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2022-02-19马雨婷

音乐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舒伯特大调奏鸣曲

马雨婷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程。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传承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的同时,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本文以《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为分析对象,归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期风格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是在与贝多芬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179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舒伯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在他仅有的31年生命旅程中,创作出了数目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9部歌剧,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等。与同一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舒伯特涉猎的音乐体裁非常丰富,除去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室内乐重奏、交响乐、歌剧、宗教音乐等之外,他还大量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舞蹈音乐、即兴曲等这为舒伯特的晚期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其中,舒伯特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扩张,以抒情表现力驾驭宏大的形式建构。既保持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的传统,将“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引人入胜的钢琴音响和音型,以及引人瞩目的调性关系发展到极致”。

(一)和声曲式的传承与突破

对于舒伯特来说,奏鸣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海顿、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神圣不可侵犯的创作传统。而在这首作品中,舒伯特更大程度上对传统奏鸣曲曲式及風格进行创新,在展现矛盾情绪的同时,将四个乐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一共分为四个乐章,遵循着快—慢—舞曲—快(回旋或奏鸣曲式)的传统模式。一乐章呈示部中,舒伯特将传统的奏鸣曲曲式结构进行延展,在主部主题经过B- G的转调后再一次回到了B大调的主部主题,形成 ABA的结构,又称“三调式呈示部”。主题的回归虽然打破了乐曲长度的平衡,但为后来二主题的发展储备了足够的力量与素材。

一乐章发展部采用主部主题动机,但选用升c小调发展,这种明暗的强烈对比体现了舒伯特式的矛盾情绪。二乐章在调性选择上沿用了发展部的升c小调,将这种矛盾从段落上升到乐章之间,既增强了矛盾情绪的效果,又加强了乐章之间的联系。三乐章保持了传统的小步舞曲——三重奏的结构,是一段轻松欢快又简单的过渡乐章,但在传统的基础上,舒伯特在调性发展上作出了调整,采用向上四级循环的模式进行发展(B-E- A-D)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使得同样的主部主题因在不同的调性上发展而变得多姿多彩。

四乐章是包含了三个主题的奏鸣曲式,开始以八度音型引入,似是一场严肃的戏剧的开端,就像他在c小调即兴曲Op.90,No.1那样。然而,接下来的主题充满谐谑幽默的轻松氛围,这无疑是舒伯特矛盾情绪的又一体现。主部主题采用了一乐章主题的片段进行发展。86小节副部一主题在F大调中展开,和声动机与二乐章B段完全重合,但不同于之前庄重,左手切分的错位手法,使左右手的配合如同蹦蹦跳跳的脚步一般。随后第156小节暴风雨般的副部二主题在f小调中展开,却被开篇的八度音型打断.又回到了轻松的氛围中。舒伯特式的矛盾情绪在这个乐章得到极致的体现。

(二)贝多芬创作手法的影响

不可否认,贝多芬的独特性与典范性影响了后世几代的作曲家,更不用说是与他同处一时代的舒伯特。在舒伯特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总是能看到贝多芬的身影,这一点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中最为显著——其主题的框架与贝多芬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几乎一模一样。《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开始于一个简单又富有浪漫色彩的主题旋律:右手八度与六度的叠加,并辅以左手三度的平行移动,让高声部单一的旋律变得立体起来,温暖又朦胧,犹如清晨的一缕阳光拂面而过。这种和谐音程的叠加且平行移动的手法与同为B大调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Op.97》非常相似。贝多芬经常同这样的叠加手法开始,例如《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E大调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更大程度致敬了他的“偶像贝多芬”。末乐章一开始便突然戛然而止在八度C,也就是主调B大调的六级音上,似是故意给听众卖了一个关子。而主调B则出现在第十小节。这种和声安排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0》第四乐章的开头如出一辙(《弦乐四重奏Oop.130》是贝多芬临去世前完成的室内乐作品之一)。巧合的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也以B大调来结尾,正 如舒伯特结束奏鸣曲体裁一样。末乐章结尾处,如同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7》一乐章结尾一般,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所有的矛盾冲突全部冲散。通过这种方式,舒伯特在致敬“偶像”的同时也借此确立了自己作品的地位,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多芬中晚期作品清晰地体现他的创作特点:极致的戏剧性。纵观他中晚期的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的极致反差成为他作品的标志之一:无论是《黎明奏鸣曲》中属七与减七和弦的紧张交替,还是《热情奏鸣曲》中叩响命运之门的动机,又或是《告别奏鸣曲》突然忧伤的第三个小调和弦的出现,甚至最后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一开始就充满暴怒情绪的一系列不和谐音程,都非常直观地将贝多芬式的戏剧性表现手法展露无遗。

然而,不同于贝多芬意气风发的个人主义和极致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作品总会透露着文人墨客内心的惆怅失落,二者在戏剧性变化的表现风格上有明显不同。舒伯特对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更加内敛含蓄,给人一种在美好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比如,第一乐章第8小节里左手颤音。G在B大调中属于和弦外音,它的突然出现给前面平静温暖的主题增添一份神秘且隐隐不安的色彩,如同远方低沉的轰轰雷鸣划破原本平静的夜空。主部主题在呈示部第36小节真正爆发,只是在相同旋律的包裹下,左手节奏不断推进,由原本平稳持续的八分音符逐渐加速成连续的三连音组,原本平静的海面波涛汹涌起来。舒伯特用这种渐变的方式连接着个性色彩不同的段落,比起贝多芬瞬间戏剧性反转相比温和舒适了许多。

(三)欧洲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

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对欧洲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比德迈中期,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不断增强,催生了新的城市中产阶级,新型艺术的到来,开放公共场所以适应不断壮大、日益成熟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和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舒伯特创作了大量供人们欣赏的舞蹈音乐作品,而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习惯性地融入了不少民间舞蹈元素。而且,舞蹈元素本身承载了一定的认知价值。在舒伯特年代,人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辨别舞蹈類型,因此,融入一些舞蹈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舒伯特的作品被认知、被了解、被宣传。

舒伯特以一些舞蹈元素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作品:Ecossaise D.977,Polonaise D.580,Galop D.735, D.925, Deutscher Messe D.872,Landler D.366,D.790等。而在最后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也融入了不少舞蹈元素。例如,第二乐章主题采用兰德勒(Landler)的舞蹈节奏为基础。兰德勒是一种3/4拍的民俗舞蹈,常伴有轻跃和踏步。因此,第二乐章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不能太拖沓,并且需要将乐句的中心不停地流向下一小节。在末乐章中,快速的2/4拍和短小的动机乐句,可以看作埃柯赛斯舞曲(Ecossaise)的运用。埃柯赛斯舞曲是18世纪后期在法国盛行的一种快节奏2/4拍舞曲,属于对舞的一种(Contredanse),其舞曲的曲调来源于苏格兰歌谣。通常埃柯赛斯舞蹈会运用明亮的大调,而非开篇有些黑暗的c小调,因此有人认为这也可能采用了捷克乡村音乐波尔卡舞曲(Porka)的元素。然而,1828年就已经离开人世的舒伯特,是无福享受这首一直到1830年之后才产生的捷克乡村音乐了。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Minuet)是传统奏鸣曲的一部分,在曾经辉煌一时的众多巴洛克组曲中进一步演变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之一。

(四)舒伯特声乐作品特点的缩影

钢琴家席夫曾评论道:“一个用尽一生都在为人类声音创作的人,即使再创作纯器乐作品时,也会一直进行声乐性的思考。”《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便是结合了声乐歌唱特点的有力证据:绵长舒适的旋律线条,自然的呼吸断句。一乐章开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除了管乐演奏者以外)很容易造成乐句演奏不够自然、断句生硬等问题。管乐演奏者因为他们受到气息使用的限制,乐句演奏相对自然一些。声乐则是最自然最古老的音乐的产生方式。舒伯特创作的大量声乐作品为他创作器乐作品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当然,乐句的“呼吸”需要一些时间的停留,这对演奏者对时间和韵律的把控有一定的挑战。

舒伯特的音乐充满诗意,这也同样离不开歌曲的创作,而他的音乐诗句的灵感来自伟大的德国诗人如约翰·歌德、威廉·米勒、弗里德里希·席勒等。1770年德国发动的“文学革命”,也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推动了德国文学的使用与推广。以歌德、席勒为主的大量德国文学作品逐渐占据了市民阶层和中产阶级。舒伯特曾以歌德的诗作为基础进行谱曲,创作了如《纺车旁的葛丽卿》《野玫瑰》《魔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为威廉·米勒的诗集配上两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旅》。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舒伯特更是借用了《流浪者之歌》开篇,以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声进程为动机,成为奏鸣曲中发展部调性转换过程中强有力的推动者。(如图)

奏鸣曲发展部

《流浪者之歌》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文思潮的革新,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和娱乐消费的市场需求。这一切对舒伯特的创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改变,让舒伯特的音乐多了几分个性表现;比德迈时期人们追求的轻松生活态度给舒伯特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德国音乐的冉冉升起使舒伯特在歌曲方面获得巨大成功;无处遁形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民间舞蹈丰富了这首奏鸣曲的体裁和风格,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发展,也为后来浪漫主义作曲家对奏鸣曲的改革跨出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舒伯特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