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有效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2-18陈四梅
陈四梅
(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 甘肃 景泰 730400)
家校合育也就意味着家庭与学校围绕学生这一共同主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共同携手,双方行使各自的权利以及责任,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优势,并与当前的社会力量等联合起来,凝聚合力,充分的利用、共享各种资源,实现共同育人的活动。
1.新时代城区小学开展家校合育的现状
当前,走进新时代,在城区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成为教育的合作者,但从现实中也能发现,家校合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家校合育的意识较弱。有的教师与家长缺乏教育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会出现推脱教育责任的现象。有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单纯追求升学率及办学思想,未能紧紧地遵循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而导致出现偏差,重视智育多于重视德育,从而导致家校合作内容简单化。二是家校合育中缺少一定的计划,家校合育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这一家校合育并没有相关部门作出硬性规定,也缺乏一定的规则进行实施。在家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之中,缺乏互动、平等、连贯以及计划性等的问题,而且教育管理体制上出现了以学校教育完全为主的集权化,而家长的权力未受到重视。三是家校合育之间的矛盾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校合育的步调出现了不一致,一些负面信息实际上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学校与家庭来说,都无法加以控制,因此在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学校或者家长可能会互相的指责、推诿。四是家校合育之中的教育地位失衡。在家校合育之中,学校占据主导位置,而家庭只是受其指导,属于从属角色,缺乏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且家校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家访等都受到了一定限制。而学校所开展的家长会或者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实际上都是以学校教师的讲述为主。五是家校合作的层次水平较低。在不少的城区小学学校,家校合作教育的情况多是学校通过家长会或者是家长开放日,组织家长们到校一起进行观摩,参加亲子活动,或者是听一听课,教家长始终成为从属角色,只是参观者,未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甚至是决策等层面上,这也说明了家校合作的层次水平较。
围绕当前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这一现状来看,构建家校合作教育模式,不断促进家校合力,切实提升家校和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而在城区小学全面实施家校合作教育也势在必行。
2.新时代下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而且家校合育以及社会等多位一体的格局应不断进行优化与改善,学校实施家校合育也具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2.1 家校合作具有的现实意义。
家校合育可以说是对党与国家政策需求的有效贯彻,也是现代教育所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振兴民族所需。家校合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主流,而家校究竟是否真正的能够达到实效,协同合作的程度究竟如何,都与家校与学校切身利益有紧密联系,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命运以及民族的复兴大业。而走进新时代,正是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家校合作也展现出其独有的一种价值。事实也证明,学校支持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才是完整教育。如果单纯把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寄希望于学校,那么学生的人生注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乃至失败。忽视了家校合作,就无法达到拥有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尤其是面对新时代下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合作已成为整个世界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而在教育领域中,家校合作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学校与家庭的真正合作,学生才能够有自己的美好未来,而教育才能够赢得未来、走得更远。
2.2 家校合作具有的价值
家校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家校合作,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价值,预防青少年犯错,也能预防教育失效,弥补一些不足,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家校合作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家校合作对家庭来说具有促进价值,家校之间保持教育合力、同频共振以及营造良好家庭氛围,都有助于家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使亲子关系更为的紧密,家庭更为和睦,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长在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情况以及学校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家校合作也对学校来说具有发展价值。学校通过家校合作,能够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征求来自家长对于学校的一些看法与意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知名度。家校合作实际上也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新平台。而家校合作下,家庭与学校之间也会产生互利价值。通过这一合作互动,二者实现了教育优势的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使得学校的共性与家庭的个性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提高教育效率,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赢局面。
3.新时代下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下城区小学学校要能切实结合各自学校的学情、教师具体的教情、家庭教育情况等,围绕当前家校合作教育出现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从而探索建立家校合作的机制,不断转变家长的被动角色与从属地位,家长从原来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级。
3.1 建立健全家校合育的政策法规。有法可依,依法施策,才能让家校合育有了遵循的原则,并能得到保障与推进,因此,大力呼吁我国能够尽快制定完善家长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措施,促进学校、家庭的积极联系,其最有力的举措便是建设家校各方面的相关的政策法规。
3.2 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站在外部层面上看,各个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级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而站在学校内部层面看,学校建立学校、年级以及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及其他家校合作组织。
3.3 建立家校合作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家长参与互动运行机制。包括在规定时间中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家长社团,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从而帮助解决家庭问题,家庭参与家长节、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家长义工团、家长教育研究会以及借助网络参与学校组织的线上线下“你说我说他说”家长留言活动。
二是学校建立长效行动服务机制。学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会,而且加大宣传,给予承诺,学校热情招待入校的家长,让家长们参与到学生的入学典礼中。也让家长体验做作业,并举办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共同上一堂课,以及公布食堂菜谱,建立家校沟通平台。
三是建立家校合育的共评制度机制。包括家庭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家长的评价、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学生,通过多元、多向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校课改,促进管理,促进建设,通过多主体参与评价,实现多方面的收益与共赢,并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四是家校合育创新和构建具有实效的合作模式。基于家校合作相关理论,探索构建家长进学校模式以及资源整合模式,开创家校合作教育的新局面,搭建新平台。构建家长进学校模式,让家长们进课堂听课、讲课,让家长走进办公室了解教师们如何备课,以及一起与教师进行引导。组织家长走进食堂进行检查与体验,让家长们走进校园各个角落,对校园环境进行巡视,也能就校园存在的问题加以督导,学校也可以邀请有能力的家长驻校,真正的参与体验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生活,不断的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构建资源整合共享模式。这里的资源则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网络教育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满足社会所需。
五是加强合育,充分发挥学校在这一合作之中的主导作用。我国教育主体便是学校教育,其具有许多优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教学设备更为齐全,教材以及课程体现系统化,而且教育一线工作者都是专业培训的人员,了解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作为家长,显然与教师相比,从综合能力、教育经验上都略逊色于教师。学校成立专门教育机构,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
六是家校合作教育中不断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具体能力。学生家长的主要交流对象便是教师,教师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纽带,成为家校合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而且实施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相关部分以及学校对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技能注重进行培训与指导。
七是家校合育要不断提高家长教育素养。家庭教育逐步提高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水平,才能够使得家校合作有效开展。虽然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以及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未能真正重视自我的教育修养。而且素质差以及能力较低的家长,有时候不仅教育自己的孩子存在困难,也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有限,反而成为家校合作有效性的阻力。学校应重视家长素质教育,定期对家长加以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以及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能力。
八是家校合作教育不断向着更高层次进阶。当前,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层次较低,比如家长作为参观者、倾听者,仅仅拥有的是知情权。而从高层次的参与表现上,进阶到管理层以及决策权上,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决策等方面献计献策,共享智慧。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作为学校要为家长提供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机会,构建教育长效机制,探索新型模式与途径,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共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