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互化研究
2022-02-18李亚珍
李亚珍 杨 杰
(1.环县环城小学 甘肃 环县 745700;2.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前言
在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中,当老师教给他们的数学知识时,易于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数学的发展阶段,预设和生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老师们要有一个准确地认知 “预设”和“生成”的含义和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的预设和产生。
1.预设与生成的内涵及意义
1.1 预设的内涵及意义
预先设定是在进行活动前,以活动的宗旨为中心,通过引导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预先设定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对预设的运用,掌握整个教学环节,为确保小学数学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预设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成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1]。
1.2 生成的内涵及意义
产生是预设的结果,它通过预先设定的方式来提问、分析和练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将生成技术引入小学数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在所生成的应用过程期间,要求学生根据预先设定的要求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索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模式构建原则
2.1 探索原则
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学生对探究的渴望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研究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目的性,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老师可以为学生预先设定问题,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就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若是出现了超出预设的状况,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剖析,探究学生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用于扩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上述思考过程中,在同学中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吃苦耐劳、追求真理的思想,同时,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完成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上述过程也与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相适应,它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证了小学数学课程的高质量完成。
2.2 求知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预设和生成教学模式过程中,老师必须完全遵循知识的基本原理,换言之,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在预设问题的前提下,同时也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同时,在讲解时,将知识要点与预先设定的问题相结合,其目标是改进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若出现新问题,超过教师预先设定的界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方法
3.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上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及优化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在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型教学的应用,也就是上课的时候,安排给同学们适当的作业,并提出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去想。在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定必须和课程内容相联系,以便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比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相关作业,比如:“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上述步骤也满足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预设,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们将会更加专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而在这段时间里,还有,生成的内容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例如:学生们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感到困惑,学生错误地使用了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教师将带领同学进行讨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刻地剖析和解释,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巩固知识点,让同学们能够掌握所学,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的品质和效果。
3.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必须有预设,因为教育是一项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课堂之前,教师要有清晰合理的思考和安排,但是,这个前提又有弹性,要给预设留有空白。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于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因素的复杂性与差异所造成的,老师在准备课程时,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考虑进去,这样,就使得整体的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性,为生成预留足够的空间。比如,我教《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课堂上,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购物中,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因此,我毅然决然地把原来的课本中的小步式教学合并起来,采用开放的方式:上课的时候,我拿出了纸尺,让学生观察长度,并以米为单位,然后撕开一块,让学生们说出最后的距离。同学们自行解答这个二位数字减二位数字的普通小数减法题。然后,我让同学们用厘米来表达公式里的长度,由此,将整数加减法和十进制加减法(计算单位对齐)的数学关系进行了比较。接下来,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小数和减法运算中还有哪些特别的情形,把问题编好,然后自己去做。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学生们在思考和沟通中,创造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如果最后是0,那么就需要借位)。在反馈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老师的询问下,同学们自行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彼此渗透。一堂课就能学到原本要用3节课才能解决的内容[2]。
3.3 丰富“预设”内容,加强“生成”指导
老师们经常在教室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或者检查一下他们的学业,假如有超出“预设”的回答,教师要从容应对,适当地调节“预设”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让学生处于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生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应具备综合、归纳的能力。就学生们所说的话,教师要激励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让同学们深刻地反思问题。以《分数的基础知识》学习时,教师让同学拿出纸张,按要求折叠纸张,将其1/4涂上颜色,同学们画了不同的图案,老师请同学们演示他们的作品。如果学生犯了错,老师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批评,而是要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当他们谈到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会马上发现他们在某个过程中犯了错,还能自己修改。在“生成”过程中,教师不会干预“预设”之外的环境,而选择用言语来指导,让学生转换思路,找出问题所在,这是对学生的完全尊敬,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对学习的思想进行整理。
3.4 增添预设,自然生成
在数学课上,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跟不上别人的学习速度,不能跟上进度。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促进同学们思维的发展。延长缓冲期的条件是教师能够正确地评估学员的学习情况,在教室里解答难题。留下缓冲期,主要是为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免他们无法适应课堂的学习。但实际上,一节课的时长仅为40分钟,多做一些铺垫,也会对教学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增加的前提必须用于解决关键问题。正如作者在“小数的认识”的教学预设中,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问题:“0.03等于几分之几呢” 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问题,不过,也有一些人能够听懂。这时,老师就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一个缓冲的时间,利用“把一个方块平均分为100个方块”的图片,让学生回想起这个分数的含义。从形象化到抽象化,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数的含义,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同学们真正了解小数的含义[3]。
3.5 在错误资源中修补生成的知识缺漏
上课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许多情况下,老师也会把错误视为一种生成资源。举例来说,在“求解圆的周长”的课堂实践中,老师请同学解一个直径为 5厘米的半圆的周长。因为在小学生中,他们的思维会受到固定的发展,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先解决整个圆周的问题。然后用2除法。老师在发现有共同的错误时,要对其进行处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画出一个半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会发现,半圆的圆周不只是有一个弧形那么长,而是应该是圆弧的长与直径的和。老师通过实际操作,鼓励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了解正确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以实际为基础,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教学方式,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能力,改善教学质量的动态生成[4]。
结束语
事实表明,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就谈不上精彩。课堂上的有效问题应该是“生成”和“预设”相统一的结果。前提与创造相协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沟通,培养自主精神,从而使教育与教学取得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