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劳动实践课程 提升小学生生活能力
2022-02-18李建勋
李建勋
(白银市白银区蒋家湾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12)
前言
农村劳动实践课程是提高小学生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理念、方式等合理创新,并与家长共同合作,才会持续提升小学生生活能力并让其养成的劳动习惯。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让小学生能够良好掌握劳动知识及参与实践劳动,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而且,还会同步渗透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1.创新教学理念,与家长默契合作
现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变得优越,而且多数的家庭结构是独生子女,小学生是全家的呵护下长大,家长往往不会让小学生参与日常劳动,甚至一些穿衣、洗漱等自理生活家长也会代劳。长此以往,不仅小学生会缺乏生活能力,而且也会让其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思想。要想让小学生提升生活能力,教师需要创新以往的教学理念,不仅在学校注重劳动实践教育,还要注重与家长共同联手,让小学生拥有锻炼机会,让其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会使其生活能力持续提升[1]。
要与家长默契合作,教师要与家长建立便捷的沟通桥梁。以往,教师与家长联系是通过打电话、开家长会等方式。现今,教师可以应用数字化通信方式,通过微信、QQ等方式建立联系。教师可以将在学校中开展的关于生活劳动方面的课程内容通过微信或微信群分享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后在家中为小学生创造劳动机会,与学校的教学步伐相统一。而且,教师与家长之间还要互相分享、交流小学生在学校及家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家长管理方案,才会有效将劳动实践教育工作落在实处,继而让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持续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或QQ等联络方式,发送一些有效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方法,使家长在思想上良好引导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才会收获更理想的成果,以形成劳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让其提升劳动能力,还会使其懂得体谅父母,有效培养其责任心,对小学生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2.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劳动知识理解
要提升小学生生活能力,不仅要让其在实际劳动中锻炼自己,还要让其对懂得如何劳动,对不同劳动知识良好记忆和理解[2]。以往,教师通常是以讲解方式讲授劳动过程和方法,但小学生在实际劳动时仍然会出现劳动效果欠佳的现象。鉴于此,教师要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可以将讲解方式创新为图文、视频方式共同授课的方式,并且增加劳动知识问答的教学环节,让小学生在直观观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不同劳动,再让其进入到具体实践环节。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实际参观劳动现场的方式,再渗透劳动知识,使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具体劳动标准,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主动学习和实践,才能促使小学生生活能力明显提升。
譬如,教师开展关于土壤种植方面的劳动实践课,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农民春耕时的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讲解课程时,一边播放种植前对土壤的养护方式、种植过程等劳动视频,一边讲解具体劳动过程中标准的劳动方式、注意事项等,并通过重复播放、暂停放大画面等方式加强小学生对劳动内容的理解。然后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小学生抢答不同劳动问题,就会让其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或者,教师也可以在春耕时节带领小学生走进生活,实际观察农民劳动的情景,并通过解说的方式加强小学生对春耕劳动的理解,掌握土壤、劳作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其深入理解劳动实践课程,也会有效帮助小学生更好理解劳动含义,推动其良好开展实践,从而明显提升其生活能力。
3.融合教学与生活,创新实践方式
劳动教育与生活不可分离,如果课堂实践环节与生活脱轨,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其生活能力也难以明显提升[3]。要对农村劳动实践课程加以创新,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小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参与实践活动,或是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劳动机会,巧妙开展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会有效提升其生活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渗透劳动光荣的思想理念,使小学生在内心正确对待劳动,才会使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其明显进步。
譬如,课堂上教师讲授关于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后,可以利用班级中擦黑板、打扫讲台卫生、关闭教室门窗、摆放教室桌椅等劳动机会,让小学生轮流参与实践。而且,要在班级中建立光荣榜,制定劳动标准后由班长负责登记每名小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教师再定期开展表扬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小学生给予表扬及奖励,使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会有效激励其积极参与日常劳动,从而提升其生活能力。或者,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实践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小学生帮助村内的孤寡老人打扫家中卫生,帮助喂养家禽、打扫家禽农舍等,让其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效提升其生活能力,并让其体验到成就感并喜欢上劳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持之以恒开展类似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形成强烈的劳动意识,才会让其生活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会使其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懂得尊敬老人强化礼貌意识,促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对其健康优秀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4.创新教学过程,让小学生喜欢劳动
现今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小学生在平常生活中通常较少参与劳动,一些小学生会有较强惰性意识,不喜欢劳动其生活能力也较低。要提升其生活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喜欢上劳动实践课、喜欢劳动,才会有效落实教育目标。以往,教师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讲解劳动知识后,让小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实践,教学过程过于乏味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其学习及实践热情,其生活能力也难以明显提高。鉴于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过程,一方面在讲解理论知识部分,教师要注重应用一些教具开展教学,既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还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开展趣味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应用劳动比赛的方式吸引小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4]。
此外,教师在引入课程时要讲究一定策略,在激发小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适当增加小学生的紧迫感,才会更有效引导小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譬如,“缝纫”是日常劳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对缝纫的兴趣较低,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参与热情会偏低。为了使其积极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灵活开展教学,在引入课程前先说明课堂教学过程:“在同学们学习缝纫知识后,会有一场缝口袋的比赛活动,哪名同学缝纫的质量最高而且速度最快,就可以赢得名次而且还能够有精美的奖励”,引导小学生用心学习缝纫知识。然后,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布料、针线、剪刀等通过实践、示范的方式教学缝纫知识,并在讲解一个步骤后让小学生实践操作一个环节,使其扎实缝纫技法。此后,教师再引入比赛实践活动,并在小学生完成制作后展览其劳动作品,让小学生互相参考学习,并通过公平投票的方式竞选获奖者。通过科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让其良好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还会使其拥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并喜欢上劳动。
5.创新作业内容,培养劳动习惯
培养小学生生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让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锻炼,才会收获理想的教育效果。课堂上时间有限,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逐渐养成劳动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抓好作业反馈工作,定期举办作业分享活动,了解小学生完成情况,并为其创造分享成就的机会,才会使小学生坚持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其生活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譬如,教师在讲解土壤种植方面的劳动课程后,可以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小学生利用花盆或是家中的空地种植蔬果的家庭作业。而且,要指导小学生建立家庭作业表格,将种植过程中浇水次数、阳光天气情况、幼苗长势情况等做好记录。在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灵活把握课后作业分享活动时间,让小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既能够让小学生分享劳动过程分享劳动的喜悦,还能够让其互相交流切磋积累更多劳动经验,促使其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对其加以鼓励和表扬,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其加以辅导,才会使小学生良好掌握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能力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总结
在农村劳动实践课程中,教师创新开展教学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注重与家长共同携手,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还要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优化教学手段,让劳动实践课程与生活良好接轨,让小学生喜欢劳动,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才会更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能力,使劳动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