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生成路径

2022-02-19杜彬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

杜彬恒

摘 要: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是大学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战略要素。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对促进大学治理理论发展和治理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大学治理文化是理念觉醒、价值认同、运行透明、规制权威、远景引领的有机融合和衔接统一。新时代要通过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强化仪式文化、打造文化坐标等,促进现代化大学治理文化的生成生长。

关键词: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内涵特征;生成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标志着“治理”从学术概念向政策话语的知识转移。同时,政策话语的“治理”表现出强大的政策动员和政策传播能力,治理也从政治领域移植、复制、套用到教育等其他社会领域,教育治理、大学治理也自然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从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国际经验和典型案例两个视角,深入研究了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等大学治理的关键问题,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理论体系,为推进大学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探索。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的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相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治理效能、达到善治目标、实现卓越发展。大学治理文化是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有效契合的价值承载和媒介物质,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处于核心位置、发挥引领作用。因此,要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现代化的大学治理文化。

大学治理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现代化

大学治理文化是国家治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治理的重要支撑。科学界定大学治理文化的科学内涵、系统结构、功能机制以及走向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大学治理文化的科学内涵。景枫等(2012年)认为,“所谓治理文化主要是指由国家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默认民间社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以期达到和谐秩序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对象和治理目标等若干方面”[1]。刘亚敏(2015年)认为,“国家治理文化图景将由组织运行体系的透明、决策领域的可预测性、开放性及进步性、官僚体系的职业精神、执行部门勇于担当、稳健的公民社会有序参与、较强的法治与有效的行政体系等经纬编织而成”[2]。大学治理文化是国家治理文化在大学治理实践中的呈现,具有国家治理文化的规制属性和大学治理的独特属性。大学治理文化是大学治理的主体意识、价值信仰、规则规范等精神层面治理要素及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大学治理参与主体的治理远景、情感态度、职业操守等。

第二,大学治理文化的系统结构。从大学治理现代化来看,核心包括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大学治理文化也应该包括制度文化和主体文化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大学治理文化的存在形态。从制度文化来看,主要表现为决策规则、落实机制和治理质量。从主体文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需求、素质和发展过程。胡中锋等(2020年)认为,以“人”为核心的大学治理系统由动力系统、质量系统和功能系統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构成[3]。特别是质量系统为大学发展及其治理提供正确的质量导向。

第三,大学治理文化的功能机理。大学治理文化如何影响或者作用于大学治理实践?从大学治理实践来看,大学治理文化主要通过凝聚共识、价值形塑、情感共鸣、信仰守望等方式发挥作用,促进大学治理参与主体的理念觉醒和行动自觉。一是促进凝聚共识,奠定认识基础。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转向关键是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调整。在大学治理中,不同主体对大学的理想、理念、远景、目标等有着不同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大学治理文化可以让可能对立、冲突、分歧的治理主体达成共识。二是促进价值形塑,发挥导向作用。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发展的、过程的。价值是人通过理性思维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等稳定性的结果。价值形塑是大学治理文化发挥导向作用的关键过程和有效路径。三是促进情感共鸣,提供情感支撑。内心自我肯定的情感支撑是实现人的发展基本机制。大学治理文化通过促进个体情感形成并达到共鸣,为促进大学治理提供支撑。四是促进信仰守望,实现引领功能。大学信仰是大学治理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和最高阶段,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同时,凝聚共识、价值形塑、情感共鸣、信仰守望是大学治理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性、渐进式过程,共同形成了大学治理文化的功能体系和作用机理。

第四,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价值意义。从理论构建来看,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和重要内容,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有利于从文化视角以及人的因素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学治理的本质内涵、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从实践关照来看,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是大学治理实践困境超越的客观需要,是发展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检验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治理效能和终极价值。有效性和合法性是检验大学治理文化价值意义的关键维度。当前,还没有系统研究和充分证据表明某个大学治理方案对促进治理质量提高和大学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我国大学治理还面临着“形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的双重危机。”[4]从治理文化现代化视角探索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超越也是一种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

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内核及其特征

现代化大学治理文化是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高度统一。要深刻厘清现代化大学治理文化的核心内容,要着力从主体要素、核心动力、制度基础、文化品质等多角度予以理解和把握。

第一,理念觉醒: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主体要素。人是大学治理的核心要素,是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建载体。大学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治理参与主体的理念觉醒。理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5]。大学理念应该回答大学的本质与职能、使命与理想、方向与立场等关键命题。由此可见,大学理念是精神层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等特点。大学治理参与主体对大学理念的全面、系统、理性的认知和理解把握是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因此,理念觉醒是现代化大学治理文化的主体要素。大学治理文化的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大学治理参与主体的理念觉醒。没有理念觉醒,就无法适应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无法引领大学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革。理念觉醒具有层次性、过程性、差异性。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大学的大学理念觉醒的程度。过程性主要表现为主体认知由表向里、由浅向深、由粗向精、从非专业向专业化的渐进式发展。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学生、校友等不同主体的身份认同、职责定位、使命强化的认知差异。

第二,价值认同: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从欧洲古典大学到近现代大学,从西方大学到我国大学,大学始终承载着人类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人类精神新空间、经济发展新引擎,全面深度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始终发挥着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使命,成为教育中心和创新中心。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始终坚守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使得大学始终处于引领地位、永不落伍。我国建立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依然坚守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教授学术权等核心价值。大学治理主体高度认同这一核心價值,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运行透明: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信任是构建高效而有创造力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实现学校“善治”目标的“软实力”[6]。主体互信是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运行透明是实现主体互信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运行透明包括:决策透明、执行透明、评价透明和规则透明等。大学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战略等重大事项决策中,要广泛征求并充分尊重教师、学生、校友、社会等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决策过程坚持民主集中、公平公正、求真求实、严谨严肃。在执行落实、考核评价等过程中,能够及时向师生披露重大事项落实的发展进度和发展成效,反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贡献潜能。规则透明非常关键,不仅要关注程序正义,而且还要关注实质正义。治理主体在两者统一中建立信任、增进互信,决策层要充分信任其他参与治理主体的知识和能力,其他参与主体要充分信任决策层的公正和智慧,才能形成强大组织内聚力、创新驱动力和发展正能量。相反,无论大学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无论选择何种治理模式或者治理机制,大学治理主体不能建立互信,则无法提升治理效能。

第四,规制权威: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法治精神。规章制度是大学治理主体共同遵守、确保运行、提升效能的制度总和。尊崇法治精神、维护规制权威是现代大学治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规制权威主要表现为立制权威、执行权威、监督权威。规章制度在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都有权威性、强制性、约束性,治理主体都要敬畏规制、维护规制、绝不践踏规制。维护规制权威不仅要严格执行现有规章制度,更要充分彰显规制所承载的价值元素,如公正、理性、平等、信任、发展等,才能充分发挥规制的权威性和实践张力。

第五,远景引领: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崇高品格。建立共同远景是现代治理的最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激发治理潜能、集聚战略领导的最有效途径。一是要形成共同心理认知。共同心理认知可以促进不同治理主体形成共同认知基础、思想共识,促进大学走向共同治理。二是要形成争鸣发展氛围。辩则明,激烈而深刻的观点冲突、价值冲突,经过高质量争论达成共识,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愿景,也能够提高发展愿景的引领力。三是要形成愿景管控机制。大学发展愿景的长期性和发展阶段性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加强对发展愿景的管控,确保大学发展愿景能够持久发挥作用。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在凝聚各方共识、集聚发展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生成及其实现路径

大学治理文化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大学精神价值引领、大学治理体系框定、大学治理能力支撑、大学仪式活动强化、大学物质文化浸润等,共同形成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生成路径。

第一,大力弘扬大学精神。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史和发展格局,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超越了大学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欧洲古典大学始终坚持和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现代大学倡导和坚持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批判等大学精神。中国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不同的大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大学校训、校徽、校歌、校风、学风等大学文化符号中。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前行的方向,昭示大学的价值追求,成为大学治理文化的价值内核,也是指引大学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第二,构建完善治理体系。大学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现代化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尊崇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职能等。现代化的大学治理制度必须制定大学章程、领导制度、行政制度、人事制度、学术制度等。“大学章程作为契约文本,是包括外部制度安排和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大学章程的建设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核心地位。”[7]大学章程要厘清大学与政府、社会等外部关系,厘清大学内部领导层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要加强与大学章程相承接、与大学精神相契合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厘清职责范围、权责边界、运行机制,确保制度有效、治理有效、治理合法。

第三,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大学治理能力通常表现为大学治理主体实施大学治理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素及其功能的总和。大学治理能力提升应从存量和增量两个领域、累积和发展两个阶段下功夫。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人员的治理能力,着力完善选拔任用标准、程序和机制,加强干部早期发展和后期培养,注重提高政治素质、领导能力、治理经验、职业精神等。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治理的意识和治理能力,引导广大师生增强主体意识、身份意识、职责意识、使命意识以及参与大学治理的知识和能力。三是构建大学治理伦理规范,实现大学治理主体意识觉醒、提高修养、自觉遵守,为大学治理能力实现提供规则遵循和操守底线。

第四,传承大学仪式文化。大学仪式活动是大学治理文化有效传承载体。大学治理文化往往在重大仪式中不断强化、与时变革、走向卓越。在大学治理实践中,校庆等具有很强仪式感,具有弘扬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脉、展示大学风采、强化文化习惯的显著优势。特别是隆重的校庆活动能够形成强大内部凝聚力、社会感召力、价值引领力,促进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空前关注、支持、推动学校建设发展。荣誉制度、庆典制度、传承制度,将好传统、好习惯、好精神予以固化,促成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现代化,并将治理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从而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发展。

第五,建构物质文化坐标。卓越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标志性的建筑成为大学的精神象征和历史证据。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是大学精神的物质呈现,不仅是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成长记忆,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不仅遵循教学科研等实用功能需要,而且考虑了大学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学科布局、办学特色等,彰显和宣扬大学的精神和信仰,提醒和警示大学治理参与主体的担当和自觉。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西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8JZD05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景枫,武占江,武建敏,等.中国治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3.

[2]刘亚敏.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J].高教探索,2015(10):5-9, 24.

[3]胡中锋,肖美艳,许国动.把握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9-14(6).

[4]朱家德.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5):30-37.

[5]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8.

[6]桑志坚.学校中的信任: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27-33.

[7]黄达人,等.大学的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