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长三角地方治理创新案例
2022-02-19
创新性——理念、方法、制度的突破;
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价值;
持续性——让公共政策富有生命力。
浙江省、安徽马鞍山、合肥经开区等多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综合评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安徽省先后两批大规模选派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到关键岗位和平台上接受历练。这一“硬核”举措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现、培育、使用人才的生动实践。
上海、温州两地共同打造“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的“双向飞地”模式,推动双方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优势互补,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为长三角“飞地”合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为激励各地大抓项目、抓好项目,2021年9月,浙江省创新建立投资“赛马”激励机制,对全省市县区从投资增速、重大项目推进两方面11项指标进行考核,并进行“赛马”激励。
江苏省首创企业柔性引才“科技副总”制度,即通过政府立项形式,鼓励全国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
浙江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以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对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及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化身为贴心“店小二”,精准推进“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合肥市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作为上海浦东落实《引领区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7月,浦东新区发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简称GOI),以开放激发创新活力,从而构建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
芜湖市聚焦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制约因素,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努力实现重点企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高1%,成为芜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围绕浙江省委对宁波“成为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的要求,宁波打造浙江创新中心,以“有中心、无边界”为建设理念,以“双层孵化、多方协同”为培育模式,实行“科技飞地”管理体制。
近年来,南京市启动“百校对接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选派百名干部赴全国百所“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探索招才引智新模式。
为了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快捷、精准地为企业匹配优惠政策,苏州市创新推出“政策计算器”。企业只需简单操作,就能获取自己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信息。
为打造铜陵城市IP,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铜陵市举办城市IP文创大赛、奇妙铜陵城市IP创意论坛等活动,打响了“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城市品牌。
宁波市奉化区制定出台了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行动方案,并且总结、梳理出奉化“共同富裕”12个工作法,包括机制先导、改革集成、乡村再造、创新调节、共治共享等。
为了向长三角发达地區借力,安徽省界首市率先在上海市设立离岸科创中心,积极承接上海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与上海在科技、人才、项目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借梯登高”。
2021年初,南京市溧水区聚焦基层创新,首设“猎豹奖”“树懒奖”,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解决基层创新痛点,激励基层干部用改革的思路谋划发展。
宁波市鄞州区通过人才链、企业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联动”,系统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走出了一条创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之路。
为让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江苏省睢宁县打造了由县委书记任首席办事员的“速来办”信访平台。通过“一个平台3条渠道7日答复”模式,开放式受理、办理、回复群众反映事项。
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拓展发展空间,义乌市以小微企业园建设为主线,通过推进传统块状行业整治,创新低效用地盘活和二次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