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
2022-02-19任凤祥
任凤祥
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国际化,从2015年实施新《预算法》就提出各级预算单位应当遵循“讲求绩效”的原则,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近年来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纷纷开始使用绩效评价。鉴于此,基层事业单位要充分意识到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性,正视实施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有效实施,保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预算绩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管理举措,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实施中联系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按照工作成果进行预算资金分配,可以达到控制节约成本、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如果说资金是基层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血液,那么预算就是传送血液的心脏,重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基层事业单位履职及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保障。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对提高单位资金利用率、提升单位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指的是预算资金能够达到的产出与结果。预算绩效评价直接体现着财政预算支出,基层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可以使其在单位绩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促进体系化预算管理的实现
基层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财务部门按照预算需求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备和审批的,同时按照预算规划自身的资金,进行合理地安排、使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个别基层事业单位没能完全根据自身预算开展各项工作,存在预算管理中的一些专项资金被挪用、占用的情况,阻碍单位完成部门目标,预算管理的实施没有体系。针对预算管理实施绩效评价有助于控制预算中的资金占用、挪用、经济科目串用问题,将预算资金真正用到预算目标的实现上,并记录使用资金的方案和情况,促使基层事业单位形成体系化的预算管理。
(二)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基层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让内部更多人员参与财务工作,为单位贡献力量。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来改进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之后,为了获得预期预算效果,基层事业单位就要打造水平更高的人才队伍,一支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能够进行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实践证明,基层事业单位实施全面化的预算管理在进行单位运作管理时往往能够表现出更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利用全面的预算控制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效果,使单位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实际情况。而且清晰的认知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适应新预算一体化管理,逐渐改进以往落后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构建更合理、更科学的全面預算管理机制,依托这样的机制使各部门在运作中统一、协调。如此,基层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更好地落实完成任务,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基层事业单位向各个部门分解目标,由各部门、各人员有效开展本职工作,促成预算管理的转型和升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三)促进数据化预算管理的发展
基层事业单位将绩效评价渗透到预算管理之中,能够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围绕预算绩效管理设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单位预算支出目标,也就是这笔预算应如何创造效益,能够实现多少经济价值。后续的预算支出均是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由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一一列出目标实现环节的预算支出,展开绩效评价工作。这样就可以分析支出预算获得的效益,让预算管理的信息和数据更好分辨,据此判断预算的结果、创造的价值,促进基层事业单位数据化预算管理的实现。
二、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主要问题
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越来越深入,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基层事业单位的新兴事物逐渐暴露出一些管理问题,缺少实践,影响工作进展。
(一)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全
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一方面单位领导忽视预算绩效自评结果是单位预决算的组成内容和以后年度预算申请、安排预算资金的重要基础,这样的意识缺失造成他们不重视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体系缺少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另一方面,单位领导将预算管理视作单一的财务管理,没能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合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也就没有关注与之相关的预算绩效评价,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不全甚至缺失,不仅影响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还加大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阻力。
(二)预算绩效评价执行不力
一方面,在完成预算编制以后,基层事业单位的部分人员直接将其束之高阁,预算管理缺乏执行管控,进而导致预算执行不力,出现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基层事业单位虽然根据要求在预算管理中进行了绩效评价,但因为预算管理意识不强,沟通不畅,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偏慢,同时评价结果又未得到有效应用,致使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总之,由于基层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对单位发展也没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容易在单位管理方面留下漏洞,例如发生分配不均、员工不配合绩效评价等,影响单位整体效益。
(三)绩效评价信息流通不畅
预算绩效评价是基层事业单位进行后期评价的基础,使用评价结果、高效分配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则是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最终目的。然而单位往往忽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信息流通受阻,没能根据评价结果安排或调整后续预算,也没有落实问责机制,或者缺少问责机制,降低管理效果。因为基层事业单位使用功能不同的系统,工作人员利用预算系统进行预算的编制,用支付系统进行预算绩效的监控,各系统联系不密切,无法满足高效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需求。
三、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上述问题制约基层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提升,有必要探寻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发挥好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对基层事业单位运作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奠定好基础
首先,依据指向明确、量化细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的绩效目标建立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基层事业单位正常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设置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开展多维度绩效评价。
其次,制定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标准,比如: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等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尺度,这是衡量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绩效的标准,制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可比性强标准,对财政资金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主管部门要有针对地选择部分重点项目或单位,在资金使用单位绩效自评的基础上、开展项目支出或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并对部分重大专项资金开展中期评价,并形成相应的评价结果。
再次,规范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流程。第一,组织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实施;第二,结合履行目标的情况,根据规定和预算部门、财务部门实施预算绩效目标审查;第三,跟踪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情况,形成其问题与整改措施的汇报材料,向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告;组织实施单位预算绩效自我评估,配合财政部门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按照考核结果整改,强化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根据规定公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施情况,积极接受各方监督;按照规定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报告报送主管部门。
最后,完善人员教育培训机制。有了较强的思想认知和意识,工作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如果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必定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有直接关联。所以基层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者应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注意完善单位人员教育培训机制,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具体而言,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者、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宣传讲座、宣传培训等活动,意识到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引导单位全体人员重视预算绩效管理,明确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思路,清楚应怎样着手落实各项工作。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执行者要积极组织学习有关于预算绩效的文件、精神,领导提高对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度,上传下达,提高单位全体人员的预算绩效评价意识。负责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人员要更新工作理念,积极树立绩效评价观点,提升思想认识。面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时,从业人员务必要端正态度,综合考虑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流程,保证将每一项工作做好,绝不敷衍。针对单位重点预算项目要实施全面的过程管理,掌握资金投入和使用的方向、项目实施效益等情况,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二)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提高执行力
根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基层事业单位结合行业标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控、监督,强化内部审计,保证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科学性,更好地发挥预算管理的效能。具体而言,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有助于提升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基层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由不同部门人员担任审计职务,包括财务人员、项目人员,避免在內部审计中被其他决策影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监控绩效考核评价目标,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分析,避免在实施环节出现风险,同时完善应急举措。而且针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内部审计要覆盖事前预算和事中执行、事后评价,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供整改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控制损失。
在内部监督中还要跟踪监控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运行,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把事后评价转化为事中监控,提升绩效管理的整体效率,做好预算执行信息收集工作,定期总结、分析,同时提高预算绩效执行环节的纠偏能力,如果在执行环节发生和预算目标不同的情况,要第一时间控制、调整,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预防发生追加预算的现象。这就需要基层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及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和完成绩效目标的进度与预算绩效目标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时要合理调整计划方案,确保顺利完成绩效目标。内部控制主要由单位各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把控;外部控制则是由第三方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按照预期开展各项工作,安全使用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最终还要形成分析报告,为单位工作人员提供参考,通过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优化后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另外预算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如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照绩效目标管理要求和预算调整流程履行报批手续。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公开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通过处理海量信息可以获得准确性更高的结果,基层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汇总信息的能力构建预算绩效评价的信息数据库,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即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构建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信息采集体系,使信息化建设服务单位绩效管理。这一信息数据库在云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基于资金支出流程的监管服务,围绕单位资金的预算、审批、使用、评价,实时采集资金使用信息,并在云端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整理数据,完成数据同步工作,方便各方受益主体利用数据库实时监管预算资金支出情况,存储监管数据,实现信息系统数据的传输和对接,实施预算数据的监测与共享。这样一来,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进行搜索、查询、处理,实时把握并分析资金使用情况、绩效管理情况,促成资金使用过程的透明与即时管理,同时实时共享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在预算绩效评价中深化信息化应用,为后续设置同类资金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要推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面向社会公开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应完善单位预算科目体系,并对照相关的预算支出功能,科学设置预算科目、预算内容,使资金支出方向更加明确,强化经济分类,通过预算反映出人员工资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资本性支出(发展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资本性支出(各单位安排的设备购置)等内容,提高公开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的有效性、全面性;结合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预算的审查,发挥出外部监督作用,通过专业人员审查单位收支预算,掌握审查情况,确保公开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随着现代财政制度推行,我省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正式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基层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融入绩效评价是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依托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有序实施促成了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运作中,基层事业单位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做好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强化反馈与整改机制和绩效问责,合理配置资源,履行好服务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