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

2022-02-18吴殿鸣邵大伟

教育观察 2022年19期
关键词:研究型风景园林专业

吴殿鸣,邵大伟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并实施研究型教学。[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研究型教学方式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支撑。

研究型教学要求受教育者能进行知识体系的重建,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各高校、各专业针对研究型教学开展了大量探究与实践,早期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提出引入欧美国家“研究型教学”的理念[3],但在如何与国内教学管理模式和体制衔接上仍缺乏持续探究。宋小珍等人关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群中的应用[4],王洪磊、魏思雨重点揭示了该模式对外语专业课程培养的促进作用[5-6],刘爽、陈扣洋等人强调了该模式在实验教学、“双创”教育中的应用方式[7-8],虽然在该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缺乏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和探究,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设定和推进。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9]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和协调,却往往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也忽视了可持续创新思维的培养;一些学生追求学习上的短期回报,学习研究意愿降低,创新兴趣和动力不足。[10]

高翅、贺坤等人关注创新创业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结合,从建立实践与科研结合的实践基地、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导师制”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组建复合型实践教学导师队伍等方面,构架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风景园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11-12]科研既包括了纵向学科研究型,也包括了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科研与课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方面如何有效结合、有效转化,以促进创新层面的研究探索仍有待加强。创新教育是风景园林教学的热点问题,风景园林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空间性和实践性,大量研究更关注如何提高其规划设计能力的创新。[12]此外,风景园林还涉及创新思维、园林工程等课程,以及实训基地等大量研究与实践探索等,这样的创新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然而,其中虽然涉及研究型教学,但系统的培养方案设计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仍然不足。

为此,在我国生态文明转型、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导向下,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有利于解决当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更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持续竞争力的增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对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科学方法及运行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参考借鉴价值。

一、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研究型教学理念是教师把理论、实践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产学研合作。[13]在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借助多方平台、多种方法、多种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实践、学习,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风景园林专业时代特色鲜明。要想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加强与科技、技术方法发展的对接,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植入系统前沿的教学内容,这也就突出了教学中对研究的需要。无论是横向规划设计类社会服务,还是纵向规律、机制的研究探索,该专业均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海量的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活动的开展过程,对学生探索创新思维塑造、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或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中,“教与研”互动、互补、互促,高度统一。

创新能力是评价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的能力体现。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与职业规划设计师加强教学协作,而这只依靠校内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资源条件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真题真做”的锻炼机会,需要“政产学研”资源的有效协同和运用。

二、创设融入研究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苏州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由原住建部所属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铁道部所属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行业特色、工科特色、地域特色突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前身为苏州城建环保学院,1986年开始招生,是国内较早开展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科院校,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为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得到行业和地方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按照专业目录要求,我校将研究型教学理念渗透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并支撑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研究制订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动向及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与地方、企业及管理部门共同探讨、研究,不断探索适宜的培养方向及方式,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该方案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

我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导向与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的协同,立志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建筑通用平台为基础

聚焦人民满意的美好人居环境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我校充分发挥建筑类工科人才培养特色,打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的低年级培养平台,强化空间认知与建构,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统一培养规格,拓宽培养口径。

(三)以创新设计为依托载体

在建筑通识教育基础上,我校围绕创新设计能力提升,进一步夯实风景园林工程、建筑、植物、生态等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聚焦公园城市、海绵城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学科前沿或热点领域进行选题设计,同时加强行业权威或地方知名企业竞赛融入,着力探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四)以优势研究方向为牵引

我校积极利用校内教师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和产业教授、兼职导师的研究专长,开设苏州古典园林、苏南地域生态、绿色空间信息技术、生态智慧、康养景观等前沿性、特色性模块课程,牵引驱动研究型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活动开展。

(五)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促进

我校完善“实验教学、工程实训、科研训练”实践教学链条,利用并积极完善校内外教学资源,依托城市发展智库、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苏州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等省部级优势平台,以及校外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园科集团等校外实践基地,广泛促进学生面向一线、面向应用的实践动手能力发展。我校还利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促进学生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进阶性探究能力发展。

(六)以广泛适应能力为导向

我校优化通识类、素养类、方法类、工具类课程设置,增加德育、文化、哲学、科学、美学等课程,拓宽人才规格口径,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德行修养、社会交际等适应能力。

三、构建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植入研究促进教学内容深入化

我校利用专业教师从事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与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地方服务项目的有利条件,加快探索了及时、适合的形式,推动教学内容的转移、转化,并有效结合学术前沿、设计潮流,形成较之传统高校高起点、与苏州行业需求高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例如,在风景园林生态理论课程中,我校结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空多尺度视角下城乡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分异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有效植入关于如何根据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划定生态红线管控范围的研讨专题,既可引导学生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政策导向,又能提升学生对学科前沿生态系统服务等内容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有温度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在指导学生申报科研立项项目过程中,我校将教师所承担的“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空间耦合的过程、效应与机理研究”“基于GIS技术的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效应及调控对策研究”等项目,与学科研究前沿的大数据、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效应等研究内容结合,增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的认知和把握,以此推动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知识体系由被动向主动建构转型。

(二)依托研究促进教学组织团队化

我校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任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的研究方向、技术领域,组成不同背景的教学团队,精准、高效教学,以期建立全过程的导师负责制,在不同学习阶段,指派不同的教学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我校还加大了校外政府、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引入一定数量非专业领域的管理、人文等素质拓展教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风景园林专业现已根据主要研究方向有效构建教师团队,主要涉及传统园林历史与理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技术与大数据、苏南地域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加强研究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

我校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尝试引进PBL、研讨、翻转课堂、MOOC等方法,并不断拓展、优化在线教学资源。例如,在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我校采用竞赛驱动模式,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在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古建园林类课程中引入场景式教学,利用苏州古典园林资源丰富和利用便捷的优势,采用现场教学和虚拟仿真空间重构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空间认知和对空间构成的理解;专题类课程或理论性较强课程则采取翻转课堂形式,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教学方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能力、交流写作能力和汇报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四)借力研究促进培养平台协同化

我校积极整合、开发校内外资源,加强与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就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基地、企业工作站的建设开展深入合作,构筑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政、校企、校校多方平台。

四、积极优化配套保障政策

我校积极争取创新人才研究型教学培养的政策保障,结合学校人才强校、博士点申请等战略的实施,在学院的支持下,开展与教务、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的合作,为科研奖励、学分保障、就业推荐、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第一,科研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灵活引进校外兼职导师,提升校内教师队伍质量,以及引进高水平教学团队等,打造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通识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师资队伍。

第二,鼓励研究促进教学考核灵活化。考核成绩是教学的重要指挥棒,我校考核成绩创新层面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与研究的探索性、深入性高度契合。我校在学生课程及实践的考核中采取多样化、灵活化方式,更加注重专题研讨、论文、模型、答辩、第三方评价等形式的应用。

第三,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配套。研究型教学需要灵活化、动态化、系统化营造教学环境,我校积极充实教研室、设计教室、作图室、小型会议室、实验室、模型室、实训基地等场地及硬件设施。同时,我校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共享与校内外的多方交流,并将网络平台作为评价、成果展示的媒介。

自研究型教学理念形成并在2013、2018年的培养方案中逐步实施以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成效。风景园林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获得IFLA、专指委、学会、艾景奖、园冶杯等权威专业竞赛奖励100余项,参与各类企业设计竞赛获奖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优秀毕业设计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我校学生升学率不断升高,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建筑类院校;学生就业率、进入行业标志性设计院所比例不断提高。我校该专业教师立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6项,主持编撰了多部教材,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省部级微课教学竞赛奖励多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业内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美誉度不断提升。

研究型教学理念不是方法,更不是加法,应该遵循“显性与隐性结合”“课上课下与课前课后相协同”的原则,成为一种意识和自觉行动,深度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全时空,实现师生的全覆盖,不断根据教育要求和社会行业需求动态调整、适时优化。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在综合性较强、交叉性突出的风景园林专业取得显著成效,在其他专业的整体性推广和实施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广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形成具有广泛意义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研究型风景园林专业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