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研究

2022-02-18时万青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思政

冀 露 时万青

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关注青年一代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担当”等词语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思政课在大学阶段的任务是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1],一再强调思政课要在学生课程体系中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课要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好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肩负着历史和人民的期待、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但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中华民族需要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解决面临的问题,克服面对的困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明确历史赋予的责任,为实现时代赋予的责任贡献青春力量。

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发挥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及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理解中华民族拥有如今“大国地位”的艰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承担自己担负的时代责任,能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自信、自觉地投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指导国家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引导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核心观点的凝练。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密切相关,在国家层面上,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个人层面上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与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是一致的,是对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内容的凝练。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于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时刻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不仅如此,还需要将知识外化于行,用正确的价值引领实践活动,在校时不仅要做好个人的发展规划,还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即使自身很渺小,也要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品质情操。

(三)树立公民意识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富强、美丽、和谐的新中国,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在享受国家赋予每一个公民权利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只有提高公民意识,使全体公民都能正确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与国家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每一个公民都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推进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就必须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公民意识,担负社会责任。

(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变化多样,国际间政治形势更加复杂,经济、文化冲突日益加剧,西方价值观念强势输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时更要对青年一代的思想加以引导,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信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谨防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青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利于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要利用其优势肩负起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责任,能够使大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我国历史和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并且思考自己可以为国家建设做什么,寻找到自身的定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表现

(一)自我认识不清晰、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刚步入高校,有一部分学生出现无所事事,脱离了高中两点一线、刻苦学习的生活后,一时间不知道自己的新目标在哪里,出现了对自我认识不清晰,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还有一部分学生刚步入高校,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一时还不能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自律意识薄弱的学生出现缺课、逃课、熬夜打游戏等不良行为。

(二)自我意识浓重、集体意识淡化

在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较西方来说更为亲密,彼此依赖性更强。高校许多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是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这样就会产生孩子太过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浓重,一味地关注个人利益,只谈索取,不谈责任。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集体活动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和自己没有关系,从而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将来都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有较强的集体意识也是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经常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忽视集体利益[4],是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的。

(三)家庭责任意识缺乏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大学生缺乏家庭责任感,许多学生认为父母就应该事事顺着自己,为自己支出学费和生活费是应该的,所以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却没有考虑到自己应该孝顺父母。依据中国世世代代的传统美德,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可以归结为“孝顺”。“孝顺”可以拆分为“孝”和“顺”,“孝”也就是要做到孝敬父母,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在经济和情感上都给予父母支持,而非只是索取。大学生在经济上或许还没有完全自立,但也不可以认为父母就应该单纯付出,子女也要对父母尽到该尽的责任。“顺”就是要做到顺着父母,作为子女,常常会出现一些顶撞父母的行为,这也是责任缺失的表现,对待父母和长辈,要保持“好好说话”,做到不急躁的状态,这是对父母负责,是对家庭负责。

父母辛苦劳作供养孩子读书、生活,作为大学生在享受父母付出的同时,如果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逃避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也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表现[5]。

(四)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不足

社会公德意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公德意识包括: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等。但当下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还比较薄弱,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成群结队闯红灯等行为;不尊重父母和老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还有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出现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做到的事情,大学生中存在乱丢垃圾,在课桌上随意涂画,随地吐痰的现象。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的偏差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7]。中国家庭十分重视亲情,父母总是将一切好的东西给予子女,所有的事情父母都给子女安排好,孩子本该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父母,只讲“接受”,不懂“付出”,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从小就独享所有的“优质”资源,这样的环境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不利于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一直都有“失重”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道德。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大了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以及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上还存在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实际问题。

(三)社会教育

国家在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良的倾向,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比如:娱乐化倾向,网络背景下不断传播娱乐信息,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关注社会问题的时候倾向于关注娱乐新闻,对民生、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关注较少,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淡化。并且网络也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某些不法分子乘机利用网络抹黑国家,传播有损国家形象的不实言论,弱化国家在青年一代心中的形象与权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心思、思维还显得不成熟,这时候容易将他们带上错误的方向,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

四、高校思政课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多渠道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中,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陈旧的理论,教师应该加入新鲜的血液。比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支撑[8],这是思政课需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在此理论支撑下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想要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起到唤起、培养作用,就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成型的理论,思政课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够直面现实问题,时刻关注当下的“责任”问题。例如: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时,就需要融入雷锋的例子,凸显雷锋精神的同时,赋予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新的内涵。在当下,疫情防控期间,平凡的医务人员、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和雷锋精神结合起来更能触动学生,用疫情期间白衣天使的例子来说明社会责任感问题不仅更贴合当下,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有效触动、身体力行去实践,把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真正当成自己的责任并化为行动的动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还要关注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中融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例如:教师设置问题,以“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攻坚克难时期,在此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可以做什么”等社会的时政热点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展开对此问题的看法,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或者辩论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和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将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形式应用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大事件、重大方针政策,激发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勇担重任[9]。

(三)完善评价制度

思政课要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在教学评价的时候,也应该要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给出的成绩不仅要参考学生的考试得分,更要参考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且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小事中去。比如:对校规校纪是否遵守、是否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更要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行为,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习惯。

(四)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放在大学的思政课堂上,还要贯彻于学生学习生涯的不同阶段,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形成一个联动效应。小学生重在培养道德情感的启蒙,用故事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中学生要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强化他们对国家、社会、政治、法治的认同。大学生在理性和感性思维方面都较为成熟,应更注重对他们的价值引领,让他们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明确自身的理想、信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够担当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责任[10]。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五、结语

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高校的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思政课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思政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