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中培育生命观念的路径例谈
2022-02-19孔万英山东省济宁孔子学校272000
孔万英(山东省济宁孔子学校 272000)
概念教学突出对基本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在实践教学当中,通过对生物概念的回顾、温习、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对生物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灵活运用、巧妙运用的目的。在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时,运用概念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每一个生物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知旺盛的生命力、探寻生命的价值、挖掘生命的内涵,进而对生命起源、繁衍及发展产生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基于原有概念,激活潜在意识
原有概念即“前概念”,这一要素是开展概念教学的核心,只有将前概念渗透到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新知识。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师在传授新知识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并引导学生将以往学习和掌握的生物学概念与当下所接触的新知识融合到一起。这样既可以夯实生物学基础,同时,对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这种新旧概念相融合的方法,在培育生命观念方面具有两大优势:第一,回顾前概念,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生命起源与繁衍进程。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而生物本身属于生命体,学生通过对与生命体相关的概念进行解读和剖析,能够对生命的源起及生物的成长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而对前概念的回顾与温习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第二,前概念与新概念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对前概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下,能够自主探究前概念的外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这对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将大有帮助。
以《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本单元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包括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细胞的癌变等。在学习这些新概念之前,学生的脑海当中对细胞学涉及的其他概念已经有了初步认知。比如,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知识点,在这一知识点中,出现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概念。其中,植物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而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类似,也是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不同点在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通过对两个前概念的延伸,学生能够发现,本节课所学的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知识,实际上都属于细胞前概念的外延知识。如果将二者融合到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熟练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可见,合理运用前概念是提高概念教学成效的一条捷径,因此,在教师讲授新知识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前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时应当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准确定位前概念与新概念的契合点。教师在选取前概念时,应对新概念的具体内容认真考量与分析,以确定前概念的选取方向。第二,前概念外延知识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对前概念外延部分所诠释的内容进行事前剖析,以判定前概念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所帮助,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然后酌情选择。第三,切忌选择独立性的前概念。教师在选取前概念过程中,应当以新概念为主,前概念为辅,保证新旧知识之间能够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才能突显概念教学成效,才能促进生命观念的快速形成。
二、构建概念导图,增强育人效果
概念导图是概念教学中一种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直观、清晰的导读、导学脉络受到学生的喜爱。在生物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将概念导图与整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将当下学习的生物学新概念、新知识以概念导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每一个生物学概念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点都能够在导图上面清晰地反映出来。另外,构建概念导图的方法能够将生物的形成、繁衍、发展、演化过程逐一描述出来,学生只要对照和参考概念导图,脑海当中对生命源起与发展过程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构建概念导图时,教师首先需要确定导图的思考中心,即整幅图的核心词,然后围绕这一核心词去搭配每一个关节点。如果核心词选择错误,那么每一个延伸出来的关节点也将与原概念不相匹配。由此可以看出,构建概念导图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定核心词,确保延伸和分化出来的关节点与原概念相辅相成。
以《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单元知识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应将概念教学法引入教学课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构建概念导图的方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首先需要确定第一个思考中心,即“遗传因子的发现”,由该核心词能够外延出基本概念、基因分离定律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基本概念这一外延知识为例,需要确定的思考中心应当包括交配方式、性状表现、基因类型、个体类别、基因型与表现型,而从这几个核心词延伸出的内容实际是对这些概念的具体解释。比如,交配方式包括杂交、自交、正交、反交、回交等,性状表现包括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基因类型则包括等位基因、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从这些关节点可以看出,概念导图不仅具有清晰直观的层次感,同时,每一个核心词与延伸出的关节点始终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完全可以从概念导图上面提取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生物学理论,而构建概念导图与提取概念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现象的剖析与解读过程。
这种基于概念导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生命体的形成历程能够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由核心词延伸出的每一个关节点实际上都是对某一个生物学理论的诠释与解读。由此可以看出,概念导图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不仅涉猎范围广,并且信息价值也具有可考性和权威性。基于此,为了强化学生对生命起源与发展历程的认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构建概念导图的过程交由学生支配。首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一些关键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分别确定组成概念导图的基本要素,即核心词与延伸出来的关节点。为了加快概念导图的创建速度,教师可以通过提示与指导的方式,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学生在参考教师建议的同时,可以对导图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以确保概念导图能够真正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接下来,当导图的雏形建立以后,学生可以依次向每一个关节点当中添加具体内容,最后对核心词与关节点的准确性进行校核及审验。学生在构建概念导图过程中,专注力完全集中在每一个生物学概念上,无形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对概念所诠释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因此,这种直观而有效的概念教学法对生命观念的培育将发挥积极的辅助指导作用。
三、联系现实生活,夯实概念基础
生物学是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之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生物事件或者生物理论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对隐藏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比较了解,利用这种方法,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概念教学中具有积极引导与促进作用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生物学理论,那么学生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繁衍、生命的形成历程也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只有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学生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个人学习能力才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之前,教师首先应将糖类与脂质的概念以及物质特性进行具体描述。比如,糖类主要包括多糖、低聚糖、单糖,其中多糖主要涉及淀粉、纤维素等,生活中常见的玉米、谷子、大米等作物都属于多糖类物质。低聚糖主要涉及蔗糖、麦芽糖等二糖,生活中的各种糖果、配制啤酒的麦芽都属于低聚糖类。单糖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单糖既是人类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极为重要的美容食品。而脂质则包括脂肪、类脂、固醇,脂质类物质的主要特性是分子结构差异大、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其作用是供给机会所需的能量,提供机体所需的脂肪酸。由于糖类与脂质的概念过于抽象,并且涉足的领域较宽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生活案例解读糖类与脂质的概念。比如,人体如果缺糖,便会出现心慌、饥饿、颤抖、头晕、嗜睡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而人体如果缺少脂质类物质,免疫力就会下降,而且还会出现身体消瘦、脸色发黄等症状。
通过生活化解读,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糖类与脂质的重要作用,并且从缺少这两种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可以看出,糖类与脂质是维持生命的两种基本物质。学生明确了这一关键知识以后,对如何维系生命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的脑海中将自然形成一种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潜意识,这对正确生命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为了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教师在运用概念教学法时,应将具有参考价值的生活化元素融入进来,以此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更深的感悟。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课堂运用概念教学法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能够对生命的源起、繁衍和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生命观念也将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