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

2022-02-19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叶茂邓正琴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文本语文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叶茂 邓正琴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现代产业园实验学校/洪晔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意见》从宏观层面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实现语文与劳动的跨学科融合,提升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实效性,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教学新课题。

一、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追溯

1.生活与文化:对劳动教育的文化探求

劳动教育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的为人类所特有的教育活动,并因循人类的文化活动而成为传统文化活动的灵魂。《礼记》中就有关于鸡叫起床,完成分内工作,并使之成为制度、习惯的劳动教育要求:“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论语·子张》中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围炉夜话》主张耕读传家,“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孟子·梁惠王上》中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主张“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形成了中国劳动教育的文化探求。

2.生产与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人类历史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完整性,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就是在劳动中获得技能、情感、道德、素养教育,并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背景下,劳动渗透在学科教育中并实现与学科教学融合,促进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真实落地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

3.素养与发展: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1957 年2 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生素养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1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2022 年4 月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教育目标,同时要求“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强调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性。

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教育策略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教育目标从“为政治服务”到“培养劳动素养”,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以劳促全”的历史演变过程。

4.边缘与异化:劳动教育的教育反思

审视时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教育功利化,部分学校办学依然是戴着升学率的“镣铐”跳舞,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劳动课程成为边缘学科,成为滋生学生轻视劳动思想的温床。“劳动教育”是有“劳”无“教”,异化为惩罚手段、训诫方式。这种漠视劳动教育性的教学行为,容易形成片面的劳动教育观,偏离国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二、价值与建构:语文学科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重构

1.挖掘文本的劳动情感价值: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思想教育为内容的思品课,也不同于劳动技能培训的劳技课,而是通过文本的梳理探究,鉴赏劳动产品、培养劳动情感、体悟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素养。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通过旧时代劳动者闰土形象的描写表现生存的艰难,可以启发学生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巧妙绝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情感;七年级下册《老王》中三轮车夫老王以劳力为生计,展现了动乱时代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艰辛。这些文章或通过显性的劳动行为,或通过隐含的劳动价值观,彰显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意蕴。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劳动情感价值,便能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情感触发与思想引领,达到语文教学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2.开发文本的劳动美育价值:以劳溢美

劳动创造美。劳动教育与美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育人目标协同、育人方式融通。在劳动教育中,开发美育价值,会充实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增强学生美学体验,达到以劳溢美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这些劳动者形象是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开发劳动美育价值的丰富资源。如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 中写瘦小汉子溜索:“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作者运用“站”“弹”“迈”“扯”“跃”这些动词,把溜索跨江这一劳动场面艺术化了,不仅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也表现出马帮汉子战胜艰难险阻的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正面人物能给人以愉快享受和极大教益,这是最形象具体的以劳溢美的劳动美育教育。

3.提炼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立德树人

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劳动价值。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精神核心,提炼教材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因素,并使时代精神具化为劳动精神,发挥语文文本劳动教育的道德价值功能。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劳动教育的选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材编写思想。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讲述了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航天事业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科研劳动精确且分秒不差的严格特征。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发现钋和镭的过程,展现居里夫妇作为劳动者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贵品质。人教版高中选修《平凡的世界》通过描写孙少安、孙少平两人不同的奋斗经历讴歌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人生。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物质价值,同时也创造着精神价值和道德价值。

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提炼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劳动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三、认知与实践:语文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1.以群文阅读为基,感悟劳动真谛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视野。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劳动为内容、主题的文本散落于各学段教材中。教师教学可以引入全域教学理念,以群文阅读教学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搭建知识认知与教学实践的平台。具体可以有两种方式:

其一,课文群组整合。整合不同学段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组成群文,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劳动意义。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渗透劳动教育的文章有4 篇:《邓稼先》《老王》《卖油翁》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师教学时可以“劳动与价值观”为议题,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奉献、感恩、朴实、生存等四种不同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

其二,课堂内外整合。如七年级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描绘离群索居的牧羊人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用劳动改变生活环境,换来安居生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植树老人辛苦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劳动改变世界的真谛。教学本文时,就可以“劳动与美”为内容,选择《习近平在正定》和《黄文秀:扶贫路上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牧羊人”的辛勤坚守、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奋斗、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只有个人劳动融入时代发展,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再如教学《太空一日》时,可以组织学生收看2022年4 月16 日“神舟十三号回家”新闻回放,将课内文本与时事新闻整合,帮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的科技价值。

2.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具化文本劳动教育资源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破思维限制。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也适合于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如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教学文本中的劳动态度和情感,达到具化文本劳动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描写了热衷科举、轻视劳动的底层知识分子范进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而无法营生的故事。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后,又一步登天。教师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画思维导图,以中举为中心,梳理出范进中举前后人物态度、形象变化、命运改变、劳动意识等思维点,让学生理解范进命运的变化,进一步深化对劳动时代的背景价值认识。

3.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深化劳动认知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在语文文本学习中通过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强化劳动认知。文本阅读是感性的,给予学生的劳动认知只会停留在表象,并形成“重要”“生存”“辛苦”等浅表劳动认识。对此,教师需要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结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深化劳动认知。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择了4 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均渗透了劳动教育资源。本单元作文教学板块是“抓住细节”,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仔细分析教学文本中的劳动细节因素,引导学生以“劳动与美”为话题,从“劳动”视角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并走进生活,观察普通劳动者的千姿百态,通过对社会劳动现象的解读,提炼出新时代的劳动观。

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在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了体现。如湖北省鄂州市2021 年中考作文命题就明确出现了“劳动”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所提供材料,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无疑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风向标,即语文教学要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深化劳动认知。

4.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拓展,体会劳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识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许多劳动而得来的知识。”这种教育思想也适用于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劳动生活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体会劳动价值,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用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拓展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写作教学得到实现。

其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体验。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理念并强调学科融合、拓宽语文实践途径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成为语文教学学科融合的重要课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比如结合传统节日“植树节”,设计“古诗词收集”“伟人的劳动观”“我和小树共成长”等教学环节,开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劳动技能,获得劳动体验,产生劳动感悟,抒发劳动情感,认同劳动价值,潜移默化地养成爱劳动、会劳动、会创造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其二,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文化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得到升华。语文教师要有将劳动纳入作文课教学内容的意识,以劳动生活为内容丰富作文教学素材,通过写作深化劳动认识,形成劳育、智育的有机关联,赋予劳育“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融合性,促进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科学发展。具体来说,语文写作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实现家庭劳动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家庭劳动具有鲜明的可感性,通过家庭劳动实施劳动教育具有方便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并描述劳动过程及感受,实现“以文促劳、以劳促学”的目标。

二是实现社会劳动实践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切身的实践对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基础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带给人的成就感。例如,教师可从社会劳动入手,安排学生描写一次有意义的社会义务劳动,比如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所感,体会“生活即教育”作用,指引学生在自身经历中探寻写作支点,保障学生作文情感充沛、内容真实、思路清晰。

三是实现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的真实融合。国家“双减” 政策的出台给予中小学作业布置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为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的真实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教学安排实践性劳动活动,如采茶、种菜、收割、编织、做饭、喂养小动物,并要求学生记录劳动实践过程,表达劳动感受。这是一种“先做后写”的作文教学方式,运用得当能起到充实写作内容、强化劳动实践技能、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的多重功效。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润心无声。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缩短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经验、语文与实践的距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让学生在立体、生动的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激活生命潜质,实现劳动素养发展,达成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劳动文本语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