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2022-09-15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张莉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教育

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张莉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一直以来,劳动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研究、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一、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形式;人类劳动中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意志品质最终也要能应用在他的社会生活中。劳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不同在于,后者不仅仅是劳动,更关注劳动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关注劳动对品德、技能、体质、美育的促进,关注劳动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关注以下要求:

(一)劳动教育需要具有深度

劳动教育不仅仅在于“动”,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去做、怎么去做、做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拍一张劳动的照片”“进行劳动打卡”“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制作地理小报”“开展地理调查”等等,这些只是劳动教育的形式。如果只是停留在交一幅作品的形式上,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够的,是浅显的。以“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为例,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校园平面图可以发挥什么样的用途?”“在绘制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做的?”“你是如何得到数据、设置比例尺的?”“绘图时需要注意什么?”“图例符号有什么含义?”“学习了其他同学绘制的图,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灵感和启发?”这样的劳动教育,就更加具有深度,其中有动手的过程,有知识的运用,有情感的体验、反思及收获,让学生真正对劳动价值产生认同感。

(二)劳动教育需要发掘学科特色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教学可以应用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也可以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色,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利用每一个学科的劳动教育内涵。初中地理学科中不乏一些劳动教育的素材,例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伟大的地理工程以及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等。我们可以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和实例,从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实践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实现育人价值。

(三)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有的同学在校表现很积极,但是回到家里后,则呈现出与在校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时候教师布置了相关劳动任务,但是回到家里后,有的家长则表现出了不理解。“你把学习搞好了,家里的事情不需要你操心”“做这些有什么用,会不会耽误学习”“地理学科弄这些有什么用”,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家长们的反应。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工作,精心设计地理学科劳动教育的内容,避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学校和家庭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社会是劳动资源、劳动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校、社合作也是劳动教育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可以从“通过情感体验、感悟劳动精神”“加强课堂教学、学习劳动知识”“开展地理实践、参与劳动过程”这三个方面入手。

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实践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见图1)。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习劳动知识、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的感悟;劳动精神、意志品质也是知识学习和实践开展的动力,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通过教学中的“知、情、意、行”,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

图1

(一)通过情感体验,感悟劳动精神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1.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云“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在初中地理学科中,也有可以引用的素材。在学习到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人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虽然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可以通过列举人们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例子、播放某些地区资源短缺的视频等,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节约和保护资源。例如在学习到我国的农业时,可以将我国的人口、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水稻产量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认识到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倡议学生积极参与光盘行动、不能浪费粮食。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例、图文、数据等资料的运用,促进劳动精神的生成。

2.奋斗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各行各业、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华章。从早期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徐霞客、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们就展现了地理人探索、奋斗、奉献的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奋斗奉献的故事。例如在学习到我国的疆域和地图时,不妨问问学生“你知道疆域及地图的测绘工作是怎样的吗?”这类问题,播放视频《经天纬地测山河》,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中国测绘人顽强不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这神圣的疆域数据背后,饱含着几代中国测绘人的汗水、血泪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又如在学习到青藏地区时,播放视频《让青藏铁路精神永绽光芒》,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了解铁路人如何攻克铁路修建的难关,了解火车司机、送餐员、铁路养护工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感受劳动者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直观生动的视频,通过挖掘地理现象背后的劳动精神,深化学生的劳动情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3.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弘扬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可以从“总结过去,着眼未来”两个方面入手。过去的劳动经验和创新创造,形成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新疆绿洲的居民为了更好地引用水源,创造了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了解决中国人口众多、需要吃饭的问题,袁隆平等农业科研人员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云南省元阳县山高谷深,降水丰沛,人们因地制宜,通过修筑梯田发展水稻种植业。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都蕴藏着劳动人民面对问题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着眼于未来,无论是学习到农业还是工业时,都要关注劳动中的科技力量、劳动工具的创新创造,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探寻创新创造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创新创造背后劳动人民的智慧,理解创新创造的价值,培育创新创造的精神和劳动意识。

劳动情感的培养、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精神的弘扬,不是说空话、大话就能解决的,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细微之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案例,通过实践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中,深化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加强课堂教学,学习劳动知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地理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地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劳动知识,加强课堂教学,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加强劳动知识的学习和积淀。在地理课程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尤为关键。这些地理知识也是和劳动密切相关的(见图2)。

图2 地理知识与劳动知识的关系

在人口方面,面对人口的增长和变化规律、人口的分布情况,需要辩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等;在资源方面,需要认清不同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在环境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特征、自然灾害等;在发展方面,需要了解交通、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这些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的地理知识,这些地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它们也是劳动的力量、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发生的场所、劳动追寻的目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知识与劳动知识的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人们的聚居地,包括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掌握劳动知识的地域特点。地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学科特性之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尤为重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需要我们关注到地域特点。例如在农业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和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南方和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秦岭-淮河南北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都有不同。从更小的尺度看,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各有特色。在地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因地制宜策略。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探究中,可以通过图片观察、实验模拟,让学生明白应当避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体现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又如在工业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而西部地区工业中心则较为稀疏。东北三省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地处通江达海之地,具有人口密集、人才多、科技力量雄厚等优势,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关注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相应的劳动特色,不仅是地域性的体现,更是因地制宜发展观的体现。

(三)关注地理实践和劳动过程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地理课程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

1.鼓励学生承担家庭劳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家庭劳动中体现地理特色。随着城市人口流动范围的加大,不少学生及父母的家乡地处天南海北,而且美食一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据此可以开展“学做一道地方菜肴”的活动,请学生学做一道特色菜肴,并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在听了南京野菜讲座“一脑七头,金陵十二菜”后,采摘野菜,烹饪美食;有的学生做了四川麻婆豆腐、重庆火锅等,明白四川和重庆天气潮湿,喜欢吃辣祛湿;有的学生和面、揉面,制作了一碗河南烩面,感受到南北方饮食的差异。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实践,学会了做一道菜,不仅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同时还了解熟悉了地理知识,在劳动实践和分享中,实现了劳动教育。

2.丰富学校学科实践活动。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校都会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春秋游为契机,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渗透劳动教育。以我校为例,秋季时选择了农民创业园作为实践场所,开展了“用实践行真知,以劳动促成长,收获秋天最美的时光”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参观展览馆、触摸自然。参观感受原始农耕文明,触摸水车、耙犁等农具,观察一些蔬果的生长过程,了解大棚、育种、滴灌、控温等农业技术。二是割稻碾米、收获秋天。春种秋收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农时,在地理课上教师经常会提到水稻、小麦,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很多学生都没有在田野中真正与这些农作物亲密接触过。在地理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割稻碾米,参与劳动,也能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艰辛。

教师还可以借助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开展地理模型动手制作活动等,丰富地理学科劳动实践的内容。在学科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及时地评价鼓励,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

3.创设社会参与的劳动机会。“社会参与”是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能联系、适应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以社会活动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设劳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类:假如你是一名“土地日宣传志愿者”,请你查找本年土地日的主题,理解其含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还可以为保护南京明城墙出谋划策。调查搜集类:可以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调查家乡的和家庭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搜集家乡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并提出建议。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师生做一名有心人,联系生活实际,厘清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实践三者的关系,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实现劳动教育;在课堂内、在课堂外实现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育人的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