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六翼”模型的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2-02-18张新红宋允全
张新红,宋允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三全”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毋庸置疑,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力度、广度和深度还需要持续加强提升。本文构建了“一体六翼”课程思政建设模型,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及长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达到“三活”和“四进”目的,即:将恰当的思政元素渗入枯燥的专业知识,使课堂活起来;将精彩的思想共鸣替代无味的满堂灌输,使课堂动起来;将鲜活的思政案例融入僵固的理论公式,使课堂灵起来;深度学习思政理论进视野,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进教材,履行教书育人神圣使命;深度融合思政元素进课堂,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深度推进课程思政进头脑,提升当代学生培养质量。
1 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
1.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只有抓紧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牛鼻子”,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
1.2 课程思政是践行教育初心使命的回归理性
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只“授业”不“传道”这个老大难问题。高校教师要摈弃“教书匠”思维,树立“大先生”情怀,将自身打造成“经师”与“人师”的集合体,做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等“四位一体”全面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路人,实现立德与树人的高度契合,切实担当起新时代教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光荣使命[3]。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在讲授方式上由“灌输式”向翻转式、互动式、“启发式”转变,培养模式上由固定化、单一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这些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于课程思政。同时课程思政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
1.4 课程思政是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
教育部出台了“十项准则”等系列约束性和规范性文件,引导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步入正轨,倡导教师“身无德不立、学无德不通、教无德不成”[4]。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理论素养和精神涵养会得到不断提高,做到了教育者先受教育。
2 课程思政“一体六翼”模型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还是课程目标的优化调整,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并进行流程再造,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受钢铁炼化流程启发,将课程思政建设比喻成钢铁加工销售过程(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体六翼”思政课程建设模型(如图2,P129所示),具体思路如下:
图1 钢铁加工销售过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类比
图2 “一体六翼”思政课程建设模型
一是认识深刻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交流,打造一支团结有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课程开展提供师资保障;二是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将深藏在专业课程之中的思政素材充分挖掘提炼出来,为课程实施提供素材保障;三是精心布局,巧妙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为课堂教学插上灵魂的翅膀;四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外化为课堂教学,再将课堂教学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涵养和思想追求,做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双管齐下;五是构建研究生院、同行专家、思政课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等多维度评价体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六是借助PDCA质量循环理论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不断完善提高。
3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3.1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打造过硬教学团队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要求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跨度比较大、融合难度比较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准,又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关键的是要练就将两者无缝对接、有机融合的强大本领。为打造过硬的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做到“一重三提升”:
(1)重视开展专业课程思政。高校教师应对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对课程思政“怎么为”要深耕细作,真正懂得课程思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从行动上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团队成员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通过专家网课、随堂听课、院系党支部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学习,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做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同向同行,不断提高思政理论水平,为课程思政打好理论基础。
(3)提升专业课程理论水平。通过以老带新、课题组讨论、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深耕专业教材和了解专业前沿,加强团队合作,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研讨、集体进步,为课程思政夯实专业基础。
(4)提升课程思政设计水平。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采取“四交流、五协同”课程思政水平提升方案,即:跨学科交流、跨专业交流、跨学院交流、跨学校交流,课程业务与支部党建协同,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同院系教师协同,同校教师协同,外校同行协同。
3.2 紧跟国家需求育人导向,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1)明确思政元素是什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思政素材的挖掘提炼,要以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和学生理想信念为主线,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5]。
(2)研究思政元素怎么挖。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当前形势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坚持“五个结合”和“五个体现”,即结合培养目标、结合学术前沿、结合学生关切(生活、学习、就业)、结合学生思想动态、结合社会热点,重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科学伦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政元素。
(3)建立课程思政元素信息库。利用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数据库,不断积累思政元素,供团队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引导课程思政不断推向深入。
3.3 优化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巧妙融入思政内容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掌握思政元素挖掘的相关要点,避开“五大误区”,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思政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传道”,在润物无声中育人。
(1)明确专业课程思政开发设计要求。“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素材,增加课程的人文味和学术味,提升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引领性[5]。
(2)避开课程思政开发设计“五大误区”:①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教育,其载体是四门思政必修课;而课程思政属于隐形教育,其载体是其他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②课程思政不是思政+专业。思政元素的融入既不能影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要避免“两张皮”现象,而是将两者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③课程思政不是随心所欲。课程思政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首先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是根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关键遵循,更要遵循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学生教育规律[1]。④课程思政不是以师为本。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该贯彻到底,要义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塑造灵魂。
(3)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为避免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需要尽量将选定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具体章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完美契合,将思政之“盐”溶于课堂教学之“水”,达到见微知著、进脑入心的效果。
(4)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指导方案。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团队创造力,与时俱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精心编制指导方案,为本专业课程思政的稳步开展提供行动指南。
3.4 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情
思政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有效举措。在嵌入思政元素的同时,积极引入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回归教育初心。
(1)互动式教学。通过提前嵌入思政元素,按照抛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的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会在课堂上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2)翻转课堂。将思政元素嵌入到翻转课堂,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教师有目的性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自主查阅、自主解答,然后在课堂上面对面交流,对学生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完成作业和测试。
(3)案例教学。结合专业背景、时代热点和社会焦点,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设计适当数量的案例教学,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的范畴。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素养、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等。
3.5 构建开放多元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质量评价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良性开展的有效保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研究生院—同行专家—思政课专家—课题组成员—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3.6 引入PDCA质量循环理论,建立长效常新机制
要想取得满意课程思政效果,需要对学术水平有足够的过滤沉淀,对思政理论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把握,对社会生活有客观理性的实践思考,对学生思想有深入细致的关心理解,对整个课程思政过程进行反复的打磨改进,才能在课程思政中出现灵感和思路的瞬间迸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需要从计划上把关、过程中控制、检查中改进、改进中提高,可以引入PDCA质量循环理论(如图3所示)。
图3 PDCA质量循环原理图
PDCA质量循环的四个阶段与本课题“一体六翼”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对应关系为:P计划阶段—课程目标制定、方案实施计划、理论学习、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融合;D实施阶段—课堂教学;C检查阶段—课后多方评价;A处理阶段—课程思政质量改善提升。
借助于PDCA质量循环理论,对评价阶段不满意的内容及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是目标制定不合理、计划实施不科学、思政元素挖掘不恰当还是融合程度不深入等,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际解决方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多次改进中不断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