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封学生来信引起的深刻思考

2022-02-18张晓莉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教育

张晓莉

(环县第四中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2022年3月12日早晨,早上一走进办公室,就发现我的办公桌上静静地陈放着一封匿名书信,书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退步得很厉害,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有好长时间了,我焦躁不安,抑郁痛苦,经常失眠,课堂记忆力不集中,甚至头脑昏昏沉沉想要睡觉。我已经没有了初入高中时的那份新鲜与激动,已经没有了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我只感觉到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我认为当前的学校就像是一座工厂在进行模式化生产。我们做学生的就像是工人身份的老师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同样的模子把我们打造成千篇一律的读书机器。把我们培养成了没有思维,没有活力的“书呆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老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买大量的复习资料实施“题海战术”,报各种补习班“补充营养”,“惜时如金”,惟恐我们“蹉跎岁月”。

在这种“高压电压”下,整日“疲于应付”的我不能做我喜欢做的事,我只能像只不停运转的陀螺。老师,我真的很累,请您救救我吧!

读完这份书信,我有一种流泪的感觉,它让我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激活?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欢快和自由?在二十多年教学生涯所积累的经验中,我积累了以下几点教学经验:

1.转变传统教育陈旧理念,构建新型温暖和谐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教师月刊》首席编辑朱永通曾在他的作品《教育的细节》中就指出:教育需要柔美。柔美教育是指“美好人性顺其自然地生长”,“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的生活”。可是,我们的教育者却往往以成人的视角审视他们,却往往以成人的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却往往以成人的处理方式对待他们的错误,而忽略了他们的认知世界,其实,他们还只是个孩子。教育者的目光应该深情注视和探寻人性,教育者的心灵应该是敏锐捕捉人性深处的需求和疼痛,并给予无限的呵护和体贴。一切教育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为前提。“师道威严”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封建家长式”的“师道威严”却与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格格不入,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它应该理所当然地自应退出历史的舞台。

陶行知先生这样评价师爱,他说,“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根”,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要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找到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温暖和谐的课堂的构建,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是同志式地探求真理,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每个学生都可以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因此,这样的课堂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一潭死水似的教育,使得教育重新拥有了生机和活力。

第一,营造“对话”新型境界 激励学生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要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也不是师—文本、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的平等的心灵沟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对话”应该是“碰撞”的主旋律。而是指越来越多地对学生的激励思考。对话教学应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而不再是“我—它”的关系。倘若能够熟练运用“对话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营造“对话”新境界,就可以达到充分激励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

第二,教学方式稳中求新,学习热情充分调动

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初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所提出的“自新、常新、全新”这“三新”放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也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时代的潮流总是不断地滚滚向前,教育也自然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变化,发展向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也都要有所全新,有所创造,教师所采用的传统的“填鸭式”或者“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它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自应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有哪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投入并热爱学习呢?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情境探索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等等,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我认为采取下列几种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木难成林”……这些朴素的语言却暗含深刻的道理:“合作才能共赢”。有效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从以下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策略:

1.2 合理分组

教师应该在分配小组时对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知识层次、学习状况、爱好兴趣等等都了如指掌。所分配的小组成员有互动的基础,有畅所欲言的兴趣,有探求知识的欲望。小组人员人数的限定应为5--6人,分工应该明确,职责应该明晰。有小组长1人(全盘组织、动员),记录员2人(记录探讨结果),秩序员1人(维持小组纪律,协助组长工作),发言人2人(分享小组成果)。合理分工使得“小组内的人人有事干,小组内的问题人人抢着说。”

1.3 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可设置五大模块:课前自学、课中交流、课中展示质疑、课中反思、课中测评。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时间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五大模块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合理设置时间。让学生有“惜时如金”的理念,争做“时间的主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有效成果。

1.4 问题设置应有思辨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不宜太浅显,太直露:也不宜太晦涩,太生僻。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需要吃透文本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巧妙提出问题。比如我在学习《项脊轩志》一文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中除了写到先妣、老妪、妻子这些女性之外有没有男主人公的出现?试找出来并且分析其作用。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便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探究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1.5 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评定

对于课堂生成的结果,教师要及时反馈。教师的评价要真诚中肯,及时指出问题,纠正问题,指明正确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赞扬多于批评,鼓励多于压制,积极多于消极。教师对学生成果的反馈,可采用等级制度,采用学分奖励机制,既鼓励优秀者胜不骄,鼓足干劲再接再厉;又激励后进生败不馁,迎头赶上。

这四个小策略的运用,使得小组合作学不会流于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体验式学习方式

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走近社会,向社会要经验,走近自然,向自然要真知。山川、河流、大地、花草,虫鱼、鸟兽……都会向我们张开宽广的胸怀,都会让我们在不断的体验中汲取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

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创设课堂情境。在这一课里有四个可以创设的情境,但我认为最典型最感人的情境应该是“易水送别”,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身临其境,编排课本剧,进行角色扮演:荆轲的悲壮慷慨,燕太子丹的懦弱多疑,高渐离的赤诚真挚,秋风的萧瑟,易水的寒冷,宾客的悲情都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剧本的形式进行课堂再现。使学生进入情境设置之中,进入角色体验之中,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解析语言,强化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对于“暮春者,春服已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春光融融,和风徐徐的场面的描写,就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解析,再现那个百姓和乐,安定太平,天下大同的场面,还就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把孔子心中理想化的社会再现出来。

第三,对话讨论,丰富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对话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同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运用对话讨论的方式把项羽的刚愎自用,樊哙的勇敢刚猛,张良的小心谨慎,刘邦的老奸巨猾等等再现出来。从而实现课堂目标。

第四,融入实践,升华情感体验。比如在讲解乡土文化知识时,就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此时只有走近“泥土”,走近“民俗”,走近“传统”,走近“实践”,才可以学习的更全面更深刻。在学习我们家乡的饮食文化时,我就带领学生参观、制作、品尝、研究、总结、反思;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调查、研究、总结、反思;最后才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体系、理论体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鞋的大小只有脚知道”,同样,只有适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也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思维模式,全新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给陈旧的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水,教育也将会以一副全新的姿态呈现出来,学生也将会以一副全新的姿态跟着新课改的节奏律动起来!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