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暴力沟通对话模式下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探析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18期
关键词:谈话亲子暴力

彭 聪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3)

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1]当下,许多家庭存在由于亲子沟通方式不当造成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僵化的困局。对于身心各方面发展尚处于萌芽期的幼儿,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话语的解读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家长学习亲子沟通的方法。因此,如何以更加恰当、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亲子沟通,日益成为亲子沟通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非暴力沟通对话模式下的亲子沟通强调情谊互通和彼此的情感认同,可满足亲子沟通的需要,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一、暴力沟通的困境以及非暴力沟通的内涵

(一)暴力沟通的困境

1.道德评判

很多时候,亲子间的矛盾源于父母盛怒之时对孩子进行“贴标签”式的道德谴责。例如: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个“不懂得分享、自私”的“标签”会随之附上;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时,父母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这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懂事”的标签。保罗·梅森等人指出,教育中存在“投射效应”,即当父母的责备和负能量过多,孩子就会慢慢变成父母口中的样子。[2]因此,父母每一次张口即来的道德评判都会深化孩子的“自我道德谴责”,加速他们自我价值感和道德感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是他会慢慢变得更加不爱自己,或更加暴力。[3]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父母口中那种“不值得被爱”的小孩。

2.不恰当的比较

心理学名词“认知误区” 或“鲜明性思维误区”,是指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往往没有以整体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而是选择性地着重放大了别人的优点,淡化了别人的缺点和弱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原因是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而这点恰是自己不够完善但期待的,因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比较漩涡。而事实是,自己并没有整体了解比较对象的全部,看到的是非常片面的。[4]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将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其他孩子的“优势”进行对比,因此无论孩子表现多么优秀,如若未能超越预设的比较对象,父母给出的评价就是“能够更好”,这说明父母没有用弹性思维看待孩子和他人的具体表现。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父母频繁地进行此类不恰当的比较,就会导致孩子做事急于证明自己,证明给父母看,证明自己超过了别人。但是,这样的孩子由于未探求过自身的内在需求,因此哪怕他们超越了别人,也不会觉得快乐,这是“固定型”心态的表现。[5]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去了比较对象,就不再有前进的动力,内心空虚迷茫,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努力除超越对手之外的意义在哪里。

3.回避或者逃避责任

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许多父母在和教师沟通时会重复一句话:“我已经提醒他好多次了,但他还是会出现这个问题。”这句话看似平常,实际是父母在和孩子“划清界限”,或是父母“推卸或者逃避责任”的心理表现。孩子会将这句话理解为:因为父母已经预先做出了努力,所以我犯错和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自己的问题。孩子会深感“孤立无援”,因为上述情况意味着父母在推卸责任,孩子将作为所有责任的唯一承担者。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亲子关系将会逐渐走向疏离和对立。

4.强人所难

《正面管教》中有这样的观点,即真正不良的教养方式表现之一为“家庭中不断出现权力争夺”现象。[6]很多父母把孩子的不服从看作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而这一场景常在 “权威型”和“专断型”家庭中上演。父母常常站在自身的立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命令和要求,较少顾及孩子的现实状况。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的爱,自身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亲子双方的心理隔阂加大。

(二)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内涵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其主要内涵为: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以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通,关键在于四个核心要素,即观察事实、描述感受、表达感受的原因、提出请求。[7]

二、非暴力沟通的“溢出效应”

与暴力沟通区别明显的是,非暴力沟通站在人文关怀的视角,强调一个事实前提:当个体情绪波动较大或产生受伤的感受时,其实质都是自身的某方面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因此,最佳的解决方式应为探寻并发现对方的需求,而非一味地进行情绪的发泄。非暴力沟通指向多方互利共赢的“问题解决”,而非寻找事情“责任人”,因而立足非暴力沟通的亲子沟通会对孩子的发展、亲子关系的转变等带来多方联动效果。

(一)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水平

笔者总结马修·麦凯等人在《自尊》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其可表述为: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那么他就不能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自尊水平,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会出现大量的自我保护行为,包括抱怨,发怒等。[8]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在童年期,孩子的自尊水平来自父母如何对待他,而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变低的罪魁祸首在于父母经常将对孩子的批评与道德挂钩、发表不恰当的评论、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夸大和渲染等。[9]由此可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方式对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暴力沟通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价值感,降低自尊水平。非暴力沟通强调在认可孩子的感受和不评判的倾听中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意见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二)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积极心理学指,在一个从小总是父母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会缺乏内心的富足感和持久爱的力量,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极容易产生“心理贫穷感”。[10]事实上,一个成熟型的父母应作为家庭中的“定海神针”,他可以说话次数很少或者音量很低,但只要他在,家里所有人都会觉得安心和稳妥。因为成熟型的父母不轻易评判,不随意指责,更不会“随时爆炸”,他可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他最强大的支撑,家庭是他内心的归宿。[11]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且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其成年后与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12]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包括言语和身体上的,被“虐待”的孩子成年之后易出现焦虑、与人相处困难、无法获得信任感等问题。非暴力沟通是“父母以百分之百的尊重、信任、坦诚和倾听去理解孩子”的亲子沟通方式,会强化孩子来自家庭与父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抗逆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主观心理判断。抗逆力是指孩子如何看待和对待逆境,也称“逆商”。[13]孩子的抗逆力与自我效能感密不可分,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期待时,他们才会愿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成长型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世界抗逆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培养孩子的“三我”能力:我有爱、我有支持、我有安全感;我是,即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包括我是谁、我的优缺点在哪里;我能,即我能够做成某件事,即自我效能感。[10]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抗逆力的孩子未来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将缺乏内驱力,在面临困境的过程中也更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而父母与孩子的日常对话无不充满了对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契机,培养效果则取决于亲子沟通的方式。

(四)柔化亲子关系,强化亲子连接

非暴力沟通不仅有利于亲子对话模式的改变,而且可以促进更加柔和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父母能够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以及带着同理心的倾听,孩子将更加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因为他知道无论对错,都不会受到来自父母的指责和评判,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理解。这样,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亲子间的距离将更进一步。

三、非暴力沟通模式下新型亲子关系建立的路径

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14]这一方面体现在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具有主动性的,可以自主选择和用意志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不能总是用理性和非黑即白的机械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感官达到理性和非理性的契合。[15]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中具体表现为对“同理心、共情”等情感性因素的重视,主张父母以“爱和体贴”的姿态接纳孩子。本文以“孩子因为和小伙伴在路上贪玩而上课迟到”事件为例,展现非暴力沟通模式,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非暴力沟通的步骤

1.白描事实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16]不带评论地观察并描述事实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不带任何渲染,完全保持客观和尊重事实,描述者可以适当考虑利用数字进行具体和客观的描述。

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听你们老师说,今天早上你怎么又迟到了那么久?”(表达愤怒,且“那么久”显然是一个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宝贝,今天听你们老师说,你们早上8:00上课,你是8:21分进入教室的。”(客观陈述事实,且具体到时间点)

2.描述真切感受

父母在描述清楚事实之后,需要就事实提出自己的真切感受。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进行表达时要客观表达感受而非进行评判或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需要抱怨。

暴力沟通父母会这样表达:“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上学都能迟到,怎么一点都不用心呀?买的手表有什么用呢?”(表达自己“生气”这一感受,实际用了抱怨的语气)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妈妈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最开始是有点生气的,后来更多的是好奇,你知道为什么吗?”(明确表达“生气+好奇”这一真切感受)

3.表达感受的原因

父母针对自身感受表述原因后,需要注意这种原因最好以“对话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共同愿景的塑造而非父母的单方需求,目的是让倾听者感受到事件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联。

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全班小朋友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整天迟到?老师说下次再这样的话,要叫我去学校,真是丢死人了!”(本意表达对孩子“总是迟到”这一事件的担心,但其用词和语气明显为“责备”)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因为我担心如果经常这样的话可能不利于宝贝在班级同学中‘小小男子汉’的形象保持。”(以维护“孩子小小男子汉形象”为出发点,激发孩子将此问题与自身名誉做出关联思考)

4.提出明确要求

父母明确提出要求时,需要注意的是注意避免模糊性用词和表述,用词尽量清晰、具体,让孩子明确领会到自己能够做什么,需要如何改进而非宏观概括。

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以后要再迟到的话我就要惩罚了,玩具什么的想都别想了。”(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只是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但未给孩子指明“可以做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会这样表达:“我希望宝贝以后每天上学的路上可以注意看一下手表上的时间,争取每天在7:55分之前进入教室,你觉得这样好吗?”(明确具体要求)

(二)非暴力沟通过程中需要的特别关照

1.觉知并打破惯性思维,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虽然很多父母看过一些育儿书籍,但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仍然难以遏制自己的“脾气”,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应对。很多父母没有对当下事件进行思考,就开启了惯常的谴责或抱怨的对话模式,这是因为人们总习惯于以潜意识推动行为。潜意识推动着许多父母在进行亲子沟通时采用暴力沟通的方式,表现出发怒等行为,而潜意识的根源在于父母在童年期某些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因此,觉知潜意识是父母改变亲子沟通方式的基本前提。在亲子沟通中,父母需要在面对问题时以“自我观察者”的视角审视和提醒自己“我好像准备发怒了”,避免被潜意识和惯性思维左右,进而抱怨、推卸责任、进行道德评判。父母要及时察觉并审视自己的情绪,在内心提醒自己,“这次我是否可以试试不发脾气,尝试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和孩子沟通一次”。

觉知并尝试突破自己的惯性,让潜意识进入意识,是亲子非暴力沟通的基础。父母只有真切地认识到自己潜意识的来源,才会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牺牲孩子的快乐。

2.百分之百地尊重和接纳

埃斯特·沃西基提出的“TRICK教养法”是指信任(trust)、尊重(respect)、独立(independence)、合作(cooperation)、善意(kind)。[17]其中,尊重和信任孩子是亲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信任应从亲子沟通中的小事开始做起,如吃饭和练多久的钢琴。父母以探讨和尊重的姿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想法,给予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与孩子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孩子提升自我价值和树立自主意识的第一步,也是非暴力亲子沟通的具体要求。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生活中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具备独立主权的个体,其自我价值感、独立意识也将随之增强,其社会适应也必然更加顺利。感受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和接纳,孩子才更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他时刻能感知到父母的支持,并坚信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爱。

3.向孩子示弱

孩子和成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解读能力比较差。如果父母没有把事情给孩子说清楚,他们会误读。[6]如果父母采取暴力沟通中模糊性表达和抱怨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如“你怎么又抢其他小朋友玩具”,这时孩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是批评。由于误读父母的用意,孩子会进行自我防御性地辩护,“我就是要抢!”,暴力亲子沟通由此展开。非暴力沟通主张父母适时向孩子示弱。在亲子沟通中,这种示弱要求父母能够真诚、充分、具体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以“故意掩饰”或以“发怒、抱怨”等形式掩盖需求。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难受、孤单、害怕”等感受,父母也需要“关心、爱护、保护”时,他们会更愿意将父母看作理解自己感受的伙伴,也更愿意与父母交流。

4.做双核的对话者

科里·帕森斯在《关键对话》这本书中指出,人们在谈话的过程中需要做“双核的对话者”,“一核”负责讲话内容的处理和推进,“一核”负责谈话氛围的把控。在谈话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谈话的氛围出现问题,对谈者应该立刻暂停谈话内容,调整谈话氛围之后再进行谈话。[18]从某种意义上说,谈话氛围决定谈话内容的推进和谈话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唠叨的妈妈和厌倦的孩子”。妈妈只顾将自己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倒出来,却没关注孩子早已进入“自我屏蔽”状态。原因在于,这类父母在谈话过程中只关注内容,而忽视了谈话氛围。长此以往,父母对亲子沟通产生无力感,孩子也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只顾自说自话,亲子沟通减少,关系也可能逐渐走向紧张。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在于引导沟通双方感受彼此间的爱和尊重,这不是妥协,而是真正化解冲突,其重点在于专注于创造条件,让谈话中的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19]因此,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上述四个关键步骤。但在每个步骤,父母需要关注亲子对话的方式。例如:对话过程中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和环境氛围;对孩子的表现多一些积极回应,少一些消极反应;以观察者的视角打破惯性思维,拒绝给孩子贴道德标签。

非暴力沟通绝非一种固定的公式,它需要根据个人的风格和文化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其精髓在于对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20]因此,在亲子沟通的实践中,父母需要在掌握非暴力沟通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自主调整,不断学习和内化非暴力沟通的关照点,以期构建更加柔和的亲子沟通方式,建立新型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谈话亲子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暴力”女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向暴力宣战
(1)阅读理解两则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