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社会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社科类图书阅读偏好分析

2022-09-06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科类人文图书

杨 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1]。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影视娱乐、游戏社交愈加兴盛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推广全民阅读,倡导建设书香中国、书香社会和书香校园具有格外深远的意义。

建立书香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使其深入体验阅读之美,提升综合素养,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现代国家公民。而对于文化经典和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可以增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熏陶,深化其人文情怀,提升其人文价值。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阅读,尤其是大学生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偏好,值得我们格外关注,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偏好

(一)人文社科类图书,尤其是经典文学阅读占据了大学生的书香世界

人文社科类图书因其重要性和易读性,成了中国读者广泛阅读的类目,根据一项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网民对文史哲类图书的关注度较高”[2]。

麦可思研究于2022年2月统计了101所高校的图书馆2021年度的借阅数据和报告,总结出一个2021年度上榜5次以上的图书排行榜,惊人的结果是,共40部上榜图书中,来自人文社科的图书就占了39部,只有1部《机器学习》属于自然科学作品,足见人文社科类图书阅读确实在大学生阅读世界中占据绝对优势(见下表)。

我们对这40部作品予以统计,试分析大学生2021年度阅读榜单中的规律。

第一,国别上,中国本土作品以52.5%的比例占据多数。总计有21部作品来自中国本土;其他国别中,7部来自日本,2部来自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7部作品来自欧美国家,有7个来自中国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5部作品均来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可见东野圭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第二,在体裁上,小说占据绝对优势,有72.5%的作品是文学作品。其中,小说有28部,散文只有1部(杨绛的《我们仨》)。而在这28部小说中,有高达39.3% (11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2部略带恐怖色彩的网络文学作品——蜘蛛的《十宗罪》和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2部脍炙人口的金庸的武侠经典小说——《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3部 “苦难文学”作家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另外,榜单中还含1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瑰宝、曹雪芹的《红楼梦》;2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边城》。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接受是以小说为主的,尤其爱好经典本土故事。

第三,曾获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上榜51次高居该榜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学生“最爱作品”。在南方高校(如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北方高校(如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西部高校(西北工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东部高校(如长沙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众多高校的借阅榜中均高居榜首——对《平凡的世界》的偏好无地域差别、无学科差别。这部描写平凡的新时期农村人走向城市的艰难旅程的小说,以其追求光明的励志性、特有的生活体验和对孙少平和田晓霞朴实生动的爱情描写打动了一代代大学生读者,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二)社科类阅读经典理论著作居多

除了文学作品在大学生阅读中的优势地位外,文化、教育、哲学、心理学等社科思想理论类的经典著作也构成了大学生在2021年的阅读偏好。

同样在《2021年度上榜5次及以上的图书》榜单中,有3部历史作品,6个社科理论类著作,都为这两个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人类简史》《乌合之众》《理想国》《乡土中国》和《第二性》。值得一提的是,榜单中排名第4的《明朝那些事儿》是略带有网络色彩和小说色彩的历史书籍,力压《人类简史》成为历史类别经典阅读中的首位,体现出大学生们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非传统化历史讲述方式的偏爱。

据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其《图书馆2021微数据报告》中所做的词云图(见下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文化教育、这种、地理、法律和社会科学等社科类阅读的优势地位。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度借阅图书种类词云图[3]

(三)思政类经典著作的阅读偏好

思政类经典著作也成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必读的书目之一。《毛泽东选集》成为这类别阅读中大学生最偏好的经典。

思政类阅读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格外重要。在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中,四门本科必修思政课程都有阅读文献的要求,“教材开列的阅读文献绝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4]。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人文社科类知识,理所当然地格外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因此,“要切实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量与质,基础在于保证阅读资源供给,提供阅读条件”[5]。

二、“书香社会”中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和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倾向受到“阅读推广”议程设置的影响

传播学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M.E.麦库姆斯、D.L.肖,1972),受众对经典阅读的判断和感知源于文化推广机构和教育部门的“议程设置”, 来自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层面的宣传和推广。

一项图书馆学相关的研究表明,“读者对于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需求是模糊且广泛的,需要图书馆提供足够广泛的资源和方便的途径来满足需求”[6]。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类阅读很容易受到图书排行推荐的诱导,更容易受到图书馆阅读推广和图书推荐的影响,呈现出对图书推荐的良好响应。因此,在大学生2021年的全部学科的图书阅读中出现高重复率的图书这一现象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这些高重复率的图书均来自人文社科类图书中畅销和经典的书籍——尤其是经典的小说,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不同的经典小说书单中必不可少的书籍,因此也成为跨越学科藩篱,为文理工农商医艺术等不同学科的学生所喜爱的“经典”书籍。

(二)阅读资源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供给的影响

在新媒体更加重视版权保护、强调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想在网上免费获取大量知识IP不再轻而易举——多数网站走过了免费提供资源以快速吸纳粉丝的疯狂增长期,开始向“流量”要经济效益,向眼球要“付费”阅读。因此,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周到服务的图书馆成为新的“免费资源”供给区。图书馆储藏的大量经典人文书籍因为免费和高流通性而成为大学生的阅读偏好之一。

(三)励志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着大学生投入阅读

作为全民阅读的促进运动的“大学生阅读推广”项目中重要部分的经典文学作品推广,多选择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励志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和积极行为,能够引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家国情怀的作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描写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青年学生孙少平及其恋人、朋友、家人的励志生活、顽强生存的故事,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符合这些评选标准,因而成为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中首屈一指的文学作品。书中孙少平普通又历尽磨难、贫穷又不断抗争的精彩故事吸引着一代代大学生,充满励志精神的“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的生活豪情激励着每一届的大学生。

如何定义“经典”?不论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人文社科中的经典具有互通性,成为文科生通识素养和理工科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而能够成为学科经典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内容和精神层面曾经影响过整个学科的走向,在表述层面也能通俗易懂,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都是能否成就“经典”的重要的衡量尺度。

三、建立书香校园,引导大学生经典化、多元化和时代化阅读

一是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建构,文史哲的经典化阅读成为通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应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首选。

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重视推广国学传统、现代经典,也不忽视国际视野的多元化阅读。

三是科幻小说《三体》的大受欢迎是能够预料到的,这部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的科幻小说,因为是其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翻译作品,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扬眉吐气,理所应当地获得了大学生的追捧。当下科学尤其是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畅想。因此,《三体》世界的受偏爱也是时代的选择。在消遣性阅读和浅阅读之余,也应该提倡时代化阅读,加大新科技、新思想、新理念作品的阅读推广,使其阅读更加具有时代性,更加满足书香社会的需求,满足建设公民社会的需求,满足后疫情时代的需求,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现代国家公民。

猜你喜欢

社科类人文图书
月度荐书
一束光
图书推荐
一束光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一束光
班里有个图书角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