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指南》指明:“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4]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机构,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普通话教学条件和环境。同时,幼儿教育需要建立在父母的配合和支持的基础上,幼儿的听说读写往往是在某种环境下进行的主动创造性模仿,父母如果可以使用正确的方式与幼儿进行沟通,甚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促进幼儿普通话的学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口语水平。相比于幼儿教师,父母更可能成为幼儿语言学习的榜样。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语言教育活动,邀请普通话标准的父母参与。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构建家园一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当然,父母也需要转变观念,强化自身的普通话教育意识和方法,积极参与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实现听懂、敢说、会说的普通话学习目标。在家园合作共育中,幼儿园应指导父母掌握正确、科学的语言教育方法,帮助父母解决家庭语言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父母也要配合、支持幼儿园工作,实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共同愿景。

猜你喜欢

徽州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方言
徽州人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