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2022-02-18马光焱李长春
马光焱 李长春
一、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1.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长久以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农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充分运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在传承与发展中延续农村文化印记,从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2.有利于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不只在于农民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在于精神生活的充裕。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农村建设之中,可以有效弥补以往农村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的短板,通过文化铸魂的方式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底蕴。
3.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定居,城乡之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不协调日益凸显,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故而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互促,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从文化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实现。
(二)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当前,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重要转型期[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吉林省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吉林省农村特色产业、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减轻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凋敝化问题。
1.有利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充满关东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基于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开展民俗旅游、乡土美食和特色工艺品等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吉林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建设现代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2.有利于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吉林省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与重要时期,作为农业大省,农民的价值取向对吉林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吉林省农村存在一系列陈规陋习,对农民思想与价值观取向不利。故而要发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相融合借鉴,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建设具有关东特色的文明乡村。
3.有利于减轻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凋敝化问题。在《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凋敝化作为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建设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吸引农村人才回到农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传承农村文化血脉,形成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循环,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对应的人才积淀。
在过去的“十二五”计划里,我国疾控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暴露出档案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和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在我国的进展比较晚,所以我国常用的档案整理电子办公设备、相关的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等等都比较缺乏,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吉林省农村传统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吉林省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既有以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文化,又有吉剧、二人转、秧歌、腰鼓等富有关东特色的艺术形式,还有农安金文化遗存、渤海古城、高句丽古遗址等具有保护价值与研究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2]。近年来,吉林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规划开展相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通过“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目前,吉林省已实现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每年选派百名以上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国家贫困县开展文化扶贫,培训文化骨干、农村文化能人 2.5 万人[3]。在《2022年全省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中,吉林省以强化制度保障、实施惠民项目、推动行业发展、强化产业助力四方面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预期于2022年底前颁布实施《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组织全省各类文艺院团文艺演出2400场,其中乡村演出不低于总场次的50%,重点边境村不低于150场;建设7处乡村博物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村级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资源下移;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开展“醉美吉乡”吉林省乡村旅游精品村竞演活动,多渠道推介30个村的特色旅游和文化资源,遴选4个旅游精品村,组织开展“第一批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村)”评定工作,计划评定5~10家“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村)”[4]。
(二)吉林省农村传统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吉林省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科学研判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挑战。然而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1.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后继不足。随着城镇化逐渐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不再将传统农耕作为自己唯一的生活选择,逐渐丧失对农村文化的亲近感。留守人群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与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传统民俗与节庆活动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传统文化载体逐渐流于形式。传统手工业由于产量较低,其市场日渐萎缩,收益不高,使得农民缺乏主动传承的动力。
2.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吉林省不断推动农村文化设施与资源下移,但仍有部分乡镇村落设施需要建设。而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由政府带头,很多政策和设施安排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缺少细致的调研分析,故而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千篇一律,设施的文化教育功能接受度与利用率不高。
3.农村文化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重塑。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多元文化浪潮对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与农村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封建陋习与攀比思想在农村中还有部分残余;其次,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网络中诸多不良信息与错误价值观也随之进入了农民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影响更大。再次,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基层人员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价值观建设的引领和指导工作不到位,未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植入农民群众心中。
(三)吉林省农村传统文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1.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价值受到挑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外来文化与生产生活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在生活需求上,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农耕生活已不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对个人发展的追求逐渐成为主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很多农村的建设过于模仿城市而忽略了农村特点,逐渐丧失了农村的特色与传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失去了根基。在内在动力上,由于城乡发展平台与机遇的差异,农村人才更愿意留在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留守群体缺乏正确的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引导,容易产生对城市的盲目崇拜,缺少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2.政府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扶持需要加强。吉林省近年来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做了相对应的部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由于文化产业经济收益和品牌效益回报较慢,使得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并不上心。这种农村建设上的偏颇思想使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正处于破裂边缘。对于传统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一些地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的知识和经验不足,未能有效开发与保护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古迹。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由于缺少因地制宜的细致规划和相对应的专项资金投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不匹配[5]。在品牌打造与传播上,由于部分基层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与资金,很多如松花石、草编等特色文化产品品牌缺乏传播渠道,也很难开展市场化运作。
3.农村文化传播内容呈现多元无序化趋势。由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逐渐进入农民的生活中,对农民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
农村文化内容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传统文化处在从旧有农耕文化向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期间,多元化文化思潮对原有的农村文化进行冲击。其中一些非主流文化和不良思潮使得一部分农民群体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文化内容无序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当前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以“抖音”“快手”为主要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农村大量普及,大量低质量的碎片化、同质化信息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容易形成多元舆论场对农民的认知进行误导,不利于农民吸收优质文化内容。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寻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应高度重视吉林省特色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吉林省传统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地区文化的特点进行对应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确保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同时要及时开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历史古迹和红色文化资源要加强保护,通过与高校、企业与相关专家学者合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处于传承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及时登记、建档和数字化备案,并加强活态传承,建立以传承人为中心的常态化、可持续化传习活动,制定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制度,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加强农村思想建设,塑造正确文化价值观念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塑造农民的正确文化价值观念,需要深入挖掘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要把农村传统和新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根据农民群体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文化建设,通过多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农民日常且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能够对农村文化产生正确认识,重新获得文化自信,让他们能够自动自觉推动文明乡风、融洽民风、和睦家风建设。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塑造吉林特色文化品牌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农村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因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高,又出生于农村的特点,有利于接受、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吉林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培育农村青年入手,通过政策扶持和文化教育的方式使他们能够主动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还可以引导有志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志愿者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同时需要高校等专业机构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为吉林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打造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平台载体,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多渠道推介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吉林省农村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与品牌号召力,并利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品牌、历史古迹与红色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形成新兴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点,将吉林的乡土文化转化为新时代吉林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拓展吉林省品牌文化外延,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经济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