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评分干预模式对川崎病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分析
2022-02-18林金凤
林金凤
(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川崎病为儿童期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因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因此以其名字命名[1]。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以发热、结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症状,因病程呈自限性特征故大部分患者预后效果良好,但依旧有部分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继发冠脉病变、继发性心脏病等,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需在对疾病实施治疗同时增强护理干预服务,旨在对治疗过程中潜在并发症进行预防,继而改善整体预后效果。常规护理服务在临床有广泛应用,但实际展开过程中存在被动性强、特异性不足等情况,因此推广价值有限。而预警评分干预模式通过评估病情,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展开不同护理干预服务,提高护理措施针对性、科学性,为准确评估该方案实施价值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本文遴选70例川崎病患者研究,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70例川崎病患者均选自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范围内,做随机分组处理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相关标准确诊者[3];(2)年龄在<12岁以内者;(3)入院后均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者[4];(4)临床资料齐全者;(5)家属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6)无用药禁忌证者;(7)有陪护人员者。
排除标准:(1)合并传染性疾病者[5];(2)临床资料不全者;(3)出现严重并发症者;(4)家属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5)家属存在认知、精神疾病者;(6)消化系统疾病者;(7)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共计35例给予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履行自身护理职责,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过程中为其讲解川崎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案等,若患者年龄较大可通过动画、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提高其认知程度;其次为家属讲解简单护理操作方案,使其掌握皮肤、发热处理方法,提高其护理能力。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舒适、整齐、温湿度适宜,并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高热情况可首先进行物理降温,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后及时遵医嘱给药。药物为控制川崎病患者病情的关键方案,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加强用药指导,严格控制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等,同时在给药后加强对其临床症状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特征需及时上报医师,并协助其进行针对性处理。患者入院后因面对陌生环境、家属因担心患者病情可出现焦虑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其沟通,以便借助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其疏导负面情绪,同时尽可能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避免影响治疗依从性及预后效果。
1.2.2 观察组共计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警评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挑选科室内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在参与本研究前,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其掌握预警评分的方法、干预模式等,在学习结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参与本次研究。
(2)预警评分:①评分标准,年龄在0-1岁且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在(300-500)×109/L范围内判定为1分;患者出现轻度脱水且PLT在(501-800)×109/L范围内,冠脉扩张(2.5-4.0)mm判定为2分;患者出现中度脱水且PLT在801-1000×109/L范围内,冠脉扩张3.4-4.0 mm,血沉>101 mm/h判定为3分;患者出现重度脱水且冠脉扩张>4.0 mm,PLT>1000×109/L,心电图异常判定为5分。②评分方法,若评分≥5分在治疗期间每周评估2次,<5分者每周评估1次,若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患者病情出现异常、检查结果异常需及时评估。③评分结果,评分数值=符合相应的条目×分值,若总分在3-5分则判定为“低危”,若总分在6-10分则判定为“中危”,若总分在11-15分则判定为“高危”,若总分在>15分则判定为“超高危”。
(3)针对性护理:①低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家属受教育情况加强健康教育,使其明确疾病发生原因、后期并发症及整体防治措施,对家属提出疑问及时解答。②中危患者需在低危患者基础上强化并发症预防,指导患者家属合理安排患者作息,确保且睡眠充足,同时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及体温的监测,每4 h监测1次体温变化,并通过指导其多饮水等方式缓解其不适感。③高危患者在中危患者基础上强化物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每日对患者手指、指趾关节等进行观察,避免其出现肿胀等情况,并指导为患者选择质地柔软的衣服,同时剪短其指甲避免发生抓伤及擦伤情况;在患者每次便后对其臀部进行清洗,并使用消毒剪刀剪除半脱皮的痂皮。④超高危患者在高危患者基础上加强药物干预,通过给予阿司匹林等方案预防潜在并发症,持续治疗5-7 d同时加强对评分干预,以便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评估表”从服务态度、责任心、护理技能、专业性等维度评价,分值0-25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6]。记录两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冠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年龄、性别、家属学历、疾病类型、病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各个维度护理质量评分值高于对照组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川崎病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尚未明确其具体发病原因,多认为与感染密切相关,但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因此感染说法不能完全成立;亦有部分学者认为与血管状态密切相关,但依旧无准确的依据[7]。研究发现[8],川崎病发生后以全身血管
炎症、淋巴结肿大、口唇干裂等为临床症状,且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继发性心脏病。统计显示近年该病发生率持续升高且危害性较大,鉴于此,需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干预服务,旨在通过科学护理指导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认知程度,使其在生活中加强自我护理,并协助医务人员积极配合进行治疗,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的,尽可能避免疾病发生异变[9]。
常规护理为临床普遍应用的干预手段,虽具有一定护理效果,但因护理方案不灵活、缺乏科学性,无法满足川崎病患儿需求,导致患者在治疗中异常症状无法及时被发现,继而延误病情的治疗[10]。加之川崎病患者年龄较小,对疾病无良好的认知,同时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感受及需求,导致治疗及护理难度增加,而常规护理措施偏向于临床工作,对患者心理需求关注度不高,因此极易增加护患纠纷,继而影响整体护理质量。预警评分干预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类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方案,可确保护理方案针对性、合理性。结果显示观察组各个维度护理质量评分值高于对照组评估结果,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5.71%)。数据证实预警评分干预模式的实施可规避川崎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潜在并发症,降低其对预后效果的影响,同时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分析原因是预警评分属于一种病情风险预测、识别的工具,评分标准的制定是在成年人基础上结合患者年龄特点,通过简单方式对其生命体征、病情进行评估,从而掌握其病情变化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既可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亦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11]。其次预警评分的实施可为护理人员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在预测其危险性的同时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在整体护理中受益最大,避免不必要的护理操作增加其身心不适感,亦可通过科学的指导提高家属护理能力,在改善护患关系的同时提高整体护理效果[12]。
综上所述,预警评分干预模式应用在川崎病患者护理中可规避心肌梗死等潜在并发症,同时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在加速患者康复的同时促进本院护理质量持续提升,值得借鉴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