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2022-02-18张瑜
张 瑜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容固化在数学课堂里,没有发掘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性。随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不断落实推广,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学习方法,结合生活化理念,让数学知识走出数学课堂,拓展数学课堂空间。利用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数学课堂也更加鲜活。
1.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难点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学术性质十分明显,过于学术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的含义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教材中数学知识解释以及分析用语都过于精简,理解过程不仅仅晦涩,还难以把握其应用方式。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借助生活事例来辅助解释,将学术化的数学内容生活化地表达出来。以生活事例为载体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在大脑里展开想象,可以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以及掌握其应用技巧以及应用情景。教师要基于数学教学内容积极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内容以及感悟数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实践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有理数加减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学会有理数法则的探索和应用。教师可以举例生活中应用了有理数加减的事例,比如气象播报的时候要展示城市一天之内的温差,教师可以出示本市某一天的最高气温以及最低气温,让学生计算本市的温度差数值。接着教师提问学生怎么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比如本市某一天最高的温度是5℃,最低温度是零下2℃,温度差计算算式是“(+5)-(-2),A同学的计算方式是观察温度计中两个温度之间的距离并计算(+5)加上(+2),B同学的计算方式是(+5)减去(-2),A同学和B同学的计算方式结果都是一样,由此可以推断得出有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结合生活事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法则的对比以及推算过程,将抽象晦涩的数学学习过程简化,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中“一次函数的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数学学习小组,以数学学习小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其中一组学生开展了“班级学生笔记本采购”方面的调查,班级中一共有x名学生在本月购买了笔记本,笔记本的购买单价都为3元,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调查的结构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绘画,并写出函数的具体表达式:y=3x。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y=3x这一个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函数在坐标轴中向上移动2个单位长度,并让学生写出平移后所得的数学函数表达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平移前后的一次函数表达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进“一次函数:y=2x+b经过(1,2)这一个点,求实数b”类似的数学练习题,通过反复数学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次函数。
2.借助生活材料来展示数学知识情景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实践教学过程,其强调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探究数学知识内容,并乐于动手实践以及敢于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实践的客体多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材料来构建一个数学实践场景。学生通过这个具体的实践情景发挥个人能力来讨论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借以视觉、听觉、触觉以及空间知觉等等方式来理解记忆知识内容。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的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等过程以及通过具体事例来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数学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用平常写字的笔看出一个点,用这个笔在A4纸上进行运动,观察这个点在A4纸上形成什么。接着让学生想象将汽车的雨刷看成一条线,结合生活经验来说出这个条线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或者让学生把笔当成一条线,在A4纸上来运动,观察形成了什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进行实践,验证数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可视化,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球等,并寻找类似的立体图形(如笔盒、粉笔盒、篮球等)带回教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视图的投影及形成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潜在关联,教师可以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并关闭教室夜观灯,利用手电筒从正向、左侧向、上方进行立体图形照射,让学生观察墙上的立体图形投影。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不同的立体图形,通过观察组合立体图形各个方面的形状,并让学生通过模仿尝试绘画组合图形的三视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图形绘画兴趣,而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更好地实现本单元教学重、难点突破。
3.利用生活资源来应用数学教材知识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课堂,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认知是不清晰的、是模糊,认为苏教版教材就是资源的全部。教师和学生手中的课本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探究的“蓝本”。由于教育认知上的偏差,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无法走出教材的限制,走不进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更谈不上现实意义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环境他们最为熟悉,自然环境中就隐藏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从有形的设施设备(如体育馆、操场、教学楼等)到无形的教育管理(如学生学籍管理、用能的管理、考试成绩的管理等)。只要合理开发、挖掘校园教学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改变数学课程功能提供重要辅助。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调查这个月任意十个连续日全校每日消耗电量的情况,并让学生列举出每日消耗电量的数据,并用统计表、统计图形式进行表示。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经获取的耗电量数据预测月耗电量,并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电费计算标准,写出天数(x)与应缴纳电费(y)的具体函数关系式。通过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学校在用电方面的开支,而且可以使学生价值观、思想情感、逻辑思维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外,这一次实践与活动课题还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如:“我为学校节能做贡献”通过拓展充分展现综合实践活动作用和价值。通过利用开放性、熟悉性、可获取的校园教育资源,提升学生数学实践应用水平,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人文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助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4.参加生活活动来验证数学知识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空间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学校数学课堂之外的数学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堂外的数学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比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活动的关联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在生活活动中验证数学理论知识。或者教师还可以安排数学课外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实践。通过生活活动实践的方式,充分展示了综合与实践中的生活化理念,学生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
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与生活中位置定位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课外数学活动,感受生活中位置定位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学内容的关系。比如教师可以将学校教学楼为中心,校门口方向为正北方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确定宿舍楼的位置以及饭堂的位置,并估算教学楼与宿舍楼和饭堂的距离,并以此来验证下课回宿舍和下课去饭堂吃饭的时间与自己日常所用的时间是否有差异。结合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带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第二小节“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2012》这一个电影片段,又称为《2012末日预言》,这一部2009年拍摄的科幻灾难影片,描述根据玛雅的预言2012年地球将会灭亡的科幻故事。这一类型的科幻片具有一定的夸张性,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社会生活共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阶段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劣。在播放影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生活调查,如以“生活中的节能、低碳、环保状况”为调查主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统计表、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数据统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功效和价值,激发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探究热情和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综合性思维。
总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利用生活事例来讲解数学知识难点,并借助生活材料来展示数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并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之处。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生活活动中验证数学知识内容,实现个人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推动个人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探究思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