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2022-02-19王祯祺
王祯祺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类线上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纷纷涌现,每个学科的教职人员都在积极尝试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工作发展。由于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及教学模式差异很大,因此,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全面推行线上教学模式。由于声乐课程理论知识难度较大且需要大量实践练习,因此,声乐专业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预习和学习,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避免线上课堂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对立关系,利用信息化技术联系线上与线下两个课堂,以传统课堂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为骨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各个教学模块进行包装与加工,充分利用两个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互联网+”背景下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一)突出声乐课程个性化特征
混合式教学中所运用的远程教育系统与市场上常见的线上教学应用程序相比存在一定差别,主要体现在沟通交流功能方面。利用混合式教学远程教育系统强大的线上沟通模块,教师与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进行交流,符合声乐课程的个性化特点。线上交流平台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简单代替,而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学习社区等功能,为声乐专业学生提供更沉浸的学习体验,形成线上线下教学闭环。
(二)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速度
声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非常密切。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快速更新,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内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及大数据库技术,对声乐课程数据资源库进行定期的更新与补充,可以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一些无法有效组织线下音乐会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技术举办线上音乐会,锻炼声乐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互联网+”的声乐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
(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实际开展混合式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普遍参与度不高。[1]一部分学生声乐基础较为薄弱,面对线上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只能盲目模仿同学制订的学习方案,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参与音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时感到巨大的压力。
(二)教师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尽管学校管理者及声乐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但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综合能力不高,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知较为片面,在混合式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授课,致使声乐专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然这种方法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2]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声乐专业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产生误解,认为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并没有差别,只是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上没有改变,进而降低声乐专业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兴趣,不会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而由于缺少沟通,教师无法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声乐课程教学效率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
三、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具体方式
(一)认知音乐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认知音乐是声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声乐专业学生对声乐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与学习,将教师所传授的各种音乐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够掌握并运用的音乐理论,从抽象层面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阐述与诠释。
1.借助视频课程讲解基础知识
在认知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课程的方式讲解声乐基础知识,需要对视频课程内容严格把关。在完成视频拍摄之后,教师要反复观看视频,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清晰、充分的表述,且视频课程中所列举的声乐案例需要形象生动,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索欲。
为确保声乐专业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教师需要对视频课程的时长及教学节奏进行严格把控。[3]一方面,确保每个教学视频的时长保持在5至10分钟这一范围,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复杂且困难的知识点无法用一个视频进行完整的表述。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因为要控制时长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而是要将其分为若干个独立的视频,围绕该知识点形成视频合集并做好标注,让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学习视频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录制声乐课程教学视频时,要坚持“生本”原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录制完某一个阶段全部声乐课程视频后,可以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以视频集锦的方式,使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该阶段重点知识,提升其学习效率。而针对基础较薄弱,无法独立对某一阶段声乐知识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学生,教师可以专门录制一期阶段复习视频资料,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学视频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进阶”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线上课堂同步播放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及曲谱,将视频放于左侧,曲谱放于右侧,让学生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分析曲谱,并结合曲谱深入理解乐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电子教室中悬挂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补充材料,如果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立刻暂停视频的播放,查找资料解决困惑,确保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利用线上习题库巩固复习
除了利用视频课程认知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习题库,带领学生进行巩固与复习。声乐课程中有关乐理方面的知识较为晦涩,声乐专业学生想要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必须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声乐课程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习题数量不多,精品习题更是少之又少。为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只能带领学生通过抄写书本课后习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这种练习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十分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4]而线上习题库不仅储备有大量优质习题,还搭配奖励机制,学生会为了获得一个又一个奖励,主动尝试完成习题。同时,线上习题库具有自动审核功能,可以减轻声乐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研活动当中。
此外,利用线上习题库,后台程序能够采集学生在练习习题时所产生的各项数据,如习题测试平均时长、错题分布等。教师通过调阅习题库后台数据,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乐理知识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声乐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补齐短板,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声部的基本划分”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个模块,引导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训练,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声部基本划分的知识框架,并在习题中加入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所演唱的《偷洒一滴泪》,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戏剧男高音强有力的音色,以及其中充沛的情感。
(二)行为主义音乐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1.构建视频学习资源库
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各有优势,线下课堂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听觉、视觉以及肢体等层面给予学生大量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现场演示与指导,让学生迅速掌握声乐技巧,并快速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而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拓展学习资源,拉近学生与大师、专家之间的距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声乐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以舞蹈钢琴及声乐为主的行为主义音乐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线上学习资料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运用多层次嵌套学习资料,为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多元化视频学习矩阵,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想要学习的视频资料。为了提升学生的沉浸感,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资料库中嵌入积分系统或奖励系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5]
要确保混合式教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构建数字化的课程数据库。因此,数据库中需要收集大量与声乐知识有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乐谱,以及相关数字化书籍,并利用数据库强大的分析整理能力,对内部海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划分。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用途将资料分为“平时精品课程”“中外艺术家现场表演”“学生交流视频”等模块,让学生按需观看。同时,为声乐各种数据库配备检索功能,进一步提升调取数据的效率。
与声乐有关的资料及数据种类繁杂,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结构性特点,同时,声乐数据资料年代久远,因此,资料的收集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及社会企业的合作,建立共联共享的声乐资料数据平台。
此外,高校还可以委托专业公司,对储存在不同介质中的声乐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转变为能够被声乐资料数据平台收录及展现的数字资源。同时,通过扫描技术,将记录在纸张上的乐谱转变为数字资料存入数字档案柜。
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创建声乐资料数据库的过程中,要对各种资料进行标签化处理,方便教师及学生随时查阅。例如,国际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作为一首经典声乐作品,是声乐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资料。因此,管理者可以从演唱者、演唱时间等维度对该资料进行标记,方便广大师生以各种方式进行搜索。
声乐资料数据库投入使用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搜索、浏览、下载记录,这些记录可以转变为提升声乐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资源。[6]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数据收集程序,对学生的搜索、浏览数据进行统计,借助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关注搜索系统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并在设计教案过程中加入与搜索高频词汇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
2.构建线上教师指导体系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声乐课程已经逐步形成一套稳定的学习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先就某一声乐知识或声乐技巧进行示范与演示,然后学生逐一对其进行模仿,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进行点评与纠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纠正错误,并再次进行演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学生完全掌握该知识或技巧。[7]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紧密的联系,而单纯依靠线上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构建线上教师指导体系,在线上教学平台创建“讨论区”“答疑区”等板块。学生可以在答疑区将自己在学习声乐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发布帖子的方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开。教师及学生都能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对该板块中讨论较为热烈,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统一进行答复,让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也能够在该帖子下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问题的集中,提升讨论效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向学生推荐与该问题有关的学习资料,学生通过点击教师所推送的链接,快速访问相关网页,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拓展。
此外,针对那些讨论热度不高的冷门问题,教师可以在该板块内设置虚拟悬赏机制。学生主动观看声乐知识视频、参与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都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些奖励可以转变为答疑区中的奖金,通过提高奖金的方式,让教师对该问题单独进行解答。这不但能够避免冷门问题被忽视的情况,还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热情,一举多得。
3.借助VR技术提升学生体验感
表演能力是音乐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行为音乐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具有良好表现能力的声乐专业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个人的表演风格,对其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与其他能力相比,表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声乐专业学生在线上平台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借助该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演出训练场景,令其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演出环境,自觉运用之前学习过的声乐知识及表演技巧,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8]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该系统中加入点评打分模块及对外展示模块,进一步发挥VR教学的作用。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构建,对于传统声乐线下教学模式而言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混合式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可以满足声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拓展视野。同时,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平台可以将学生学习声乐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为教师提供学情大数据资料,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模式提供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