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模式下开放大学联合办学实践与思考
——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
2022-02-19刘晶
刘 晶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昆明,650223)
一、引言
2012年12月28日,云南开放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挂牌成立,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六所试点建设的开放大学之一。开放大学的功能和职责有别于普通高校,其主要面向成人和社会。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学习者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就近、方便、灵活、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我校搭建了“大学+平台+体系”的总体架构,建设了立体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
自试点建设以来,我校不断加快系统建设步伐,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要,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其中,全方位、综合性、多渠道的联合办学,为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勃勃生机。同时,我校尝试与其他普通高校联合、与职业院校合作、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通过集成多方力量,合抱成拳,做到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我校先行先试,作为国内首批承办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高校,充分利用云南省学分银行终身教育“立交桥”的作用,将合作机构间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存储及转换,解决了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学籍信息固定阻碍学生跨校选课的困难,打通了联合办学的关键环节,为联合办学开辟出了新的路径。
二、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根据教育部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云南省作为教育较不发达地区,虽然近两年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我国中东部教育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效率低下、师资水平不够、生源能力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1]高等教育发展困难的现状,直接影响了云南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社会经济的增长。
(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比例较不合理
截至2021年,云南全省共有高校81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专科院校49所。但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昆明,例如全省32所本科院校中,有20所位于昆明;49所专科院校中,32所位于昆明。[2]而较偏远的州市,却面临着高等教育质量差、力量薄弱等现状,突出表现为专业设置滞后、不合理,缺少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服务的,但就目前来看,不仅是云南省,全国范围内都存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等困境,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1]
(四)地理环境因素加大学生学习难度
云南省山区较多,交通不便,对偏远地方的学习者来说,求学尤其困难。特别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学习者来说,想在工作之余跨区域进修,提升学历水平等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以上四个问题,我校需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模式,以适应云南省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需要,持续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与时代接轨的人才。
三、云南开放大学联合办学模式解析
近年来,我校遵循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理念,应用联合办学的模式,集合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区域学习服务的立体覆盖。
(一)校与校联合办学
校与校联合办学,可以使合作院校之间优势互补,使不同高校在自己擅长领域内与其他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此整合教育资源,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形成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学习者可以跨校选择课程,完成辅修课程或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实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使学习者在今后的就业中更有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我校的联合办学主要通过成立教学联盟、开展联合办学项目等方式,参与了“云南省高职院校合作联盟”,开展了“中高职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以下简称中高衔接项目)和“滇西青年学院创业项目”等。
1.以高校联盟的方式开展联合办学
“云南省高职院校合作联盟”是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省学分银行发起,各加盟院校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性非营利社会组织,创始成员为包括我校在内的云南省内8家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联盟以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的,利用云南省学分银行平台,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共同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试点建设云南省学分银行高校网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中,以云南省学分银行为枢纽,联盟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的有效机制,构建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共赢发展;推动联盟成员间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招生、就业和创业的创新机制,以联盟名义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实现合作共赢。
2.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联合办学
“中高衔接项目”是以开放办学、服务终身的办学理念,联合多所中职学校,将其设置为开放大学的二级学院或教学点,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按照“知识合理构架、能力螺旋上升”的路径,通过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参加此项目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由其所在中职学校组织,通过网络接受来自我校教师的学习辅导及支持。我校作为省级院校组织各二级学院或学习点专业教师共同建立专业联合教研室,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针对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编写,并通过共同研究课程资源的运用和完善,进行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指导一线教师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先进行在线备课,再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我校还承担了对一线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对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督导等任务。这种联合办学模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了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搭建了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滇西青年学院创业项目”主要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将滇西地区农村产业扶贫和创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用5年时间为滇西地区农村培养1000名青年优秀创业人才或致富带头人,以此促使滇西地区农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使其成为全民共享“中国梦”在农村实现的典型。[3]我校联合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工商学院三所省属高校,各取所长,共同办学。其中,依托我校开放教育开放灵活、宽进严出的方式,项目实行注册入学和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制度,并通过提供强大的网上教学资源与远程教学系统为学习者创造了网上自主学习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避免了偏远山区学生来回奔波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各校分别按照自己的师资水平和专业建设能力分担部分课程。其中,开放教育学习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础课由我校负责,创业及管理类课程由云南工商学院负责开展,农林技术类课程由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完成。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将学习者成绩引入学分银行管理制度整合各自学校的课程学习成果,认证、转换为我校的学分。此外,针对学员多为具备经营管理、特色农业产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创业人才且有一定的创业技能及经验的特点,该项目通过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参照学历学习的知识目标评价,将项目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制订出可测量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同时,通过开展个人简历评价、任务测试、面试、工作现场认证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员的先前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并将其转换为对应的学历教育相关课程学分,以此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学校与政府联合办学
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对高校来说,政府的需求就是国家发展的需求、社会进步的需求,与政府联合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更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政府争取一些有益的政策扶持,减轻学习者的经济负担,助力项目发展。
以“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协同多个厅局开展,依托我校实施,以学历教育为抓手、远程教育为手段、实践实训为补充,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该项目招生对象为云南省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具有一定学历的村(居)民小组长、村(社区)党员、致富带头人、实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4]根据学习者特点,该项目开设了农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类、法学类、社会工作类等专业。
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培养“三农”工作队伍,为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基层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培养目标,在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学有所用”的原则,基础党务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管理、普通话、应用写作等课程都是学员在工作中急需提高的知识能力,使课程培养需求与当地党委政府对基层干部的要求相一致、与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需要相一致。
此外,该项目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对村干部先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包括基层工作经历、党政培训、农林技术培训、工作表彰等开展认证、积累与转换,着力解决学习者考核评价标准的“一刀切”问题,创新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注重考核基层人才的专业水平、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全面认可多种学习成果。具体来说,参加县以上党委政府举办的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基层组织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扶贫工作等日常培训可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进行认证转换;扶贫攻坚、农村基层工作等工作经历、工作实践可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进行认证转换;职业资格证书及参加的非学历课程培训等可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进行认证转换。这些转换方式进一步拓宽了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通道,搭建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深刻体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工作相结合、与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地方村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的目标,为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学历水平“双提升”提供了助力。
(三)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它把校企不同的教育环境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可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5]
我校与宾川县政府、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县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开展科教合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优惠政策,我校提供技术成果与技术力量,在教育、科技、农业、人才培训、文化、旅游、招商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该项目以“互联网+农业科技”为推手,围绕农民素质提升和学历提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终身教育,实施“一网一基地一体系”的“三个一”的项目工作。
四、联合办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联合办学,我校借助政府、合作院校、企业的力量不断壮大系统体系建设规模,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云南省教育发展、云南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联合办学优势互补,极大提高了办学效率
院校间联合办学利用不同院校间的办学优势,取长补短,最终达到“1+1>2”的办学效果。通过合作办学,省内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师资水平得到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率,加快了我省教育水平发展的步伐。
(二)联合办学促进了我省人力资源的开发
校与政府、与企业间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缓解了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建立了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投入多元机制,杜绝了教育资源浪费。此外,联合办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就业保障,有力地解决了学习者的就业困难问题,促进了云南省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三)减轻了院校办学压力,提升了办学动力
联合办学模式可以使学校争取政府、企业的政策、资金、场地等支持,减轻了学习者特别是边远地区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院校的办学压力,激发了各院校的办学动力。
(四)解决了我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联合办学解决了云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使边远地区及教学水平落后的地区得到教学资源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省教学资源分配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也解决了偏远地区学习者上学难及接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
五、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联合办学制度
联合办学涉及院校、企业和政府等多个机构,机构之间在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上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要实现联合办学的可持续化,必然要有完善的办学制度。因此,实现联合办学的关键就是完善联合办学机制,并在开展的过程中按照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6]
(二)完善服务体系
在联合办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由一所学校完成,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都可能需要接受来自不同的机构和组织的服务。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合作单位应当共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并定时向学习者公示,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服务诉求,确保入学、学习、考试、毕业有序合理地完成,实现“一站式服务”。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各单位要统一向固定的教辅人员进行反馈,由教辅人员向相关负责单位寻求解决,并向学习者反馈最终的解决结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习者在学习支持服务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
(三)加强质量管理
要强化质量意识,就要建设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联合办学的各单位要做到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资源供给、统一测评考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了基本规范,才能保证系统办学质量。[7]此外,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理事会或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制订开展监督,一经发现问题便及时更改。
(四)做好利益分配
联合办学的学校、企业间是手足关系、兄弟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与被领导关系,系统内部要实现办学利益共享,实现全系统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做好了利益共享,才能使联合办学模式长久发展。同时,联合办学的各方要共享建设成果,实现合作共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