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躺平”:谈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治理
2022-02-19熊金巧奚冬梅
熊金巧 奚冬梅
摘 要:从“内卷”到“躺平”的网络话语演变,既反映了网络青年的现实诉求,也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内卷”与“躺平”的产生逻辑,分析青年的实质诉求,剖析其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关键词:“内卷”;“躺平”; 网络青年亚文化;社会治理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群体中,青年、青少年总体占比最高,并且低龄网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卷”与“躺平”在全网的风靡对青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引导青年秉持理性参与社会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内卷”与“躺平”的产生逻辑
“内卷”与“躺平”伴随社会竞争在网络中引起热议,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客观原因和青年心理发展失衡的主观原因。分析“内卷”与“躺平”的产生逻辑,探究从“内卷”到“躺平”的实质诉求,是正确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必然要求。
1.“内卷”的产生逻辑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亚历山大·戈登威泽,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戈登威泽和格尔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卷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1]学术界的“内卷”主要是围绕发展机制、文化模式进行讨论的,而人们日常讨论的“内卷”与学术概念的“内卷”明显不同,人们口中的“内卷”与竞争息息相关,形容同部门或同系统的人相互竞争、内耗的状态,直观地说,就是竞争不断向内演化,形成“白热化的竞争”。
“内卷”的产生既有引起竞争的社会客观原因,也有青年心理发展失衡的主观原因。从社会客观原因看,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发生变化,伴随社会转型各大行业内外部竞争加大,导致了所谓的“内卷”产生。从青年主观原因看,部分青年缺乏社会核心竞争力,难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面临社会强压力、强竞争的环境时,表现出无力感、无奈感,以“言必称内卷”的失衡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内卷”话语的风靡。
2.“躺平”的产生逻辑
“躺平”的出现与“内卷”息息相关。当我国面对社会转型,“内卷”引发舆论,从“丧”到“佛系”的抵抗话语形式不断翻新,“躺平”的出现迅速引发共鸣。令小雄、李春丽(2021年)认为:“‘躺平主义’是指面对变幻莫测的外界和社会‘内卷化’的加速节奏,‘躺平主义’者内心依旧保持平静与坚守,并按照‘自己的理念’过好‘慢生活’的一种态度与行为。”[2]“躺平”者声称只维持最低生存标准,不进行不必要的消费,以简朴生活回归人的主体性,只要“躺平”就不会成为赚钱的机器和被收割的“韭菜”。由此来看,“躺平”是伴随“内卷”而产生的部分青年对现代社会的软性对抗,是内心压力的符号化表达。但对于真正执行力与行动力弱的人,“躺平”会是一种不奋斗的借口,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判断,表面上是对现实无奈的回应,实质上是消极抵抗主义。
3.从“内卷”到“躺平”的实质诉求
从“内卷”到“躺平”的话语转变中,“躺平”意在从强压力的竞争漩涡中,单方面地宣布自我退出,希望通过不抵抗的方式产生出抵抗的效果,避免被“内卷”的强竞争压力所波及,直接逃避失败的可能性。“内卷”更多地表现出被动状态,但“躺平”是人主动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弱势青年”加速边缘化。究其实质诉求:一方面,这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反映了当代青年渴望建立舒适幸福的现实生活,在面对人的主体性与资本关系颠倒时,表达内心的焦虑与不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社会竞争的洪流中,部分青年实现自身价值面临巨大困境,希望在网络中寻求身份认同,在分享交流中尋找归属感。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如果秉持“躺平”的理念,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无从谈起。因此,对于“内卷”“躺平”这样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不能过度揣测,但需要对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加强规制与引导,增强青年的核心竞争力,促使青年积极实现人生价值。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冲击
“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年群体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自身风格的文化形态”[3],并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与价值表达形成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从“内卷”到“躺平”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了冲击,形成了消极影响。
1.网络青年亚文化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从“内卷”到“躺平”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使得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
第一,从“内卷”到“躺平”的泛娱乐化,超出了纯粹的精神诉求,演变成盲目追求娱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网友声称“万物皆可卷”“言必称内卷”。这样的青年亚文化观点,虽说是一种对现实的调侃,但与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的天道酬勤、爱岗敬业、大国工匠等奋斗精神格格不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4],奋斗无关乎出身,无关乎职业,而在于青年的坚持,青年群体源源不断的力量不会因为“内卷”而被封闭,更不会因为“内卷”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第二,从“内卷”衍生的“躺平”被网络营销成只要“躺平”就不会被资本家割“韭菜”,看似是对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的对抗,实质这种泛娱乐化暗示了部分青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面对社会强竞争的现状时,直接选择放弃竞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如果人人皆“躺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就缺少了创造的主体,社会必然失去前进的动力。
2.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作为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次生现象,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产生冲击。
第一,网络青年亚文化弱化了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市场逐利性延伸至互联网催生了“流量时代”“流量为王”,“内卷”与“躺平”被一些网络营销号所利用,消解了青年群体的正确价值观,部分青年由对生活的焦虑疏解,转变成对社会制度的抨击、对文化的否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抵抗,这就更加加速了青年“躺平”想法的产生,而这种“躺平”逻辑的产生,本就陷入了错误的价值认知。
第二,网络青年亚文化阻碍了部分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本逻辑的“消费主义”影响下,市面上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借贷App,部分青年养成了超前消费、无节制消费、莫名攀比、精致利己主义等行为,使自身的价值通过外在的“物”来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要求渐行渐远。
第三,网络青年亚文化加大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内卷”与“躺平”这样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具有双面性,需要进行区别对待,对于只是合理疏解内心感受的网络青年需要给予包容与理解,对于消极抵抗的网络青年则需要加强引导,这无疑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弘扬加大了难度。
3.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冲击
当“内卷”和“躺平”席卷各大网络平台时,快速地引起了网民们的共鸣,原本孤立、孤独的个体似乎产生了新的默契,能够在压力剧增的社会之中寻找到认同感、存在感,能感受到被理解、被在意。但当部分青年本就缺乏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会把自身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内卷”,会把奋斗的声音屏蔽为是时代让我“躺平”,从而加剧了对现实的“疏离感”“距离感”。本质上,对于这样的青年,“内卷”与“躺平”会成为其不主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理所当然的借口,使其实践力、执行力大大降低。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治理途径
网络青年亚文化在表达现实诉求的同时,也存在过度娱乐化、非理性化的倾向。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观建设,以“四史”教育构建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以主流媒体创新融合引导青年知行合一。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观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网络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关乎网络安全,关乎青年的时代使命,更关乎国家安全,探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的引导与宣传要适当结合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加认同感,引导青年对网络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辨识,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给予包容与理解。例如:在“内卷”“躺平”席卷网络时,网络依然会有诸如“后浪”“奥利给”“冲鸭”“人间值得”等充满正能量的话语。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阵地建设。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仅要通过文化引导青年,而且还要建立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保证网络空间天朗气清,掌握网络空间话语主导权。对于打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旗号,危害国家、危害青年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打击。
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建设。在10.11亿网民中,6岁~19岁网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15.7%[7],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意识至关重要。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建设,而且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也要多管齐下。国是千万家,无数的学生受到良好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不仅能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也能够影响无数的家庭,形成良性循环。
2.以“四史”教育构建青年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力量从来不是简单叙事。无论是我国历史,还是人类文明史,都不是“躺平”的历史。青年真正走进历史、学习历史,才能懂得眼前生活的不易,更能懂得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第一,加强青年的“四史”教育,增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8],使青年担当时代之大任,身体力行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通过“四史”教育,使当代青年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革命先烈面对压力和困难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选择为了民族崛起的理想奋斗终身。青年人如果选择“躺平”,既是对革命先烈的辜负,更是对国家的辜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漠视。青年人只有明白自身的时代使命,才不会轻易陷入“躺平”的漩涡。
第二,将“四史”教育融入网络宣传中,凝聚广大青年群体的团结力,培养青年坚定“四个自信”,自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广大青年只有在历史学习中,才能从理论与实践上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由此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第三,推动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形成的精神谱系的学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雷锋精神等拼搏奉献精神,从精神中感受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思想内核,以此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使青年努力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精神坐标,拒绝“躺平”。
3.以主流媒体创新融合引导青年知行合一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要以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融合来引导网络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拼搏向上的心态,力促青年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第一,在理论宣传上,打造全新的融媒体产品。例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共同的牵挂》《报得三春晖》等节目,将思想深度与“网言网语”相结合,真正有效影响了最广大的受众,将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在传播形式上,大力推动媒体融合。2021年“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通过图文动漫、Vlog以及青年亚文化中的说唱方式报道“两会”,将“两会”的主要内容迅速让广大网友关注与了解,极大地增加了网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这“表明主流媒体已经找到‘破圈’的中介:‘青年亚文化’。”[9]主流媒体与科技相结合让青年人通过科技的力量感受主流文化,如通过数字展厅、VR体验让青年人随时随地了解历史、了解时事,在不断学习积累中增强“四个自信”,打消“躺平”的想法,产生“站起来,强起来”的力量,以力量带动创新与奋斗,躬身力行地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第三,主流媒体加强宣传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例如:当广大网友囿于“内卷”“丧”甚至“人间不值得”想要“躺平”的负面情绪时,《觉醒年代》的播出激发了年轻人的激情与信仰,调动了青年人奋斗的决心,让青年人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肩负有自己的使命,让青年人真正“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虽然必然会受到市场逐利性的影响,但“以人民为中心”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广大青年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11],不被“内卷”“躺平”的消极因素所影响,提高对亚文化的甄别,适当释放压力的同时,避免偏离“正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不懈地奋斗。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与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义分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76)階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2]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7-05)[2021-12-03].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705.001.
[3]刘东锋,张琪.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梳理与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19-21.
[4]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 2018-01-01(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7]给10亿网民画画像[EB/OL].( 2021-08-28)[2021-12-0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256549.
[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4-17.
[9]黄玲.主流媒体“破圈传播”: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共生—从说唱两会看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创新[J].中国记者,2021(4):24-2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