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
2022-02-18何中其
何中其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成效[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3],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6]。
“安全人机工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四门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境相互匹配的问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将思政教育纳入“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积极引导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8]。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本文以安全人机工程学为例,凝练思政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蕴藏的德育元素,探索并实践了树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确立培养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完善思政考核方法等具体措施,着力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努力发挥思政教学在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培养重点
1.1 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安全专业人才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教学大纲中的理论教学目标,着重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课程思政目标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各章节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目标,强调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突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培养发展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慎独、自律能力,树立学生安全发展理念。在“安全人机工程”课程学习目标基础上,树立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安全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合格、才能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2 注重国学智慧与传统文化,融合中华历史传承精神与爱国情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很多关于安全与危险的辩证与分析。“无危为安,无缺为全”,这是对安全的经典释义。弘扬国学智慧与传统文化,将它们与“安全人机工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们从国学智慧中学到新的专业理念,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课程以概述开篇,首先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史。早期人类发现利用工具、改造工具形成了简单的人机关系,人类对工具的发现、发明和发展是人机关系永恒的主题。从石器时代到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历史文明群星璀璨、硕果累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陶瓷、公元前2000年夏朝开始的青铜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等,更有先秦荀子总结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的先进理念,这些历史对世界文明和发展都影响深远。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利用和创造先进工具的历史同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持文化自信。
1.3 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人机工程”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匹配的关系,课程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如何保证人的安全。课程重点研究在实现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安全、健康与舒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因此,学生在了解我国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和事后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安全工作的变化与发展同时,需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认真抓好落实、在责任上敢于扛在肩上,才能真正筑起安全生产的防火墙,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
2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1 完善课程思政元素,充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以“安全人机工程”课程内容为主线,按照“知识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拓展-思政元素挖掘-知识点与思政内容融合-教学实施方式”的工作流程,在每个具体章节上逐一充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元素充分细致地展开(表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面展现出“四个自信”和国家政策为人民谋幸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涵。
表1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拓展与融合
2.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展开思政教学
为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首先,把握课堂授课的生动性。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向学生展示全面的、丰富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对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产生较深刻的记忆,从而能够让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潜在地作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久地影响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其次,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利用多领域、多方位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交流借鉴、规避错误方法、吸取成功经验。作为思政教育的先行者。思政课教师对思政教育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经验,值得借鉴;而专业课教师具有广泛丰富的专业课知识,对专业课程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利用观摩名师的思政课堂,先模仿、消化,再创新,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多方面、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例如利用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等宣贯视频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导向、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围绕重点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分组讨论,建立安全文化、人文素养与安全工作的内在关联;利用人机工程有关的专业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的精神,认识安全人机工程的内涵和魅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德育素质目标同步达成
思政教学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方法,也要融入专业课程内容的考核过程。在理论知识课堂上,对于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查找原因,开展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管理。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布置预先自学任务、预习测验、随堂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将课程考试、平时作业、课题交流、出勤率、课外学习等多环节纳入课程考核,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和工匠精神的安全专业人才,实现课程能量培养与德育素质目标同步达成。
3 结论
本文以“安全人机工程学”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凝练思政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握思政教学重点,探索并实践了将专业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爱国思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将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思想理论、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崇高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提升学生在安全工作方面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从事专业的热情,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