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知行合一” 提升课堂效率

2022-02-18王玲娅

今天 2022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数学知识探究

王玲娅

(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 甘肃 嘉峪关 735199)

前言

数学课堂中,讲究知行合一,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传递的价值观这些要求的是求知,学生只有有求知的欲望才能掌握和了解课堂中对应的知识,而提到的“行”指的是学生参加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要知又要行,只有真正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从实践探索的行到掌握知识的知。然后再做到行,解决具体在行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教学课程细化,有效结合执行,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提高知行合一能力,学生知行合一,教师以知择行。下面以“年月日”教学为例展开探讨。

1.知行合一的内涵

所谓知行合一,强调客体对主体的高效顺应。知是科学知识,行是展开实践。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实践的高效整合。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割,知识和实践高度统一,相互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知行合一,发挥理论教学与生活之间密切联系的优势,其中一方脱离,肯定会导致教育的整体方向出现偏差,单纯的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那么知识的参考价值就体现出来。单纯的强调实践而忽略了理论,那么实践活动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即盲目展开实践活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高效整合,两者形成统一整体。

2.践行知行合一,提升课堂效率的对策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新课导入上,出示2021年历表,仔细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吗?学生分别做出回答后,老师说:“看来大家都很了解年、月、日,哪有谁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嘛?”这种上课方式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过渡,能够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入到生活中,学生会自己进行讨论和发言,为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师完成引入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让学生进行举例和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具体联系到生活中,分享自己是怎么度过一整天的,一年是什么样的概念,一个月是什么样的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年月日的来历。然后进行分享和交流,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学习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和重点。

2.2 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到底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的水平。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将学习方向、探究内容机械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学生展开数学探究的时间及空间狭小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分停留于表面,根本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知识朝着应用能力的转化工作也无法高效展开。强调知行合一理念的高效渗透是保障学生将知识切换为使用能力的有效路径。只有保障该理念的贯彻落实,才可以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深度提升,才能够化理论知识为使用能力。知行合一在课堂上贯彻落实到位,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效提升增添动力支撑。与此同时知行合一理念的践行也是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的额关键。

探究一:仔细观察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表,再和同桌交流。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看年历是探究的基础,正确填表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反馈和订正,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

探究二:让学生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然后再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来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为了让学生更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可适时地出示(1)歌诀记忆法;(2) 利用拳头记忆法。

探究三:让学生独立计算2021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生问:老师,我们发现2月份不是每年都一样的,它会变得,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学生学到的和认识中的知识会发生分歧,这可能会使学生苦恼,促使学生深入探索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准备,当学生迷惑时,适当的引入小故事,让学生学会感知。比如讲出“年月日的来历”,很久以前,古罗马皇帝凯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31天和30天,分为大月和小月,其中小月是二、四、六、八、十、十二月,大月是一、三、五、七、九、十一月,这样大月和小月各六个月,让人容易记住,但是这样来算的话,一年总数变成了365天,不是366天,需要找出一个月减去一个月,正好二月份是被判处死刑人的死期,于是大部分人都觉得二月不是好的月份,因此就把二月减去一天,只有29天,过得更快一点,后面因为换了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作为新的皇帝,了解到上个皇帝凯撒是七月份生的,当月是大月,自己是八月生的,但是自己是八月出生,自己能生在小的月份呢?于是做出了规定,八月也要为大月,不能比上个皇帝更差,也就出现了后面十月和十二月都是大月,九月和十一月是小月,八月的一天也被减在二月份中了于是2月又少了1天,平年2月变成28天,闰年也只有29天了,并且沿用至今。

由此可以看出,常见的数学知识直接讲解给学生,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够记住和理解,通过引入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真实存在的变化和奥秘,学生会形成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数学小故事的引入,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交流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在体验中尝试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新的学习方法。

2.3 引导合作,强化感受

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保障数学教学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相符合。笔者从教材实践活动中受到启迪,对年月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过合作探究、全面感受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大家都知道,为了提升生活、学习的便捷性,每年会准备新年历,新年历都是提前完成设计的,大家愿不愿意亲自动手制作一本富有创意的年历呢?此时学生会回答道愿意,然后询问学生愿意尝试设计哪一年的年历,学生众说纷纭。有愿意设计自己出生那年的年历的,有愿意设计来年年历的,有愿意设计2023年年历的,因为2022年即将来到,这一年将要发生的美好太多了。教师回答:2023年的确是值得我们无限期待的一年,所以大家着手设计2023年的年历。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年历的材料,尝试着设计每个月份的日历,正式进行设计之前引导学生探讨一些接下来的设计思路,明确思路之后着手展开设计。老师刚刚布置完任务,学生就开始激励讨论起来。然后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需要帮忙的,然后有学生提问道“老师,一月份有31天,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元旦写在星期几”,然后教师回答道“结合大家的发言,大家察觉到什么”、学生1:从2009年元旦是周四开始,此后的三年,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延后一天,而从第四年开始延后两天。学生2:老师我知道了,四年为一段,四年之中,每一年的元旦是周几,那么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延后一天,下一段的首年的元旦是周几,那么在上一段最后一年的基础上延后两天,所以2013-2016是一段,2017-2020是一段,2021-2024是一段,这样推算,2023年的元旦是周天。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写28天,有的写29天。学生1:通过查询旧年历发现,有的年份2月份有28天,而有的年份2份有29天,所以我们不知道写多少天,所以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每四年会出现一个闰年,其他年都是平年,年份除以四没有余数就是闰年,闰年的二月份是29天,而平年的2月份则是28天。所以2023不是4的倍数,因此2023年是平年,2月份有28天。老师回答道:大家确实掌握了一些有效学习方法,遇到问题发现一种方法行不通会探索另外的解决办法,这是值得表扬的,请大家打开教材,读一读关于闰年的相关介绍。余下的月份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如何展开接下来的设计工作,计算一下一年的总天数,整理好之后完成汇报交流。最终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本节课学习知识的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就有了完整的印象。

教学反思:设计该节课突出的理念是打破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的传统模式,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优势:本节课的设计优势是能够实现教材的创造性应用,以旧年历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掌握平年以及闰年的判断手段,整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学生明确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几天,哪些月份有30天,哪些月份有31天这样的方式显然枯燥无味。整个课堂更是缺乏激情,教学成效不佳。教师可以实现对教材的创新性应用,让学生将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起来,做好年历教学活动的设计工作,在制作年历的时候,意识到2023年的元旦不知道是星期几,2月份不知道有多少天等等问题,然后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探索,相互交流,然后促进问题的解决,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了新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也使得年月日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

设计缺点:教学中没有强调情感教育的高效渗透。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义务阶段的教学需要强调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本节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狗情感及态度的发展。本节课让学生设计2023年的年历,它是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举办的一年,这恰恰是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但是笔者过于关注年历的设计,而忽略了这样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没有将情感教育活动落实到位。其次在部分内容的挖掘方面稍显不足,探究2023年元旦是周几的时候,当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并没有在围绕规律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直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仅能看到表面,但是无法深挖其中实质性的内容。当学生自觉发现规律之后接着探索规律出现的原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实现前后知识点的高效衔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2.4 联系生活,提升体验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以及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出示练习:说说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几月几日?2021年恰逢百年建党,也是对学生爱党爱国思想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再在年历卡里找一找,圈一圈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以及我国的国庆节、教师节、清明节等一些重要节日和纪念日,既让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尽管还是认识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此刻既是社会常识的教育,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强调与生活的结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情况,为其打造趣味十足的情景,让其展开观察、互动、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善于用发现问题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乐趣,以及探索的精神,在常见的教学中,我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以及自己的理解,使他们知道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后面学习中加入游戏环节,提高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点的记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相关问题,深化课堂学习的质量。

2.5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渗透知行合一理念

反思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理论讲解往往占据主体,忽略了实践教学,过分关注理论讲解。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相当枯燥,学习效率自然下降。小学数学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必须将知行合一的理念渗透到位,依托实践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到位,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高效提升,教师致力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学习《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图形教学用具,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完成拼图任务,可以拼出小房子、小汽车等等图形。游戏教学策略与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征相适应,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引导学生尝试着用滚一滚、推一推、转一转、摸一摸等来学习图形知识,从而将图像有关概念掌握到位,将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区分开来,促进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的营造,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作用。

2.6 依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数学课堂参与热情不高涨,体验感相当差,因此强调知行合一,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妙用,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水平也就获得了高效提升。

总结

“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要相信孩子,让学生保持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下,更好的将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生活即学习,让一切的教学活动变得充满生活气息。让“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将数学内容逻辑化和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让学生既能看到数学知识复杂的一面,也能看到简单化的一面,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充满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数学知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