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党建质量路径研究
2022-02-18孙成武
王 斐 孙成武
党的十九大以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全国高校的党建工作会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许多关于力抓高校党建的政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1]”而高校党建质量是将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重点来促进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党建中普遍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活动形式化等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探索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就成为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同时也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阵地。中国步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牢牢把握住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做到高校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从而真正培育出合格的时代新人,这成了高校党建必须面对之问题。高校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目前高校的党员干部、教师以及现在的学生他们大多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组织观念涣散以及纪律意识偏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以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保持我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由此,高校院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使高校发展稳定高效地实现由“重规模扩张”到“重质量提升”战略转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在重大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以及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同向而行,保证党的路线和政策及方针切实在高校落地生根。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党务人员等构成了高校党员的主要部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和学术研究的主体,其政治信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其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而行政人员和党务人员作为学校日常运行的重要支撑者,其思想政治的高度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因此要从多方面各层次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承载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不断为社会输送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促进青年学生的成才是提高高校党建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要求,因此要把党建工作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
二、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 2014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同时指出党中央确定高等学校全方位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将“中国特色”和“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顺应了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且不断完善该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详细地规定了党政分工的职责,也更明确了“党委带领什么、怎么带领”以及“校长需要负责哪些、怎么负责”的问题,这有利于形成高效协调的党政分工机制,从而处理好党委与行政的关系、书记与校长的关系,以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促进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的运行。通过这一制度,高校党委作为领导核心便能总揽高校党建的全局,稳定前进方向。高校校长拥有行政管理权,对日常管理工作具有明确职责,这种“放而不松”的治理方式也是践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这就为高校党委提出了高标准,那就是高校党委要需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同时要持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推进学校的重大决策。
(二)完善二级学院的治理体系
如果说党委领导是 “指挥棒”,那么二级学院便是“冲锋枪”,是学校重大决策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其执行力直接决定了高校领导水平,院(系)党组织对院(系)学生的党建工作要担当主体责任,院(系)党组织书记需要担当主要领导责任,副书记要担当直接领导责任。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于二级学院的选才用人,以“政治强,业务好,品行优,在师生中有威望”为标准合理选配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行党政交叉任职,党员行政领导班子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促进高效和谐的党政分工的推进以及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的确立。
同时,还要努力培育“双带头人”,也就是教师党支部要从学科的带头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中选出优秀的党员任职党支部书记 ;学生党支部要更注重在学生党员发展、管理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当中,以“恪守信念、注意品行、满身本领、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要求,合理选拔支部委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等。从而促进什么地方有学生党员;什么地方就会有学生党组织,什么地方有学生党组织,什么地方就能顺利进行组织生活、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的良好效应的形成。
(三)发展优秀党员
高校发展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便是吸收优秀党员并实现党员的持续性发展。党员作为党组织的重要细胞,发挥着党与群众的桥梁作用,关系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对此,高校应该更加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标准与程序,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来制定高校内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方法,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等流程进行规范,形成配套的可操作的工作制度,构筑起发展党员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利用“三会一课”制度来督促党员参加党员大会和党小组,同时坚持上党课。党支部要定期开展支部委员会议,更需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到党组织之中,同时号召党员在推行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楷模的作用。
(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合格的党组织应发挥日常组织生活的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存在着参与度低,以及党的组织生活开展频率低且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党员管理存在着标准低、管理松、惩治软的问题,更存在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乏调动和激励党员积极性的机制方法等问题。对此,应丰富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形式,比如加强党日活动的实践性、创新性、参与性,从而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生活质量。
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成长于“知识经济”时代的95后大学生与研究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容易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个载体,把劣势转为优势,不断加强党员教育这一载体。而且需要在提高建设标准的同时,更要注重党建品牌的塑造。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其在党的建设具体实践中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优势,不断加强党建科学化建设,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认同度,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打造了样板党支部。
三、以作风建设为支撑,培育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形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为中国的革命、中国的建设、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承担着巨大作用。要想有好的教风和学风,前提基础是一定要有优良的党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能从内在来培育出优良的党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是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廉洁校园的重要驱动力。
(一)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高校的核心任务便是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高校中践行党的宗旨,就是要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培育高质量人才为中心,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对此,高校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深入教育教学和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回应并解决教师和学生反映的各类情况,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保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
(二)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要想实现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各项重大决策的推动者及实施者,他们的工作作风关乎学校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质量。对此,必须把对高校领导干部廉洁性教育作为经常性活动开展,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的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及警示谈话等日常谈话制度;教师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必须提高对学术腐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警觉性,从而维护良好学风;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更要把廉洁修身作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点。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环节便是加强监督,要将日常监督工作的开展作为重点,要做到敢于监督,能对高校管理方面涉及的违法乱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还要做到善于监督,把握高校管理工作的细节,促进监督工作的落实,保障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各项工作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权力的运用和监督如影相随。这也对加强监督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首先要选派思想政治觉悟高、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正派、富有经验且业务能力高的同志进入监督岗位;其次要丰富监督教育及培训形式,充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并完善考核机制,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在激励表彰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同时惩处未达标工作者。
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实现高校党建工作落地生根
制度作为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有助于增强高校中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公信力。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基层党建任务清单,建立高校党建工作标准体系,将以往的党建工作规定作为“说明书”,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及工作的方法,促使高校党建的任务高效完成,促使高校党建的内容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实现现有制度创新。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校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本校党建具体实际为落脚点,不断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并努力实现由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执行与遵守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