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案例挖掘与教学设计
2022-02-18李永强赵晓燕任争光
李永强,赵晓燕,任争光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及中共中央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3]中都指出,要进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也是本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课程主要学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病害症状、病原特性、病原和寄主互作、病害诊断、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预测、病害防治等内容。各涉农高校已有在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涉及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入、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4-6]。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北京农学院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梳理课程每一章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并探索将课程思政点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专业课学习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1 课程思政库的构建
思政案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载体,是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点多,因此课程思政元素来源丰富。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本课程从以下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时事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其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等都与植物病理学紧密相关。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减肥减药双减行动与非侵染性病害、生态文明等密切相关。结合国家时事和相关政策举措,从中挖掘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农业、认识农业,积极投身农业发展。
(2)历史事件。一些植物病害的大流行曾经给人类生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带来了严重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引起爱尔兰数百万人死亡、水稻胡麻斑病引起的孟加拉饥馑、咖啡锈病使英国人由咖啡改喝茶水等历史事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引起山东寿光菜农巨大经济损失,小麦茎基腐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等带来的粮食安全威胁。通过这些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植物病害防控新技术的紧迫性,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科学家的人物故事。我国老一辈植物病理学科学家和现代优秀植物病理学家的科研经历和优秀事迹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最贴近最真实的素材。裘维蕃院士在我国学界对植物病毒的认识还较少,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手段等种种困难下,先后完成对白菜孤丁病、甜菜黄化病毒病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中方代表团专家参与反细菌战、对美国进口小麦携带小麦矮腥黑穗病等服务国家的外事活动[7]。康振生院士带领团队下陇南入川北,与麦田病害打交道40余年,破解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难题,现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8]。康院士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培养技术力量和提供技术咨询,先后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样,让小麦优质高产的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朱有勇院士经过近千次试验进行生物多样性控病机理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特别是在花甲之年,以双手为笔、以双脚为尺、以汗水为墨,在祖国大地书写“科技扶贫”论文的故事,同当地群众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乡村振兴的全过程[9]。类似的科学家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对科学家奋斗过程的回溯和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勇于奉献、奉献三农的品质。
(4)国家法律和法规。植物病理学的课程内容与生物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密切相关。植物病害防治措施与国家及有关部门发布的《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安全,保护自然环境,树立爱国情怀和主人翁使命感。
(5)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扁鹊所著《难经》中关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与植物病害诊断中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极其相似。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和《农政全书》中对轮作、套种、倒茬、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等做了详细描述,这些记载都开创了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的先河。通过对历史专著中关于植物病害及其防治措施的记载,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6)日常生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思政元素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挖掘此类思政元素更易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被称为“乌米”的美食其实是玉米被黑粉菌侵染形成的;韭黄是韭菜生长中避光形成的;植物病毒侵染后可以使有些花朵的颜色更漂亮;植物病毒可以开发为蛋白表达载体生产我们常接种的疫苗;植物病原细菌中存在着可以防治人类疾病的次生代谢产物等。通过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植物病理学知识,引导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学会辩证思维。
(7)其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国内不同地区的学术讲座、科普活动和缅怀老科学家的纪念活动。通过科学家最新研究进展的科研讲座直播认识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发现过程;通过缅怀老一辈科学家追思会中科学家家人、弟子和同事对科学家科学精神和生活点滴的回忆,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和事迹,感受其科学精神和投身科技强国的精神。
2 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也是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的融入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强硬套入会让学生显得突兀,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达不到课程思政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优化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策略。
(1)课程知识点的直接融入。教师在讲授课程主要知识点时可以将与课程知识点直接相关的思政点结合,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政教育。比如在将非侵染性病害中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时,可以把韭黄的生产引入,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引导学生辩证思维。在讲营养元素、空气污染和化学农药的不当使用时,可以自然引入国家的减肥减药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空气污染治理,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植物病害诊断中区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时,根据诊断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字去总结,与中华传统疾病诊断方法的望闻问切相结合,既便于知识学习又达到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目的。
(2)在活动课堂中使学生亲身体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开展活动式教学,在学生的参与中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章节中,针对不同的防治措施将学生分组,每组针对自己的防治措施进行具体内容、优点的介绍,并对其他的防治措施的不足展开辩论,以类似于相声“五官争功”的形式开展,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的重要性和具体的生产条件相关,需要结合进行才能达到最优的防治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课程作业中融入。课程作业是学生亲自实践、主动认识的重要手段,在课程作业中融入思政元素,效果会更显著。比如针对学生对农村农业缺乏认识、植物病理专业知识大有可为理解不足的情况,可以布置体验调查性质的作业,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农业种植园区与种植者当面沟通交流,到生产一线去调查病害,认识病害。真正感受农业生产中对存在的迫切问题,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建立知农爱农的深厚感情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见表1,P145)。
表1 部分思政元素案例
3 结语
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知识传授,还要进行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润物无声地使课程思政入学生心、入学生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还有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思政元素的融入还需要更加巧妙地设计,以达到激发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感,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