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2-02-18李安阳
李安阳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明确现代化教学的特点与当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将语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语文德育工作,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与德育甘霖的滋润,提升初中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发展初中生的个人德育素养。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指的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和教学等活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内化思想和道德规范,影响其道德行为的教化过程。在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德育被视为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1.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成熟的是非观,大多数的初中生只依据事情的最终结果与利害来定义好坏。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初中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与个人素质,提高初中生个人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促使初中生更加顺利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如此不但能够推动新课程改革下的实际德育,也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能够大大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初中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初中生以正确的姿态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3.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可以从语文课本中的故事、传记及寓言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优秀人物的良好品质,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发展初中生的德育素养与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日常教学中影响学生的三观,帮助学生塑造更好的个人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一)教材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初中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点,涉及面较广,不仅包含了大量经史子集,还收录了许多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各类文章,不但能让学生感知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还能让学生对当代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有所体悟,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和探究,与文章作者和文本展开对话,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与作者思想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妹妹共同照料一间小屋,希望能为过路者提供便利的故事。透过文字,学生能够感受到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人身上所具有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并将这种内在精神体现在自身的具体行动上,从而提升学生的公德意识。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文章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很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二)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首先,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受过良好的中文专业方面的教育,对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够从质朴的语言中分析出比较深刻的人生道理。不仅如此,经过专业培养的语文教师也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人文意识,因此,他们能够对文章进行层层剖析,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章中的德育元素。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教师、同学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有效互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对文章的深层次体验中,让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教师要利用对文章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体悟,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三)训练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初中语文教育是通过教师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比如,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再如,通过写作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淀在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促进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等等。通过这些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活动能够让德育渗透有效地落到实处,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讲述文本人物,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能够为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刻剖析实现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教师一定要先为学生讲述课文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思考,之后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邓稼先的丰功伟绩。他从小在文化熏陶下成长,抗战胜利后赴美留学,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条件很优越的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在邓稼先和他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突破了原子核研究方面的瓶颈,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邓稼先也因他卓越的研究成果和爱国主义精神,被载入史册。
在《邓稼先》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类比法对比中外两名科学家。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们同样在原子弹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样在科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然而,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邓稼先身上特有的那种谦虚、坦诚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在探索邓稼先的品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宝贵品质,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引导学生将邓稼先作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拓展课内知识,实现德育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内容,又要做到灵活变通,深入挖掘课内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以课内知识为主线,向课外知识进行拓展,这样不仅能从语文的广度上训练学生,而且对学生的素质与思想也进行了提升,还能在拓展过程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例如,教师在《黄河颂》课文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知识拓展。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颂》是以“歌颂黄河”为主题的诗歌,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战年代,中华儿女在日军的铁蹄下饱受磨难,奋起抗争。1938 年,诗人带领抗敌剧团到抗日根据地演出,目睹黄河的雄伟和壮观,亲耳聆听了情绪激昂的船夫号子,于是写出了具有时代性的组诗,《黄河颂》就是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歌通过歌颂黄河,表达了人们保卫黄河、保卫家园的决心。
教师在进行《黄河颂》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初中生联想祖国山河的壮阔,体会中国革命先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感受到英雄们坚贞的民族气节,使学生陶醉于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融入。
(三)结合当前的时事,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要提升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提升德育的说服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杨利伟进入到太空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体会我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体悟文章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当前我国在科技领域中取得的进步。比如,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可以不出家门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体会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学生可以自由拓展话题,探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畅谈我国在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种结合当前时事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中对德育知识的领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渗透德育的目的。
(四)利用多种语文教育形式,进行德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提高思想品质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更直观和直接的形式发现身边对与错的事情,感受德育对自己的重要性。例如,将红色爱国故事引入语文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活动过后鼓励学生运用写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了全面有序地开展课程教学并进行德育渗透,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德育渗透教学成为常态。德育不能只出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更要在所有学科的整体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德育技能的培养。
德育是初中阶段教育的核心,初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素质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渗透的意义,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充分联系德育要求开展教学,在增加语文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