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2022-02-19张泽雄
张泽雄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其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让他们得以明辨是非,抵制各类不良诱惑,从而健康成长。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置于事先创设的教育环境及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接纳某一道理。
一、隐性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
隐性教育这一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潜在课程”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 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在校园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过程,在该过程当中,学生的态度和动机等心理因素会发生变化。非正式的文化教育课程存在相对明显的隐性教育效果,因此,隐性教育是一种课程概念,能够为教育带来进一步的延展。
(二)隐性教育的特殊性
就某个层面的意义而言,隐性教育具备传递功能,不过此类传递既可以属于知识和经验的直接传递,也可以属于价值、观念等的间接传递。基于科学教育这个视角,隐性教育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教育意义方面来说,隐性教育存在两大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随意性。不仅如此,其主体同样存在相对突出的自主性特征,正因为这种特征的存在,使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譬如,学生在玩耍时会遇到部分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当直接帮他们处理难题,而应当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处理难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培养出相对较强的自主能力,也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在隐性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展现自主性。不过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对大部分事情都并不是主动接纳的,若要转变此类情况,化被动为主动,显然是不能直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务必和生活体验进行有效融合[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就需要有更强的道德素养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提倡遵纪守法的意识可以推动法治精神的建设,因此,展开道德教育并培养人们较强的守法意识,显然是当下的关键任务之一。小学时期恰好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机,所以许多小学积极地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之下,学生联系课本内容,可以全面且深刻地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树立起越来越强的法治意识。从学生周围的小事情抓起,长时间下去,就可以让学生慢慢地培养出优良的生活习惯,强化他们的道德素养。另外,因为某些道德理念与法律含义较为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这使他们在掌握上产生了阻碍。对于这种问题,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通过对课程教育目的进行隐藏,融入多样化且有意思的教育内容,把概念及理念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有效优化教学质量。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一)回归生活, 重视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教师应当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懂得观察与关注自身周围的新鲜事物,了解社会热点;结合时代发展,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展开教学,搜集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的教育资源,创新性地运用课本内容,回归现实,灵活运用课本材料;将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使教材贴合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例如,教师在进行“诚信是金”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提前进行相关生活案例的收集。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沟通,让学生联想如果在一个“每个人都讲信用的社会”中生活会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够使每个人都讲信用,自己曾经有没有做出不讲信用的事情等。通过结合与学生生活接近的话题与案例来展开讲解,可以让他们真正明白讲信用的重要性,并使他们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
授课应从最生活化、最常见的事入手。教师应当懂得把握各种细小的机会,及时围绕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譬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编制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这些单元,根据学生在学校中要具备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安排了校园生活事件,培养学生守时、守规的校园生活意识,并使他们讲礼貌、尊敬他人等。在校园这种场所中,学习显然是第一要务,但是受制于校园教育的实际,学生常常会对学习产生片面的理解,认为学习只是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三年级教材中,增加了“快乐学习”这一单元,该单元以学习观念、学习途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态度等和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内容为基础,展开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生活案例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全面的学习图景。在教学环节,教师应使学生忽视自己所处的受教育状态,采取隐性教育方法,打造有趣生动的活动情境,使课堂与生活紧密关联,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起道德意识。
(二)注重体验, 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体验可以说是有效性最显著的一种教育方式,亲身体验与实践,可以令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培育良好习惯与品德。关于“父母的难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曾了解到,有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书本内的两个观点进行辩论。其中一个观点是“我们年龄小,帮不了父母的难处”,另一个是“我们可以帮得了父母的难处”。刚开始,学生都激情饱满地加入辩论活动,不过整个辩论仅简单集中在做饭、倒水等一些家庭琐事上[2]。虽然本堂课明“理”了、导“行”了、激“情”了,然而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入,也没有产生深刻的感悟。反思本节课内容可以发现,倘若教师教学之前是要求学生回家认真观察家长一日所完成的事情,将其记录成图片或者视频,接着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畅谈各自对“父母的爱”的理解与体会,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的某天时间,帮助家长完成相同的家庭事务,就可以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让他们体验父母的角色,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受父母的情感。在这样的环节中,逐步使正确的道德思想内化到学生的心中,可以培育他们优良的行为习惯。
(三)符合逻辑, 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小学道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教育,同时要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此外教师还可采取故事教学方法,把生动新颖的法律故事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在基本理解隐性教育的基础上,选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具有的隐性教育素材,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总结出一些客观规律,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教材中“上学路上”这部分内容设置了四个栏目:一是学生上学途经的各个地点可能具有的危险,教育学生安全地迈进校园;二是教育学生不可以在道路、公交车站点等区域玩耍、追逐,应当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三是尽管在上学路上有很多的安全隐患,然而在人们的热情帮助下,学生获得了温暖;四是认识交通信号灯,教育学生在上学路上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交通信号灯的重要功能,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同时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了法治教育。教师应当将交通信号灯的构成形式及其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等知识具体地讲解给学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取交通情境模拟演示的方法,或者依照书本中的素材创作一首与交通安全相关的儿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唯有结合生活实际,基于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依从生活逻辑,不违背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才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教育,实现隐性教育的真正目的[3]。
(四)丰富隐性教育的开展形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与如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极其相符。因此,在实施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中所具有的隐性教育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强化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在采取隐性教育形式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牢牢围绕生活实际,依照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已具备的道德认知设计教学方案,和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共鸣,让他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概念[4]。另外,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也应当主动抓住隐性教育的契机,结合与学生密切关联的生活案例展开教学,从而让隐性教育的实施具备更丰富的形式,具备大量有利的条件,有效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及行为习惯。
(五)营造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
近几年来,微课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成为当下非常流行的教育形式之一,其依靠着本身资源容量小、主旨明确、内容凝练、无时空限制等优点,被快速地推广开来[5]。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围绕教育形式及方法的优化与完善,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优势,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保证隐性教育的全方面融入。如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展开微媒体课件的制作,提升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得以最大限度地强化自身的独立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他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及路径。
例如,在举办“我爱我们班”主题班会时,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领悟实践的意义,在对教室进行布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样装饰教室的”。在探讨沟通之中,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兴趣,接着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学生完成的装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地体会到优秀班集体是如何构成的,从而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另外,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进行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将隐性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情与心理转变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总结出他们在培养正确道德观念等环节中所面临的阻碍,在客观、全方位以及准确剖析之后,有目的性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引导。另外,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环节中,教师也应当重视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适当地鼓舞与认可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错误的学习习惯及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实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也应当主动进行研究,真正理解隐性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认真选取有效的隐性教育素材,根据学生的学情等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难以分割,教师要想提升隐性教育的有效性,则应当围绕学生的学情等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提升课程教学的外部环境质量,从而给隐性教育的开展奠定有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