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
2022-02-18董旭冉
董旭冉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223300)
一、5G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形势和必要
(一)5G时代高校舆情引导面临严峻形势
5G全媒体时代,舆论战场变化多端。5G时代的一些显著特点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基本路径和速度,这使得当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众声喧哗,内容真假难辨。5G带来了全媒体时代,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必然带来更多的舆论声音,在一切未尘埃落定之时,网络舆论内容真假难辨。
二是万物互联,媒体无处不在。网络时代,移动为王。而5G时代,万物互联,今后,不仅仅是手机、电脑成为媒体,人们所拥有的物联网终端也有成为媒体、平台的可能。那么当媒体无处不在,也就意味着舆论、舆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海量信息将扑面而来。
三是视频主导,信息实时呈现。高速是5G的重要特点,视频信息的实时呈现也将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第一选择。可以预见,在5G网络条件下,由于信息通常以视频形式实时呈现,那么任一舆论事件想要进行内容审核和公关删帖的难度也将增大,但新闻事件全面引爆网络送达每个人手机端的时间却会极大缩短,这意味着网络舆论风暴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二)5G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新特点
5G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之外,还由于其主体大学生的特殊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的同质化,以及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常常表现出来的随意性、情绪化,而具有区别于一般网络舆情的显著特征。
一是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参与主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仅是高校师生群体本身。高校青年学生喜欢线上分享,更愿意将自己在校内的所见、所闻、所感较为详细地发布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如果发生某些事件造成舆情,这种内部舆情往往只能引起校内小群体性的讨论,学生群体间的传播影响力与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相距甚远。但是,一旦有社会媒体的介入,高校网络舆情会在受众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近年来,高校内部事件经常占据热搜、头条,尤其是负面事件。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变成媒体的营销热点,成为舆论场炙手可热的“明星”。
二是意见表达的多元化与直接性。
当前,手机、电脑早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必备品。而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平台的丰富性发展,刷微博抖音、点赞朋友圈、看微视等方式已是高校大学生活的日常。WIFI不断、流量不尽,大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的渠道更加多元,消息共享的速度更快,这些使得青年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表达更加多元,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因此在表达上往往具有个性化色彩。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大学生在面对同一网络议题时,通常持有不同的观点,意见表达呈现多元化。在意见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产生,这就容易导致具有相似观点的学生逐渐靠拢,形成一个集体,再由不同集体之间相互碰撞形成舆论中心,并不断扩大范围,导致高校陷入舆情旋涡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直接发表意见,其发表的内容常常具有随意性、直接性。
三是网络舆情的相似性与突发性。
高校舆情的信息来源丰富,加之便利的网络环境、快捷的传播渠道,舆情内容的跨度十分宽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高校热议话题多为食堂、浴室、教室、交通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且高校学生大都具备相似的教育背景、相近的年龄等,在高校舆情中,考研、考公、就业等问题往往成为共性问题。因此,不论舆情内容如何多变,统一性、相似性总是存在。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遇事容易主观臆断,发表片面的观点,这类观点一旦被同质化的观点不断加码、慢慢发酵,处理不好将会迅速扩散,发生舆情裂变。
四是权威引导的滞后性与单一性。
由于一些高校在面临舆情裂变时的危机公关工作不到位,导致网络舆情事件迅速发酵,引起社会热议,使人们对高校内所发生事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涉及师德师风、教育公正、学术不端等问题。部分高校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反应迟缓,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引导舆论方向、作出有效回应,导致官方公信力下降,话语权威性受到质疑。此外,也不乏一些比较叛逆的学生,其网络表达大多掺杂个人负面情绪,这就容易导致或加快谣言的传播,使得官方话语权威性面临挑战。高校对于和学生群体对话形式的创新能力欠缺,官方话语缺乏感染力,难以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规律。
(三)5G全媒体时代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十分必要
网络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场所,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做好青年人的思想引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殊性意味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必须进一步顺势而变。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在高校呈现出载体广、传播快、明星效应主导等特点。当前,手机、电脑早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必备品。刷微博抖音、点赞朋友圈、看微视等等方式,了解时事热点的渠道多元,消息共享的速度更快。加上WIFI不断、流量不尽,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易如反掌,而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加强,学生关注度的提高,使得信息在学生间传播得更快更广。娱乐新闻、八卦消息,如:“吴×凡事件”“黄晓明离婚风波”等等,成为学生之间热聊的话题。一键转发、双击评论更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青年人十分关注偶像们的信息。久而久之,明星的消息动态占据网络舆论的主页,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明星效应将成为国家、社会抵御外侮的利器。但是,当某明星提倡“中国大麻合法化”,获得部分网友赞成时,明星效应的不良效果由此显现出来了。明星效应以现代技术为媒介,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正面影响如阳光雨露,负面影响也如影随形,不得不提高重视,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意味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必须进一步应势而为。
从理性和情感出发是人们处理事件的主要角度。大学生在面临抉择时,习惯在理性分析的情况下加入感性色彩。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很大程度上由于感性战胜理性,义愤填膺或者欣喜若狂,两种极端情绪都会导致学生为人处事方式方法的改变。但青年学生思维开阔,学习新鲜事物能力强,但青年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式的校园空间,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对网络舆论的认识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理解,难以严谨全面地处理问题,缺乏参与处理社会公众事件的能力与契机。网络舆情充满个人或者群体的主观意志、观念或者诉求,被强烈感情色彩裹挟的舆论环境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理性的网络舆论能够带给青年积极正向的影响,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带去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建设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途径
青年人更懂青年人的需要和表达,青年人更能找准青年人的焦点和痛点。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将是高校评论员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特殊优势,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在5G媒体时代,人人均可发声的舆论时代,每一位有一定媒介传播素养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培养和引领都将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网络评论员,并成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得力助手。
(二)这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网络评论是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建设一支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既可以牢牢守住网络思想引领的有力阵地,积极在网络舆情中正确发声,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又可以培养引领一批青年大学生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恪守道德底线、规范言行举止、践行社会责任的网络评论员。青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评论的实战经历,以实际行动成为同学们的表率和典范,引领更多身边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规范言行、提升素养,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因此,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将成为开展网络思想引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要求
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实信息泛滥、不良心态蔓延、主流声音被弱化等情况,苏州许可馨网络舆情事件、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季某某发表“恨国”言论等网络舆情事件接连发生,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表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刻不容缓。而5G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传播有了新的变化,这使得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培养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加强对青年人的思想引领,可以有效守好宣传堡垒,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大局。
三、建设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路径探析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推动当今世界进入全媒体、自媒体、智媒体时代,舆论战场变化多端,网络评论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必须融合转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要在守正的根基上探索创新路径。守正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先进理论引领,创新就是要探索5G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一)以先进理论为引领,坚定信念,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突出重点,要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到制高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到制高点,是网络评论宣传的核心议题。二是找准要点,要围绕重大主题引领舆情态势。将宏大主题放在现实语境中去评论,使之更具说服力;将碎片化的个案评论贯穿于重大主题,使之更能形成宣传气势,在展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出历史强音;找准每个时期的重点设置议题是加强内容建设的关键。三是抓关注点,共同关注青年热心议题。将重大主题宣传落到实处,认真研究重大主题与青年热心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党的主张、决策与青年关注的结合点,增强主题宣传的实效性。
(二)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健全机制,完善管理培训体系
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建更加完善管理培训体系,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评论团队管理制度。对于管理体系而言,高校通常由各二级学院组成,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可将二级学院的新媒体团队进行分组,明确负责人和学生骨干,打造阶梯式网络评论骨干团队,二级学院网评骨干可以再负责联系各团支部的新媒体网评负责人,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对于网络评论员而言,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和专业写作水准,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素质、熟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会用网言网语。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因此,可选拔一批敢于发声,且具有正确三观的青年学生成为网络评论员,并进行专业的培训。积极挖掘校内优秀骨干,包括全校专兼职团干部、学生干部、青年志愿者、优秀典型等,让他们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按照“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标准进行选拔和培训,让他们成为网上评论员。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依托文学、传媒、马克思主义等专业学科,对网络评论员业务知识专项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依托共青团组织成立“网络评论创作总队”,制订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通过组建微信项目团队、微博信息观察员、网络舆情“瞭望哨”等,组织新媒体作者分层、分类、分项目参与到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中。
(三)以立德树人为使命,聚焦成长,构建完善育人体系
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是评论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服务他们的成长成才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在引导青年学生开展网络评论员工作的同时,还应通过更多形式加强对全体青年学生的教育,让每位青年都成为正能量的发声者,积极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可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作用,探索“1+N”的“团课+活动”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通过主题团课和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围绕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等主题,联系广大青年团员,系统地让青年同学了解推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措施,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可开展多元化的网络评论内容生产。探讨如何引领青年思想,如何去传播网络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积极去发布一批有思想力的创新作品。以图文、视频、H5、平面设计等形式,紧贴网络热点,对国家政策及社会问题给予解读,驳斥谣言和谬论,创作有针对性的网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