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逻辑起点、问题难点和改进路径
2022-02-19周聃,陈驷
周 聃,陈 驷
(1.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铜仁,554300)
一、逻辑起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期,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适当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新时期赴外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有效途径。新时期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既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1]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我国经济与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我国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逐渐向高端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这些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很大关注,不仅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还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结构发生巨变,制造业和工业快速发展,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优化和完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将办学地点迁移至国内推动行业发展,逐渐成为满足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重要平台。面对新时期国际化教育新需求,我国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强人才的国际流动,通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将国际化优质资源引进国内,推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高职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提供环境。
2020年,教育部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2]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窗口,全面推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能够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应新时期教育国际化要求,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是真正培养出更多技能性突出的国际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办学准备阶段(1978—1993年),以政府主导项目援助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是办学起步阶段(1993—2000年),为学生拓宽海外升学渠道,开启“不出国留学”办学模式;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高职院校对外交流频繁,开放程度高,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新时期引进优质师资、推动课程优化设置、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及模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的重要办学手段,从而全面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中强调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根据通知制订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工作方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切实把办学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3]中外合作办学凭借“不出国留学”的办学优势,成为新时期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推动了教学管理目标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办学模式的巨变将教育国际化从国外引向本土化发展。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涉外办学水平,通过完善准入审批制度,开展严格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切实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4]近10年,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调整探索、内涵发展和深化提升几个发展阶段,新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即将进入特色化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积极推进新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创新办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升院校专业和学科优势,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深化社会政治、经济需求和就业的综合发展,培养国际综合型专业人才,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二、问题难点
(一)合作办学模式有待改变
经过长期的发展,高职院校已普遍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能力,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中外合作办学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法不一。按照合作程度分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按照学历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照颁发文凭数分为单文凭和双文凭;按照办学机构主体分为单校园和双校园;按生源分为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5]新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多使用单校园制办学模式。单校园制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彻底的中方院校,这种学校是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仅靠中方学校来进行教学管理;第二种是将这个合作办学作为一个二级院校,或将其设立为一个具体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教学。在这两种模式中,办学机构的地位有一定的变化,但地位都较低。新时期国际教育时空异步等教学难题,引发了中外方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开放和远程办学就此产生。然而,因为完全的线上教学模式存在时间较短,所以存在很多问题。新时期针对在线课程质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逐渐显现了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多数使用的单校园办学模式的弊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及共享。[6]新时期全面开展线上课程既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全新挑战,又是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转折。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注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满足社会发展具体需求的同时,很多外方院校基于经济利益考虑,和中方院校在教学管理、资源投入和管理分工配比上存在分歧。基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使用的此类办学模式,外方往往只提供部分教材和课程体系,或提供一些教师资源等基础教学“软件”,中方则主要负责投入办学资金,承担具体硬件建设的任务,由此而导致中方和外方在具体办学管理过程中承受的风险不一致,出现双方关系不对等的问题。新时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变革,由原来引进优质外籍师资入境教学变成全面线上教学,加之多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办学投入不对等,使得课程质量可监测难度加大。因此,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科学问题值得深思。当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重视教师的期望表达和学生的接受盲区之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采取课程标准目标设置和教师策略监控指导的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双向课程教学,这样才能为毕业生提供双文凭。但是,课程任务较多会导致考核困难,而考核方式和流程比较复杂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学习压力。学生除了要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及时完成课程实训。很多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无法获得双文凭,因此,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双文凭学生比例较低。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为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对依法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合格评估。[7]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能型国际专业人才,但实际的课程设置和具体的办学实践往往偏离了这一发展目标。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技术技能培养,而没有就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专业的区分性培养,因此模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实需求。[8]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国际、开放和具象化原则,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新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国传统理念和扎实双语基础、熟悉国际业内技能操作、思路灵活、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型人才。[9]
(三)课程专业设置有待丰富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招生专业设置面较窄,设置的大多数是单一的专业,并且集中在经管类,影响了人才培养策略和学科设置的科学性。而当前较为紧缺的专业占比较少,如高端制造业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研究和引进。在招生方面,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招收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学费较高,学生选择比较少。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专业设置和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专业设置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走向提质培优阶段的重要软实力,其重要性已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逐渐凸显。学科建设一直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是院校内涵建设的龙头。一流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高职院校学科设置同质化严重,导致学校学科建设缺乏活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专业较多。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设置上的创新融合,有助于催生高职院校建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增强院校办学活力,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线上课程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方式,这给予了专业设置新的发展视角。[10]
三、改进路径
(一)着力构建科学办学模式,中西合璧迎接新挑战
新时期,建好社会主义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必须做到教育国际化,吸纳各家之长进行人才培养。新时期全球经济和政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只有构建科学的院校办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国际化综合型人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结合人才发展的需求,还需要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明确产业布局等问题,要根据特色院校和不同地区的不同院校来制订出适应地方发展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院校特色和使用优势教学资源,通过差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具体办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应由双方研究讨论和制订,并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调研。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高职院校办学给予指导,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结合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设立相匹配的专业,解决就业问题,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新时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要坚持成本控制的原则,通过多元化的政策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要积极加强政策引导,还要及时鼓励外资企业和大学项目增加投入,紧密围绕产业园区和高新园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中方办学压力,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生源、场地、教学、师资、管理等优势,实现“双校园制”的进一步融合创新,使中方院校和外方院校在办学模式上进行新变革,构建科学的办学模式,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二)不断深化变革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时期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弥补了传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当前,为了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受教育机会,为学生的创业、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多选择,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对现有的课程管理体系进行分解和重构,尤其要注重对于这些课程和专业内容的本土化设计,积极引进新的课程内容,使理论内容与实际业务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好地区人才需求和产业特色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区域发展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并在保障不降低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英语教学,学生只有顺利通过英语考核,成绩合格或者达到某一成绩要求才可以参与外方的课程学习,从而保障学习质量;要注重实训阶段与业务工作的对接,保障培训内容的连贯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训之后有所收获,并且能够集中完成学习任务,将主要的学习内容融入课程实践。培训可以采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可以将课程培训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通过规范化和长期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培训还要为不同的学生配备专业的外方教师,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带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从多方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推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三)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突破专业设置壁垒
针对当前专业设置较为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积极引进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主要的培训平台,能够有效拓展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与国外一些大企业的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当前正值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进行专业设置,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1]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资源的同时,也要解决单校园模式中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学习先进的文化理论。企业也可以设立专业的培训平台,这样既能够有效培训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和行业环境变化。同时,高职院校要增加一些工科专业,包括精密制造、材料学专业以及现代工学技术学科;要积极引进相关师资,对校内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控制成本及学费,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多组织与所学专业适恰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人才质量。[12]
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高职院校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在“十四五”规划的大方针引领下,坚持“制”“治”结合,“破”“立”并举,全面提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效能。[13]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深入发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还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