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城市公共领域音乐艺术的建构与回响
2022-02-18胡雪丽李佳彤
胡雪丽 李佳彤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 150080)
细数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发展,流亡于此的犹太音乐家用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舶来品”灌溉着这座北方小城,奠定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文化基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运营推动了哈尔滨近代城市的音乐艺术进程。犹太音乐家们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推动着西方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促进着哈尔滨市民城市音乐文化的感知和体验,深刻影响了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轨迹,刻画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音乐艺术风貌,构筑起了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独有的城市音乐景观。
一、文艺公共领域与城市间的能量交互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由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从哲学领域概念化,成为了哲学界的重要议题。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界定为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在这一表述中,“公共领域”作为一种“中介系统”,将城市中的人们以点对点、团队团的形式相互连接,构建起了远超物质存在的多元公共空间。
相较于我国而言,西方更早地着手于城市公共领域方面的研究。他们强调市民角色在其中的参与作用,指出市民既是构筑其基本模式的关键要素,也是互动性能量的交汇点和连接线。一方面,市民扮演着自由行动者的角色,与公共领域及其中的他人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用惯有的习性和丰厚的阅历加速着公共领域的内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当行动者踏入某公共领域时,他们潜移默化地吸收着领域内所形成的结果,继而影响着自身的性情和感知。这种双向的能量交互在行动者角色的带动下不断被催化,最终演变为公共领域的公共性能量,加速着公众主体性的觉醒,同时也培养着公众的主体意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文学公共领域是城市中首先孕育出的公共领域形式。最早的文学公共领域,是指作家学者们聚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小圈子,[1]而这其中就包含着对艺术的探讨。公共领域和文艺公共领域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2]后者是在不影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论断的前提下,将文学艺术从公共领域中所提取出来的综合性子领域。城市作为文艺公共领域诞生的基本单位,其发展无疑为文艺公共领域的繁荣培育了肥沃的土壤。20世纪上半叶,大批俄侨的涌入带动了哈尔滨城市文艺公共领域的兴起,以特有的方式加速着哈尔滨中西艺术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全方位地影响着哈尔滨市民的文化感知力,为哈尔滨的城市文艺公共性和文化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哈尔滨城市音乐艺术公共领域的快速孵化
在以哈尔滨为枢纽的中东铁路修筑的过程中,中国关内移民和外国侨民大量涌入,人口急剧增加,工商贸易、交通运输等经济行业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3]这几乎完全改变了哈尔滨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使之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强力之下,由一个分散的自然村落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区系统迅速崛起为近代化大都市,[4]城市的特有功能得以体现。
哈尔滨文艺公共领域的快速孵化离不开俄籍犹太侨民的贡献和付出,其中音乐公共领域的建构更是有赖于俄侨犹太音乐家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才得以成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的作用和主要吸引力在于能够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在于能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5]旅哈俄侨犹太音乐家在文艺需求的带动下聚集到一起,以几乎相同的背景经历,在异国他乡共同渴求着一块栖息安居的乐土。他们以审美形式为基础组建音乐团体和俱乐部、开办学校、举行音乐会,将西方音乐文化内化为自身艺术素养,通过特有的声音艺术形式点缀着哈尔滨城市公共领域的审美境界,感染并影响着哈尔滨公众的音乐审美情趣。哈尔滨文艺公共领域的构筑,既加快着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还以独特的传播方式激发着哈尔滨城市范围内的历史记忆和心灵共鸣。
三、哈尔滨城市音乐空间的打造及展示
音乐是人性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其中每一根神经末梢与行动的触须,都带动着音乐与城市间的交往和连接,加速形成着城市音乐感知和城市与音乐艺术间新型的关系。俄侨犹太音乐家作为20世纪初期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扮演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充分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在哈尔滨的交流与展现,激起音乐艺术的无限活力,塑造了那个时代独具异域风情的哈尔滨城市“音频肖像”。
(一)综合性音乐空间的打造
城市公共音乐空间是音乐资源与城市公共空间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进一步利用,它的内涵之一是将音乐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使音乐资源能够进一步全民化,使更多人收获音乐带来的审美体验。[6]20世纪上半叶,由犹太音乐艺术家所打造的音乐空间以哈尔滨商务俱乐部、马迭尔剧场和铁路俱乐部最为典型。1902年12月,俄国商人在哈成立商务俱乐部,其中会员有二三百人,大多是犹太人。[7]俱乐部自成立之初,就为各大艺术团体和音乐家所青睐,音乐之声几乎从未间断,是哈尔滨早期音乐艺术活动中心之一。1911年哈尔滨成立了铁路俱乐部,该俱乐部占地面积极大,配有活动吊杆,声光设备齐全,[8]是哈尔滨犹太艺术家表演的主要舞台。这一场所的设立使从前的个体沙龙艺术汇集到了高雅的楼堂馆舍之中,音乐活动也由民间的巴扬、吉他,增加到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声乐的独唱、重唱与合唱的种类之中。[9]1913年俄籍犹太富商在哈建立马迭尔宾馆,附带一座现代剧场(即马迭尔剧院)。[10]该剧场是哈尔滨交响乐团、歌剧团、轻(喜)歌剧团、合唱团、室内乐团经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1]音乐厅设备齐全,有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是当时最高级的演出场所。[12]犹太音乐家在哈尔滨积极打造各种可供市民活动的公共音乐空间,为哈尔滨民众提高音乐素养能力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打开了哈尔滨西方音乐普及和发展的新篇章。
(二)多元化音乐生活的呈现
音乐能反映一个地域或民族的文明、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潮流与精神,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俄侨犹太音乐家用火热的“激情与灵魂”改变着哈尔滨古板生硬的“旧城市风格”,借助艺术的音乐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渲染和烘托,加速着哈尔滨民众艺术意识的觉醒和延伸。学者李树学曾说:城市最好的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13]音乐表演活动能够在同时欣赏演出的你和他人之间构筑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共享世界”,这个“世界”参与的人越多,它膨胀的速度就越快,就越能加速形成城市公共音乐空间。犹太音乐家以音乐活动的实践方式在城市公共领域中开展音乐表演,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城市中声音的社会性编码,为市民提供独特的城市感知框架。这种富有张力的空间架构,形成了音乐艺术与城市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加强了哈尔滨早期城市音乐景观的联动,推动了哈尔滨城市的转型和崛起。
结语
城市是带有聚合力的空间核,能够把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目的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城市公共音乐空间正是这种空间核所延伸出来的子空间。20世纪上半叶,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期,犹太音乐家在这一时期为城市所做出的音乐贡献是极为重要的。他们既是这里的避难者,又是这里的建设者和发展者,他们充当着传播西方文学艺术文化的使者,促进了转型初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哈尔滨这片沃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公共领域,加速了公共领域的现代化。同时,他们也增强着市民的城市音乐感知,打开了哈尔滨城市生活的美学维度,为哈尔滨树立独特的城市音乐品牌指明了方向,使这座城市彰显出有别于传统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