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2022-02-18

今天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师

邓 强

(昌都市贡觉县哈加乡第二小学 西藏 昌都 85422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及解释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的形成学以致用认知,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面对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会充分发掘其潜能,促进其思考,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就是其中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捕捉重难点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落后,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没有重点,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素养不高,在教学中难以找出重难点内容,对关键内容进行合理把控,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是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只重视知识输出以至于问题创设有效性不高。二是目标不明确,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基础,很多教师并未认识这一关键问题,只是为了省时省力借用网络上现有的情境,既脱离课件造成操作目标的缺失,又与教学严重脱节,难以发挥出问题情境的作用。三是缺乏趣味性,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也是有效问题创设的根本,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游戏类问题情境、有的喜欢操作类问题情境,也有的喜欢生活类问题情境,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创设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依据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体系设置一系列问题,通过立障设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学生认知规律将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特定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及认知的发展。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首先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依据,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获取新知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等有着较大关联,尤其是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知的学习都是以旧知为基础,因此,想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其次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喜欢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因素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就难以创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内容还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中高年级的利用演示、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理解。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3.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突出童趣

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编趣味小故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时,创设这样的故事化问题情境,有一天猴妈妈和猴宝宝走到了一片香蕉园看见树上结满香蕉,猴妈妈先摘了4个香蕉,然后让猴宝宝将这4个香蕉进行平均分配,猴宝宝不假思索的说自己和妈妈每个人分2个,这时候妈妈拿起其中的1个香蕉问如果把这1个进行平分能分到多少,猴宝宝摸摸头回答不上来,教师就可以问哪名同学能够替猴宝宝回答。通过创编这样的故事化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或者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相关知识时通过聆听故事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如结合熊出没动画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熊大在保护森林过程中受到表扬赢得了一罐蜂蜜,他找到了熊二想与他分享,熊大对熊二说这一罐蜂蜜我们两个平分每个人1/2吧,熊二想了想说1/2太少了不够我吃的我要1/4,熊大就说如果给你1/4的话你不要后悔哦。然后引出问题:熊大讲的1/2和熊二讲的1/4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熊大说给熊二1/4后不让熊二后悔,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将问题融入到趣味化故事中,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情境掌握重难点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推动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但所创造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相关知识时,通过演示试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观察讨论,首先进行实际操作,准备两个水杯装上等量的水,其中一个加上半勺糖另一个加上一勺糖,让学生思考哪一个会更甜,并通过尝一尝得出结论。其次进行电脑演示,准备两杯水第一杯里面放有20g水,第二杯里面放有25g水,并在第一杯里放入3g糖,第二杯里面放入5g糖,让学生进行直观判断。最后组织讨论,诱导学生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觉得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更愿意参与其中[1]。

3.2 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够使教学更加简单易懂,并且学生在联系实际时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以此形成良好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轮胎、盘子、足球等引出圆的概念,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在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也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位置”相关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提出某某某同学在我们的教室里处于第几行第几列,让学生进行观察及表述,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物体位置的正确表示方式。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融入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获取数学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相关知识时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去商场购物并记录商品种类、单价以及购买的数量,可以是玩具店也可以是菜市场,根据自己的喜欢去选择购物地点但要进行价格比较,最后看一看在总金额不变的前提下如何选择购买种类和数量最划算,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既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经历。或者在学习百分数相关知识时,结合日常生活引发学生思考,通常是如何用百分数来表示各个产品成分含量,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和汇报,有的小组汇报羽绒服,有的小组汇报白酒,有的小组汇报果汁,并提出在探讨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对百分数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质疑与解决过程中[2]。

3.3 探究设疑,合理利用认知冲突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能够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口诀相关知识后,创设图钉钉画的开放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将4张画钉在墙上,并保障每个角都钉上图钉,思考需要几颗图钉,学生的普遍直观思维是每张纸有4个角一共需要16个图钉,这时教师再设置悬念我们不够16颗图钉,又需要怎样做才能把画钉到墙上,这时学生就会变换角度想到将图画进行重叠。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具有唯一性,开放化问题打破了单项知识约束,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完乘法相关知识后创设这样的开放化问题情境,铅笔是2元、文具盒是4元、钢笔是8元、巧克力是16元,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而兰兰买了一支铅笔,小明所花的价钱是兰兰价钱的几倍?小明所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那么芳芳买了什么?很多学生会回答是钢笔,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为什么是钢笔而不能是铅笔、文具盒呢,也可以买4支铅笔或是2个文具盒不是吗,通过开放性答案拓展学生的思维。或是设置这样的问题买了一件物品的价格是另一件物品的两倍,让学生猜一猜分别买了什么,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提升数学思维。另外,问题的产生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结构产生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情境图,将45个标有号码的彩球进行顺序排列,首先是白色其次是黄色最后是绿色,以此类推,然后对同学们讲屏幕上可以看到很多彩球并且标有号码,我可以做到不看屏幕只需告诉号码就能说出其正确颜色,有些学生不信教师就说那请同学们来考一考我吧,在回答完学生出的问题后继续说道,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为什么老师能够根据你们报出的序号猜出彩球颜色,下面老师来告诉你们这其中的秘密大家要认真听讲,通过创作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教学效率自然有所提高[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学生认知特点等,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游戏性、操作性、探究性、延伸性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指引下活跃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教师
最美教师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圆我教师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