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猪场岗位化“课堂革命”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2-02-18师丽敏王云惠韦泽晶彭宇轩雷湘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专班猪场

师丽敏,王云惠,韦泽晶,彭宇轩,雷湘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6)

自2018年底非洲猪瘟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我国的养猪业面临巨大的困境。同时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本身的结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特殊性,导致疫苗研发一直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国内市场一直没有有效的疫苗得到商业化普及应用,导致非瘟疫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控制非洲猪瘟疫病扩散,各大养殖企业开始对生物安全投入较大力度,将现代化的猪场建成了“铁桶”猪场。为疫病防控的需求,人员的消杀、隔离显得更加烦琐也更加严谨。这给畜牧兽医岗位化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非瘟疫病之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可以在岗位上进行轮换学习,教师可以定期非定期到场区进行指导教学,进行第二课堂活动。非瘟后,教师无法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时间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进入生产区,且隔离消毒较为烦琐,对学生教学和管理,无法有效实施。为了培养更加契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校企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成立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专班,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生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后即可入班学习,学生入校即入企,两重身份在身,两项任务在肩,同时也享有两份“福利”。

1 教学实施过程

1.1 教学模式改革

畜牧兽医学徒制专班采用校企合作、招生即招聘的形式,学生入校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开展企业宣传,将企业文化带入专业、班级,学生根据企业人事了解基本情况,再通过班主任深入了解企业课程的相关信息,在充分阅读委托培养四方协议的接触上,由个人申请、父母签字确认,之后编入学徒制专班。

学徒制专班教学模式大变革表现在,第一学年基础课程融通,学徒制专班和普通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基本一致。凡是在岗位上需要了解必备知识,都在第一学年的专业课中涉及,授课老师根据学徒制专班的特殊性,授课的侧重点会有所区分,达到知识有用、实用、够用的目的。第二学年,学徒制专班拜师,开始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化学习。为了能够同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岗位化新模式教学。工作时间,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到岗进行岗位化的技能学习,工作之余,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课程老师进行线上远程授课,学生可以根据白天在岗位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进行现场答疑。学生不仅知道操作的步骤,更知道其所以然。相对单纯课堂教学,学生收获更大。真正实现理论和实操并进。第三学年学生基本可达到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

1.2 深入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学生为枢纽,让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徒制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重点培养员工,学徒制的学生能够在企业收获更多知识技能是校企的共同目标,学生的就业稳定,企业的人员需求也得到了缓解。

学生未入企之前,校企合作开展团建活动,班级学生、班主任、学校辅导员、企业班主任、企业人事主管以及企业的相关领导共同参与,让企业文化逐步深入学生心中。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上遇到问题,企业、学校共同协商交流解决。为了让学生更有归属感,设置企业班主任。授课老师采用“校企共聘”的形式,校内老师又是企业的员工,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经常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学校针对岗位化教学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指导老师,采用联合聘用的方式,编入学校教师队伍。

1.3 双导师各施所长、共同进步

在授课过程中,企业导师岗位技能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学历偏低,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讲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学起来很盲从。校内授课老师,企业实操经验不足,技能操作不熟练,对学生技能指导方面不够标准。但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能够向学生解释。通过企业老师和校内老师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双方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研发平台,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帮助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难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校企深入融合。

1.4 线上课堂“乐园”

非洲猪瘟疫病的影响,目前规模化猪场对生物安全要求非常严格,也导致整个场区都采用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根据场区的实际情况,专业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采用晚上碎片化时间、线上直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改变原来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岗位上遇到的问题来引入式授课。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创新能力。线上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学生不用顾及态度,抒发个人心情的“空中乐园”。

2 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岗位化教学的“课堂革命”取得了较大成绩,学生得满意度由开始的30%提高到后面的90%以上,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变革也由开始的抵触,到后面的适应。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入场前,多数学生对猪场的环境还停留在原始的记忆中,猪场被挂上“脏、臭、闭”标签,即使企业导师、班主任不断地给学生看现代化猪场的视频、画面,但是这个最初的印象依旧很难清除。导致在封闭隔离初期、未进场前,就有学生退出学徒制班岗位化教学的想法。

(2)学生入场的初期,对岗位的认识太薄弱,每个岗位在猪场的整体生产环节中哪一部分,对岗位重要性并不理解。导致到岗后,很难适应,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导致学生感觉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出现放弃的想法。

(3)教师的授课方式的改变,让很多老师也很难适应。例如,学生岗位如何第一时间掌握,对学生岗位上掌握的知识情况,如何了解?课程如何开展等问题,对老师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教师因为有其他班级课程以及校内其他工作,无法长时间和学生一起工作,授课,教师需要克服家庭、工作等多个冲突。

(4)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因为彼此间不了解,导致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清晰了解,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还存在较大的模糊区域。

3 解决方法

(1)岗位课程在实施之前,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对现代化猪场的情况进行细致讲解,做全方位了解。应鼓励学生在暑假寒假时间到场短期体验,稳定学生岗位化学习的情绪。进场上岗前,需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需要企业方对场区、场长、岗位设置、岗位指导老师、岗位职责、岗位标准进行培训和学习,学生—导师一对一分配,有问题及时咨询解决,学生心理上有所依靠,很快适应新环境;

(2)提升网络配置。企业需提前将网络等基本设施建设齐全,防止学生到岗后,无网络使用的现象出现。影响线上云课程实施。

(3)设立专门的岗位化课程教师群,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通识类课程的老师,应该从思想上让每位老师认识到,学生到岗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来使学生喜欢上线上课堂,而不是应付了事。

(4)加大校内授课老师和岗位化指导老师的交流,注重双导师队伍的考核、激励与培养。相互配合,各式所长,共同完善各岗位课程。

(5)加大校内授课老师和岗位化指导老师的交流,注重双导师队伍的考核、激励与培养。这样不仅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之间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尤其是,岗位化老师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技能知识,可以通过发挥校内老师的专长,共同完善一门岗位课程。

4 结语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畜牧兽医专业岗位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在非瘟疫病下,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矛盾。此培养模式,学生的三年学习中,一年的时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进行职业素养和大学生基本素养的学习,第二学年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身份逐渐转变,课程由理实一体、线上线下结合,到以线下实操为主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学年学生基本可以达到技术员水平,很好地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和成本。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贴合生产一线,突出培养学生养猪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了学徒制教学与畜牧生产标准相融通。

学生开始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从开始的不习惯、离开甚至想解除协议,到后来的主动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进入企业约一段时间后,慢慢对企业的管理,场区岗位都熟悉,对晚上线上课程也开始熟悉接受。每天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很有满足感。部分学生反映,和在校时课堂上的昏昏欲睡相比,这样学习模式的收获更大。在生产岗位上参与生产和管理,学习的积极性更强,实操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双向育人,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补齐了专业教学在现代化猪场的一些短板,推动了产教融合。同时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积极鼓励措施,更使学生对学徒制身份更加认可。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班岗位化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中间出现过很多的波折,但是只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相信校企双方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改革更是不断创新,逐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加适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专班猪场
交通运输部成立船员换班工作专班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工作专班何以成为基层新负担?
常州武进区 安全培训实行“专班专培”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