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公众感知研究
——基于网络数据的语义分析

2022-02-19

中国园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高频词大运河

张 希

蒋 鑫

张诗阳

王向荣

林 箐*

1 研究背景

历史上,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满足国家物资运输和商品流通的需要[1]。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运河的功能逐步向城市防洪、城市供水、风景游憩与文化传承等现代社会功能转变[2-3]。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阐述与延伸,中国大运河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和文化等遗产价值。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为大运河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目前,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也进入试点阶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纳入其中。

关于大运河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运河发展史与漕运史[4-5]、大运河文化遗产[6-7],以及运河与沿线市镇发展关系[8-10]等方面,其中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关注遗产价值构成和保护利用[11-12],较少涉及文化遗产后续利用的公众评估与反馈。目前针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开的研究较为缺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终受用者是公众,公众能否从中感知到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尤为重要,因此在国家层面规划的基础上,本研究注重自下而上的公众感知与偏好的收集和深度研究。对于公众反馈的研究常采用传统的调查问卷、访谈等介入式数据分析途径。随着近年来自媒体时代网络大数据信息量的增加,具有既有、量大、动态等特点的网络点评数据被学者引入,并通过语义解析方法应用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13-14]、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15-17],以及某一城市的公园对比[18]等领域,但将此类方法应用于某一特定主题公园的研究较为少见,针对整体视角下大运河重要发展节点的公众感知研究更为匮乏。

本文尝试通过网络大数据的语义分析,从运河相关公园及景区的网络点评数据中获取公众感知,总结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公众视角下的现有利用模式及感知特征,并提出策略与建议,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主要包含2种途径:1)依托已建成的运河相关公园及重要景区(以下简称“运河相关公园”)进行规模扩建及品质提升;2)对极具潜力的运河遗产点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新建。本文针对前者,即已建成的运河相关公园,参考大运河申遗文本及各省市人民政府、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官方发布文件,在综合考虑地域性差异、保证公众评价数量的基础上,选取10个即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发展节点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典型运河相关公园(图1)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什刹海、大运河森林公园、杨柳青古镇、台儿庄古城、里运河文化长廊、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宝带桥-澹台湖景区、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和月湖公园。地域性差异方面,涵盖北京、天津、枣庄、淮安、扬州、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9个重点沿运城市;数据量方面,各公园评价数量均在150条以上。

图1 运河相关公园分布

2.2 数据采集与语义分析

使用网络爬虫工具爬取大众点评网中10个运河相关公园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本内容和点评时间。截至2020年9月30日共收集网络评价22 640条,并进行数据清洗,人工剔除重复、与评价对象无关的无效点评613条,修改点评格式(删除表情符号、影响计算的空格及空行),矫正网络用语。最终获得有效评价22 027条。

将上述数据作为数据源,使用ROST CM6内容挖掘系统(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①进行语义分析,抽取有用信息。主要步骤如下:1)将10个运河相关公园的有效评价文件导入ROST CM6,添加补充词(地点、景点等专有名词)后进行分词;2)对前300位高频词进行提取和词频分析;3)提取公众关注点、使用情况和公众态度相关高频词,比较各公园公众感知情况,总结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利用模式;4)对每类利用模式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比较其公众感知特征的异同。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公众关注点分析

各公园高频词词频分布符合“长尾定律”(图2),体现出公众需求的集中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公众关注点具有统一性,可以从中获取多数人的集中需求;另一方面冷门需求呈现总量少、类型多的特点,形成一条长尾。高频词表(表1)显示,公众对于各个公园的普遍感知维度主要集中在位置地名、使用时间、使用人群、消费方式、景点要素、认知印象、游园情绪和活动类型等方面。

图2 词频分布(以宝带桥-澹台湖景区为例)

表1 前20位高频词(以3个公园为例)

3.2 使用情况分析

时间层面上,各公园评论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图3),2018—2019年涨势迅猛,2019年达到峰值,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已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除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和大运河森林公园外,评论数量均明显下降,推测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活动的限制及经济的负影响有关。

图3 评论数量年增长趋势(虚线为2020年数据,根据2019年11—12月评论增长率推算得出)

3.2.1 使用人群

进一步对10个运河相关公园的使用人群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宝带桥-澹台湖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和月湖公园的使用人群中游客与市民占比相近,使用人群为综合型;其余7个公园对于“游客”一词的感知明显多于“市民”,可划分为游客主导型。此外,“孩子”的感知频率在多个公园中排名第一,表明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

3.2.2 使用时间

时间感知词汇可分为4类(图4):一天内时段(晚上、傍晚、白天等)、节假日(中秋、国庆、春节、元宵节、周末、假期等)、季节(春、夏、秋、冬)和频率性时间词汇(每天、平时)。除大运河森林公园外,其余公园中“晚上”的出现频次均排在第一、二位,可见运河相关公园普遍注重夜景的规划设计,且游客对其感知极高。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杨柳青古镇、大运河森林公园和什刹海出现的节假日词汇在时间感知词汇中占比超过25%,其中宝带桥-澹台湖景区“中秋节”出现频率很高,原因是每逢中秋公众可透过宝带桥的53个桥孔欣赏到“宝带串月”的美景。月湖公园、宝带桥-澹台湖景区、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出现了“每天”等频率性词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边居民对3个公园的日常使用率较高。对照评论文本发现,公众对于季节的感知多与“樱花”(春)、“荷花”(夏)、“银杏”(秋)等观赏性植物或“滑冰”(冬)等季节性活动具有强烈的关联性。

图4 各公园时间高频词类型比较

3.2.3 文化景点感知情况

公众对于运河文化的感知主要体现在运河河段、内部文化景点、周边文化景点和关联文化景点的关注上(表2)。什刹海是元代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漕粮商品均在此卸下转运入京;台儿庄古城傍运河而建,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月湖公园是浙东运河段的重要节点之一,位于宁波三江口(浙东运河终点)西南侧。三者在历史上对于大运河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状公众对于运河的感知却极其匮乏。对于内部文化景点的感知方面,主要以博物馆等展览建筑、故居庙宇等历史建筑和桥梁,以及码头等水利遗产为主。周边文化景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周边文化资源的连通性及联动宣传效应。宝带桥-澹台湖景区、台儿庄古城、杨柳青古镇、大运河森林公园中未识别到公众对于周边文化景点的感知,说明缺乏具有公众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关联文化景点指评论中公众将园内景点与之相比较的景点,如月湖公园中“月湖之于宁波,相当于西湖之于杭州”,台儿庄古城“与乌镇、西塘、丽江等古镇差不多”、杨柳青古镇“与(天津市区)古文化街差不多”等。

表2 文化高频词识别(以5个公园为例)

3.3 公众态度分析

评价文本中包含了公众对于评价对象的态度。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的主要成分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与行为倾向因素三方面[19]。据此,本文从印象认知、情绪感知与活动偏好3个层面分别提取相关高频词并对各公园的公众态度进行比较分析。

3.3.1 印象认知

印象认知类词汇反映了公众对公园的印象评价,多为名词或形容词,可分为共性高频词、相异高频词和特色高频词3类。

共性高频词指半数及以上的公园都出现的高频词,主要反映各公园的共性特点。基本所有公园都出现了对“历史”“文化”二词的感知和“漂亮”“优美”等对于公园景色的肯定性评价。公园氛围方面,有7个公园出现了“古色古香”“古韵”“传统”等描述街区氛围的词汇。

相异高频词指少于半数公园具有的高频词。10个运河相关公园均对历史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其中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感知程度最低。台儿庄古城和杨柳青古镇同时出现“仿古”一词,表明公众可识别仿古现象。业内人士对仿古现象多持批判态度[20],认为仿古建筑与真实的文化遗产混淆在一起,严重模糊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理解[21]。台儿庄古城中公众对于仿古现象持中立或积极态度,如出现“是一个仿古建筑群”等客观陈述,或“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等积极情绪评论。杨柳青古镇的评论中则多见“仿古建筑没什么特色”“说是古镇全是仿古”等消极评论,推测与其仿古程度较高、仿古建筑尺度与古镇环境不协调等因素有关。“自然”“生态”等词是对公园自然风景的反映,公众对其中的6个公园有所感知。

特色高频词反映了不同公园的特色或现状问题。如宝带桥-澹台湖景区“环境开阔”,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具有“艺术感”,台儿庄古城景观“同质化”、与国内其他古城“差不多”。杨柳青古镇同时出现了“冷清”“热闹”的字眼,究其原因是元宵灯会等节庆时段的瞬时游客量与平时差距明显。

3.3.2 情绪感知

情绪感知类词汇均为形容词,反映了公众使用公园后所引发的情绪与感受(表3),且多为积极情绪。杨柳青古镇、里运河文化长廊积极情绪感知相对较少,“失望”“遗憾”等负面语汇在台儿庄古城和杨柳青古镇少量出现,这与景区票价及前文提到的古城景观同质化现象有关。

表3 情绪感知高频词

3.3.3 活动偏好

活动偏好类词汇可识别出公众关注度高的活动类型(表4、5),其中什刹海的活动类型最为丰富。除游玩、游览、欣赏等概括性活动词汇,半数以上公园都包含散步、拍照、游船、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吃饭和历史建筑参观(故居、寺庙等),可见这6类活动为运河相关公园中的常见类型。相异高频词为各公园的特色活动词汇,可以概括为:与自然相关类、日常休闲类、文化体验类、商业服务类和亲子互动类5种主要活动类型。根据各活动类型出现的频率(图5),总结每个公园不同活动类型的感知情况:公众对于杨柳青古镇、台儿庄古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服务类和文化体验类活动的整体感知强烈;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月湖公园、里运河文化长廊中文化体验类和日常休闲类活动感知占主导;大运河森林公园、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宝带桥-澹台湖景区以与自然相关类和日常休闲类活动为主;什刹海中的活动类型相对均衡,其中商业服务类活动占比达41%,主要源于对“酒吧”的感知。

表4 活动类共性高频词

图5 5种活动类型的出现频率

3.4 公众感知维度下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主要利用模式

公众感知视角往往与规划阶段设计师的视角存在差异,本文从最终使用者——公众的感知维度出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模式进行归纳,有利于发现现有利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文公众感知维度的比较研究,并参考其他文化遗产利用形式[22-24],可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主要利用模式归纳为景观视角下的生态休闲绿地模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大运河森林公园、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旅游视角下的文化与商业集群模式(台儿庄古城、杨柳青古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视角下的展馆模式(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月湖公园)和综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模式(什刹海)4类。

使用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功能,在NetDraw中整合导出4种模式的公众感知社会网络图(图6)。该图呈现“核心-次核心”的感知表征结构[25],图中节点对应共现高频词,连接线表示词间存在共现关系,节点大小与该节点高频词的共现程度呈正比。

图6 4种利用模式的公众感知社会网络图

社会网络图反映出了每种利用模式的特色和相应的现状问题。景观视角下的生态休闲绿地模式以城市公园为主,公众主要关注消费、交通、环境、设施、与自然相关类活动等要素,对大运河文化的感知程度不高,且活动类型与非运河主题的自然公园差异性不大。旅游视角下的文化与商业集群模式以古城、古镇为典型形式,旅游区内的消费、商业服务、建筑和景点是公众的主要关注点,虽然包含对于历史文化的感知,但对运河文化的感知匮乏,作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需加以改进。文化视角下的展馆模式往往既包含历史文化街区,也具有一定的生态绿地空间,公众主要关注文化景点、环境和活动等要素,包含游船、夜游等依托运河衍生出的主题活动,对运河文化的感知较其他模式更加强烈。综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模式兼顾游客与市民所需,但此类将文化科普融入市民生活的利用模式在大运河文化带现有重要节点中并不多见,仅以什刹海为典型案例,但目前什刹海公众对于运河文化的感知极其缺乏,说明大运河文化带的示范科普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表5 活动类相异高频词词频排序

4 策略与建议

4.1 个体差异性与整体统一性的把控

整体把控大运河遗产不同利用模式的占比以保证均衡发展,同时注重同种利用模式的个体差异性发展。据上文所述,公众对于古城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趋同化现象已有明显感知。实际上,此类景区内不仅存在丰富的历史遗存,其具有地域差异性的民风和文化更是其原真性与特色的体现。原真性保护并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呼吁,更是公众的诉求,如什刹海、杨柳青古镇中公众对于“胡同游”的偏好实际上是对本土生活方式体验需求的反映。合理调整当地居民生活空间与商业及其他创新型业态的比例,采取“主客相融”的发展模式是保持和恢复景区个体差异性的有效方式。此外,如何在实现个体差异性发展的同时与大运河沿线整体风貌统一也是关键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合理规划与控制。

4.2 创新型文化体验形式的引入

研究表明,公众对于运河文化的感知尚停留在对运河河段和文化景点的表层感知层面,对运河水利系统、漕运体系等深层文化感知不足,这与文化展示形式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偏低有关。同时,公众对于真正依托于运河的活动类型感知单一,仅有划船、夜游2种,虽有结合运河遗产“宝带桥”进行的自发性赏月活动,但未成规模。

未来可考虑利用多样的数字化媒体向公众传播遗产景观的非物质层面信息。如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相关可视化技术引入与再现运河民俗文化和传统节庆活动,在趣味体验中加深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同时将文化活动日常化,避免出现类似杨柳青古镇节庆时段与日常游客量差距明显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

4.3 区域文化资源点的协同与串联

周边文化景点和关联文化景点的感知体现了公众对周边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整体文化的关注。大运河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串联周边文化资源的潜力,但从公众感知层面尚未得到充足反馈。未来可在与区域潜力资源点协同共建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出行必备软件及平台等多媒体提高宣传力度与效度,从而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体系的发展并提升运河文化公众感知的整体性。

4.4 公众感知的动态反馈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明确要求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笔者认为,公众对于运河文化感知的反馈与需求是现存机制中缺乏的重要一环。政府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储存与采集功能,与大众点评、各大旅游网站及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合作,根据使用者类型(游客/居民)、年龄层、性别等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规划的动态调整,从而将国家层面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公众感知进行有效结合。

5 展望

本研究通过网络主动性评价数据获取公众感知,与问卷调查、访谈等介入式分析方法相比,优点是数据量大,避免了调查者的主观引导,便于跨区域研究对象的数据获取,但暂时无法辨别人群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的真实性。未来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某个或几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叠加介入式调查(问卷、访谈),补充研究人群类型与其感知、偏好的相关性,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科学支撑。

注:文中图片均由张希绘制。

注释:

① ROST CM是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研发的用于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型免费社会计算平台,可实现全网分析、浏览分析、期刊分析,以及分词、词频统计、聚类分析等文本语义分析。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高频词大运河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大运河,行走山东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