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探索
2022-02-18常宝琳
常宝琳
(白银市靖远县第五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世界很多地方的环境都出现了“被破坏”的问题,像是海平面的上升、海洋垃圾的弥漫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警示着世人保护环境。我国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政策。为了让政策得到落实,使更多的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我国在教育层面,也加强了环保意识的渗透。生物作为和环境问题紧密关联的学科,教师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思维的重担,把生物课程与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的教学,向学生融入环保意识,促使学生认知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以积极价值的真实呈现,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基于此,本文就从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进行策略性的探索。
1.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方式的落后性
课程改革的深化,证实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落后性。但仍然有一些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理念的传递,并未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析问题。学生和教师都被教材限制在“一个圈层当中”,学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单单是被动性地获取对应知识,使教学不仅死板枯燥,而且低效无趣。
1.2 理念的偏向性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活动的时候,常常会把空间限定在教室。学生大都只能基于书籍,进入想象中的大自然,这不仅让学生降低了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还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
1.3 显性的禁锢
一些生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学生间的自主性沟通,其会以自我为主体,借靠课本图片、结构、内容为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禁锢在了教材当中。这样会使学生们丢失对生物学习的欲望与追求,学生会被结构图形的展现和教师的单方面传输而固化自身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匮乏,就会阻碍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并会限制学生的素养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环保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伴随社会的持续进展,我国经济层面的构建不断地加快着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慢慢凸显出来。现阶段已导致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教育部门应该追随时代的进程,重视环境的有效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分析,他们正处在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阶段,在这个核心性的时间阶段里,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的教育内容,向学生们渗透环保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环保意识与思维的构成,其一对学校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偏向的作用,可以让初中生形成自主爱护环境的意识和思维,促使其思维转化为行为,且可以对学生形成监督性的作用。其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个体化的生物素养,正确环保意识的构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正面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能力延展,素质提升的全面人才。最后对“社会整体”的外部环境来说,起着积极的作用。初中时期的学生会伴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建设社会与国家的重要主力军,他们环保思维的养成,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整体性的素养,增强社会整体性的环保意识。
3.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依照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环保思维
在初中生物的教材当中,有很多展示“环境受污染”的内容,森林匮乏所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动物捕杀所带来的灭亡问题,垃圾处理不当问题和噪声污染问题等等。在生物教育的过程里,教师可以融合差异化的生物教学内容,把现在已存的环境问题,向学生直观展示出来,使学生深切感知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让学生切实了解到,“人类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要控制性地运用自然资源”,假设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人类自然也会受到自然界的反抗。为了让学生真实认知到“环境遭到破坏”的可怕性,教师可以依照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环保思维,以危害性的结果,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2]。
以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为例,教师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就可以结合事实性的环境案例,启发学生的环保思维。生物本身就依靠周围的环境所生存,像是“仙人掌生存在沙漠当中”、“枯叶蝶的保护色”、“蝴蝶的警惕色”等等,其就可以看出,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适应。但当环境遭受到了破坏,生物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生物会受“温度、水、阳光”的影响,其会根据外部环境,调节自身的成长过程,但当外部温度过高,水出现匮乏情况,生物就无法适应环境,而出现“不同”的消逝情况。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关系。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联时,就可以结合“光对鼠妇的影响案例”,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明确环保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3.2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凸显了人与生物圈的关联,特别凸显了人类在自然领域中的价值和对生物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就要从教材中挖掘环保素材,继而结合教材内容,把环保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借此充分延展教材的基础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环保理念。
以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章第二节《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为例,此节课与环保教育紧密相连,教师可以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渗透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说明我们当前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而当学生明确回答了上述问题,其就可以结合具体性的实验或是问题探究,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在导入的过程里,准备生态瓶、模拟检测水质的装置,继而向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即“它是如何保持生态平衡的?”、“如何去除水生植物、苹果螺等,猜测小鱼的情况会如何?”学生会思考与讨论,回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想象自己小鱼,探究“我”会如何。教师可以借此,利用实物,给予学生直观性的感受,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知到“构建良好生物圈”的重要性。
3.3 借助实验践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实验既是生物学科中科学性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的应用,使学生进入到实验的过程里。当然,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也要追随课程革新的要求,融入环保理念,以此构建环保型的实验教育。比如在实验观察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渗透环保意识。除此外,在实验操作的过程里,教师也能够借助具体性的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环保解决思维[3]。
以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为例,本节课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开展对照性的实验进行教育。而学生可以结合实验的逐步落实和探究,明确探索生命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探索生命方式的过程里,获取一定的环保意识。
3.4 融入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环保认知
情境性的创建活动开展,为的是凸显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环保意识的角度出发,“环保”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遭受的破坏”和人类错误习惯之间的关联[4]。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人类发展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重要性等问题,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结合课堂资源,将环境保护的基础建立起来,然后由表及里地转变学生感性化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思维和行为习惯。
以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的过程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螳螂捕食,黄雀在后”,然后让学生回答出,这里的生产者、消费者。继而依靠“螳螂为什么捕蝉?”的问题解析,进入到这节课的探究与认知当中。学生可以依靠情境,了解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其也会在知识的基础导读上,获取一定的理性化环保意识,他们会在知识的内化背景下,形成保护环境的个体性思维与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保障。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特性,将环保意识和课程内容融合起来,继而由表及里,与时俱进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这不仅能够让生物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以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为基础,改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把环保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给学生供给切实有效的环保方法,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