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的初步发展与构想
——以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为例
2022-02-19曾宇琦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361026
曾宇琦(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 361026)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分析
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崛起,对全球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软件以及硬件技术的更新,教师信息化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使信息化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数据”影响下,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地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信息化校园建设旨在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服务于管理,服务于师生。如何实现这四个服务,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中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始终围绕这“四个服务”开展,进而实现智慧校园。
2.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然而,中小学教学管理还普遍存在诸多问题:(1)学校信息化程度不高,还停留在“纸质”时代。或者有电子档案,但还没有形成统一教学管理体系;(2)教学管理还不能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档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档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不到位。(3)没有深入一线教学实践中进行考察。比如,针对“如何对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进行干预,如何利用教学平台使师生在学习过程进行新课堂云教学管理”等问题,有不少专家写了大量有关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建设的文献,但并没有深入学校教学一线,对教师与学生运用信息化的实际缺乏考察。
二、基于本校智慧校园的初步建设
1.本校现状
2019年8月,海沧区政府立足本区教育教学需求,将原本的鳌冠小学重新创办,把原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并将其提升为公办九年一贯学校,名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即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目前,本校占地19651.85平方米,包括6栋五层教学楼、1栋三层图书馆、合班教室以及电教室4间、录播室、运动馆等,校舍可以容纳78个班级约3750个学位。
2.信息化建设需求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各岗位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所以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基础。
2020年,我校成立厦门市陶行知研究院基地校,秉持着“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办学。在信息化建设中,我校始终以“师生服务”为出发点,行是知之始,依据自身实际,走出学校教育特色改革之路。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立德树人”形成,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和希望。
(1)基础设施保障
为了保证信息化网络畅通,学校首先进行了网络光纤布线,实现全校有线、无线AP网络全覆盖,形成核心线路万兆光纤骨干网络,并由海沧区教育局信息中心统一配置,配有虚拟云服务器。依托区统一部署,区校宽带全5G信号覆盖,多媒体课堂教室达到60多间,包括一间大型在线录播教室和一间中小型课堂录播室以及两间大型多功能会议厅,整体网络达到可视、查、管、控的水平。
(2)机制建设保障
学校创建了适于本校信息化、智慧校园推进的系列全方位体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校本课程建设、后勤信息管理等方面,以课题研究、数字化校园示范点为引领,将示范试点由统一安排转变为主动申报方式,并努力积极创建“厦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星级达标学校。
同时,由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优秀教学教研团队的教师创新教学设计,要求结合最新教材教学内容,并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录制教学微课、作业系列微课等分层教学微课资源素材,并依托“海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不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融合基本能力测试,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作为职称评审参考条件。
3.智慧课堂的实践与摸索
海沧区教育局与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打造“智慧教育”的合作,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推动学科工具、学科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融合为主要任务。自初中开办校来,本校与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结合区教育资源平台进行资源定制、资源共享、实践培训等工作,以实体形式,使日常资源共享、网络线上教研、网络云阅卷等多方面在本校也逐步落地,并与一线教育教学紧密协同,大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型发展。
我校也致力推动信息化相关的教学辅助产品。2021年上半年,我校初步尝试结合“笔曰智能笔”智慧教学产品。在我校校长助理兼任数学学科许春辉教师的引领下,将“笔曰智慧教学”发展为海沧区试点基地校,深入融合课堂教学。从课前的“笔曰”平台作业练习布置的题库,到课中的随堂练习点评及时反馈,以及课后作业批改后的数据可视化,结合“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一方面,在“笔曰”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减轻了学生长时间看电子荧屏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并且大大减轻了教师作业批改的压力,进而提高学科教师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双重减负。
除此之外,我校目前还有另一套信息化辅助教学设备,在海沧区教育局和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我校作为海沧初中试点校,很荣幸拥有两台网易有道智能云平台设备,该设备于2021年11月进入我校,并投入使用。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通过密切结合各方生源、校园文化特色等因素,以及教师的努力研讨撰写和开发,我校最终创建出具有鳌冠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
笔者认为,在“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规定”的推动下,校本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使用将占据校园教学的重要地位。我校将尝试通过“笔曰”、有道智能云平台和硬件设备的相互配合使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获得个性化学习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在学科学习上查缺补漏,最终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在未来发展中,我校将现有设备平台的数据,汇入“海沧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和“厦门i教育”平台,借助市、区平台的“肩膀”,从德育到智育,乃至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展开多元评价,进而用大数据融汇成一份具有温度、有深度的师生个人成长档案。在教学资源上,建设智慧教学各类应用平台,形成使校本资源得以共享,最终在区平台、市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认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沧“教育天下大同”局面。
4.学校行政后勤信息化管理
学校后勤工作是为了保障学校各部门职能单位能正常运行,涉及人事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公文下发、网络认证、信息维护等方面。后勤行政管理地位举足轻重,它协调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1)学校行政后勤存在的问题
学校后勤部门往往呈现分散布局。不同的后勤工作由不同部门承接,职能责任上划分不清楚,导致行政工作开展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后勤管理的一部分,更是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前,我校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师考核、学生成长档案、校园疫情防控等多平台之间信息没有关联,甚至在行政后勤管理中依旧利用传统人力统计的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缺少即时性,使工作人员在信息汇总录入时需要在不同平台上进行辗转,给行政后勤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2)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措施
2022年4月上旬,由厦门市事务受理中心牵头海沧区教育局,将我区作为试验点,开展厦门市“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初步建设活动。这一举措不仅有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也加强了市、区政府行政部门对地方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的有效把控和个性化管理。
“i教育”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各行政部门“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局面,有利于对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使用情况和人员安排的详细情况进行整合。特别是在如今的疫情防控期间,校内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对数据的动态跟踪和追查至关重要。通过“i教育”平台管理,能对学校的大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弥补了传统人力统计效率低、速度慢、不精准的缺点。笔者认为,“i教育”平台将会是厦门市各地方校信息化管理推进的一剂强有力的强心剂和指南针。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校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从“多而杂”到“专而精”,最终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视、查、管、控”资源网络,是每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平台的推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教育。对于后勤的管理人员而言,他们更需要积极地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以便为更多的师生服务。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将接近一个奇异点,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力量将会超越我们的大脑。如何在人工智能中注入人类角色,将人从手段、工具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发展,是一个挑战。
未来的教育将重塑教学流程,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未来教育是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学习过程将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教育数据的全程收集、深度挖掘、定向应用,将推进教育精准化发展。
在公众媒体舆论下,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人人都有发言权,智能化带来的弊端也值得我们思考。选择最新、最合适的技术来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让校园的发展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也是笔者来到此校所面临问题之一。希望通过研究智慧校园给未来进行高效学校管理提供有益借鉴,为现代化教育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