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2022-02-19戴旦旦龚玲朝

音乐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赣南山歌传统

戴旦旦 龚玲朝

中国传统音乐,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家山歌被誉为“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客家山歌的历史悠久,运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省。江西,是赣南客家人的摇篮,同时也是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的源泉。随着现代社会潮流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依然是人类的根本,我们不能忘本!为此,我们肩负着对赣南客家山歌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是传承与创新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本地高校应该首当其冲地让本土特色音樂文化发扬光大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赣南客家人称唱山歌为“打”支山歌,他们在野外山林田间劳作时,常常通过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得人人都会唱山歌。赣南客家山歌不仅体现了客家族群的民族精神,更是具有时代性的意义。特别是兴国山歌,衬词“哎呀勒”已然成为江西客家人的代表,也成为江西的地方民歌的象征,兴国已成为闻名的“山歌之乡”。但是这种音乐文化在江西省并没有被普遍认识,在全国就更不言而喻了。

随着国家对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高度重视,赣南客家山歌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客家赣南山歌的关注。如:王宇扬的《赣南兴国山歌的旋律形态探析》,对兴国山歌的旋律要素进行了研究;李启福的《兴国山歌简论》,对兴国山歌的表演进行了研究;刘小兰的论文《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等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于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却几乎无人问津。根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应当不断加强地方与高校的密切联系,进行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本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将本土特色音乐文化赣南客家山歌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学校本身的发展,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是为更好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传承意识

众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地涌进,崇洋媚外的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有重大的影响。而高校是传承文化的专业机构,本土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在笔者的了解中,江西各地的高校中专业音乐院校几乎一律都在完整地传承着西方的音乐体系,本土赣南客家山歌文化没有进入各音乐院校的课堂,基本上与全国音乐院校的课程教学一脉相承。在江西的各大院校并没有将赣南客家山歌普遍地传承给学生并落实,仅有的只是口头上或文字上的提及。这就说明江西各大高校对于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意识还不够强,当然,这也是需要时间一步步完善,之后再把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提上落实的议程。

(二)驱动高校流行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有力冲击,流行音乐的时尚性、娱乐性、大众性散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怎样才能扩大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流行区域呢?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首先,有效地利用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是扩大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校趋于流行非常重要的路径与手段。运用艺术陶冶法,在校园各个角落播放有关客家赣南山歌的视频和音响或者每日一曲客家赣南山歌的广播站活动。运用环境陶冶法,在校内宣传栏对客家赣南山歌进行宣传或者在教室进行客家山歌的黑板报的板书。利用教室和校园内外环境的显性资源对客家赣南山歌的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老师。其次,利用高校平台举办诸如客家山歌进校园的大学生展演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并挖掘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文化。这种展演活动可以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出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活动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赣南客家山歌的学习热情。

2.有效运用社会资源

高校与社会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为了将本土特色文化——赣南客家山歌进行传承,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只有将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去,有效运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学习的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与社会进行接轨,让学生把赣南客家山歌同在学校所学的任何知识一样不与社会相脱离,能够做到把赣南客家山歌真正在高校继续延传下去,在高校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传承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需要长久、永远地流传下去,流传到我们的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地方高校要做好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协调多元力量的合作T作,比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政府合作,增加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校流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纳入高校教学课堂

赣南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本土文化是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补充。树立本土文化融入高校的紧迫性,将赣南客家山歌纳入高校课堂,这也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直接手段。

1.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于赣南客家山歌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各高校不断建立可传承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经验的知识文化,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大学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各高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深入当地进行采风与研究,首先让学校教师们了解本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入了解赣南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音乐风格及教育价值等。只有不断地将赣南客家山歌纳入本土高校的课程当中,使赣南客家山歌在高效课堂上有一席之地,不断地向本土进军、在本土普及,日后才能走向全中国乃至世界。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利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倡导保持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土特色音乐文化赣南客家山歌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不仅仅可以让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对赣南客家山歌进行传承和培养,还可以对高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广泛传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的差异以及对赣南客家山歌认知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委以不同的任务,通过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方式,进行发散思维的碰撞,激发对赣南客家山歌的情感共鸣,发挥出学生的巨大潜能。还比如,学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开展选修类的公共课,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日积月累,定能成为江西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时代的潮流和趋势都离不开创新和发展,赣南客家山歌作为传统优秀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应该在发展中促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促发展。

(一)在实践中创新

实际上已有很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来自赣南客家山歌,例如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由作曲家印青作曲;作曲家傅庚辰的两首歌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还有作曲家朱正本的《十送红军》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它竟然是来自赣南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在时代的潮流下,如何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是亟需思考的。对民歌的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需要思考。需要对赣南客家山歌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掌握更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创新的思维。需要主动自觉地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体验他们的人文风俗,与他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二是需要行动。本地高校可以带动学生参加赣南客家山歌的采风活动,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巨大潜能与创新的可能性,只有亲身经历的灵感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不是仅凭自己的想象或者别人的简单告知就能够有所谓的创新,因为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是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在创新中发展

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转变,最接地气的传统民间音乐往往被人们所淡忘或忽视,为了能让大众接受甚至喜爱,只有不断地将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才能使其更长远地发展,要发展必定离不开创新。我国的国粹传统京剧就一直在创新中前进发展,诸如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杜鹃山》等等,通过在旋律上的创新、在内容上的创新、在表演形式中的创新,都得到了大众一致的好评,甚至通过电影的形式,获得了无数观众以及现代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和追捧。赣南客家山歌作为江西本土音乐特色文化,同样需要这样的创新,需要大众媒介进一步推广创新,需要在高校尤其本地高校发挥与促进创新发展,带领一代又一代人引领创新,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赣南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与本地高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相连。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角,各高校应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创造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共同将赣南山歌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展望未来!只有緊紧跟随继续创新、不断创新和永远创新的步伐,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客家山歌才能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戴旦旦 南昌交通学院副教授

龚玲朝 南昌昌北三中教师

猜你喜欢

赣南山歌传统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少年力斗传统
国画:唱支山歌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