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语表达的思考
——以皖西学院为例
2022-02-18张志楚黄晶晶
张志楚 黄晶晶
信息化时代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让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大潮中无所适从。把握网络用语的特点及其在学生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用语,进而在信息化时代中反客为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校辅导员要全面认识网络用语表达对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用语表达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主要以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为输出和接收终端,向新媒体使用者提供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用语表达则是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体为载体,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复合形式呈现出的多元化信息表达。
就其特点来看:第一,网络用语表达具有简易性、形象性。网络用语表达对语法规则和字形进行创新突破,如数字谐音“886”代表“拜拜了”,又如汉语谐音“耗子尾汁”代表“好自为之”,再如嘲讽自己是“女汉子”“柠檬精”。第二,网络用语表达具有时限性。某类表达只在一段时间内流行,随着新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之前的网络用语表达则会被逐渐淡忘,如2012年的“元芳你怎么看”,又如2016年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再如2021年的“夺笋”(多损)。第三,网络用语表达具有不规范性。如缩略词“人艰不拆”的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又如“累觉不爱”则是指“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再如谐音词“雨女无瓜”(与你无关)、“亚子”(样子)等。
(二)大学生对网络用语表达的态度
在对皖西学院超过2000名大学生样本(学院学生总基数约20000人,采样率超过10%)的问卷调查后,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表达的基本态度。
1.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表达的接受度较高
有73%的学生关注且偶尔使用(线上+线下,分场合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有14%的学生关注且会经常使用(线上+线下,几乎不分场合)网络用语表达,有7%的学生仅仅关注但不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最后还有6%的学生既不关注也不使用网络用语表达。使用网络用语的大学生占比87%。
2.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表达的认可度偏向积极
有14%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带来的是积极影响,让他们关注更多社会事件,更有参与感;有61%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带来的影响不大,纯粹方便娱乐,提供讨论话题;有21%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带来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要辩证地看待;有3%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带来的是消极影响,接收负面信息太多,打击了对自己、他人和对社会的信任;还有1%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对他们毫无影响。可以看出,仅有24%的学生明确了网络用语表达对自己产生的消极影响,虽然61%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表达带来的影响不大,但这些调查对象依然对网络用语表达方面给予肯定。
3.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表达发展的支持度较高
关于网络用语表达,有74%的学生比较支持,认为网络用语表达需要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有5%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认为网络用语表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有19%不提倡,认为部分网络用语表达不符合传统语言规范;还有2%的学生不支持,他们觉得部分网络用语表达低级粗俗,冲击了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可以看出,学生群体总体上更需求在规范和引导下使用网络用语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网络用语表达对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了解一种新的网络用语时,大学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词源”的探索,了解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原因,这会帮助大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思维;而在使用过程中,中文语句的缩略、英文会话的简写、图像标点的组合会帮助大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熟练掌握了新的网络用语后,大学生们有时也会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再创造,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积累。
有利于调节大学生心理状态。大学生处于人生转变的重要阶段,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恋爱情感等各种困境,心理压力大。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生活环境的高度隐私要求,使得他们需要一个独立于传统表达方式之外的群体语系,以保证沟通的顺畅和信息的“加密”。这种群体语系会成为他们放松自我、排解压力的重要场所。
2.消极影响
淡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部分网络用语表达粗俗、鄙陋,把骂人的脏话写成了谐音字,有些词汇也被拿来嘲讽别人,如“土肥圆”“矮矬穷”等,很多大学生觉得这些词汇好玩、有趣,没有丝毫顾虑地使用,虽无恶意,但长此以往会降低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道德准线,淡化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
带偏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如2015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这句网络用语表达居然出自一个电瓶车偷盗者周某,他因为这句话被大家熟知和关注,并成为一位拥有百万流量的“网红”,出狱后居然被一家电瓶车公司聘用为合伙人,一个刑满释放的人摇身一变成了老板。这种“唯流量”的“网红资源观”会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动摇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话语权。在传统规范用语表达语境中,“由教育者牢牢把握话语权,教育者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而在网络背景下,受教育者的地位有所上升,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由教育者牢牢把握的话语权开始转移到了受教育者身上,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接受的价值观”。一旦学生由于某种网络用语表达认定某种错误观念为正确,那么在传统规范用语表达语境中就很难解开其错误认知的症结,辅导员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动摇。
二、高校辅导员要善于让网络用语表达为引导工作服务
信息的新媒体形式本身并不具备思想引领的方向性,但含有负面内容的信息会通过网络用语表达,因此在要求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拒绝使用低俗、不规范表达的前提下,辅导员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用语表达中,充分发挥网络用语表达的作用。
(一)要化被动为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网络用语或是特定表达不断产生,辅导员面对的情况是学生群体随着届次逐渐年轻、自己逐渐变老、代沟逐渐拉大。因此,在学生表达之后再去查询相关内容来保证沟通流畅的做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辅导员需要主动出击,主动了解学生的流行话题,如通过访问学生的动态及评论来掌握学生的表达需求;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流行表达,如用特定表达方式“吐槽”某门课的考试难度;要主动运用学生习惯的方式表达某项工作,如在QQ群发布工作信息“请各寝室长收集××的信息表格,下周一汇总给我,收到请回复,谢谢”可以表达为“××的信息表格下周一要汇总,请各位寝室长老铁们搞起,收到回复,感谢各位,双击666”等。总之,要主动让正能量、“正事儿”占领网络用语表达的阵地。
(二)要化外行为内行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想让学生拿自己当“内行”、当“自己人”,就必须善于和他们沟通。辅导员必须培养用网络用语表达方法与学生沟通的能力,首先在思想上不能排斥快餐文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主动介入到诸如“懂球帝”“最右”“哔哩哔哩”等年轻人常“逛”的网络社区中;再次要在网络社区中通过发帖、评论等方式尝试与网友互动,在“实战”中锻炼与年轻人或是“网络居民”的沟通能力;最后要把接收到的信息、学会的新方式运用到工作中,在与学生的沟通时运用图片、“暗语”等方式软化沟通环境、提高沟通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不是“外行”,而是“内行”,是“自己人”。
(三)要化“劝说”“拉拽”为“同在”“同行”
在做到“主动”“内行”之后,帮助学生在网络用语表达的惯性中培养规范用语表达的习惯是“引导”的最终目的。学生沉迷网络有很多原因,现实世界存在感的弱化与虚拟世界存在感的增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网络用语表达本身也是学生增强存在感、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强化自身在特定群体中的存在感,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辅导员想要通过“劝说”“拉拽”的方式让学生改变“群体身份”往往会适得其反。“劝说”“拉拽”的立场本身就体现了辅导员和学生不在一个群体中,这是引导学生的最大障碍。所以当辅导员主动成为“自己人”后,要以“群友”的身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习惯于规范表达,在网络用语表达的惯性中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规范的表达方式,彰显规范表达的魅力,指出规范表达需要的能力,和学生“同在”,在通往规范表达的道路上“同行”。
三、高校辅导员要在引导过程中把握思政工作的育人宗旨
有效沟通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内容是目的,方式则是手段。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用语表达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育人”才是一切手段的最终落脚点。
(一)要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网络用语表达
作为一种新鲜事物,网络用语表达是不应该被全盘否定的。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用语表达作为具备一定生命力的新鲜事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网络时代的师生沟通中,其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的特点使其成为规范用语表达的必要补充;网络用语表达也要遵守规矩,互动性不能被无限延伸为“斗图”“斗段子”或以低俗博眼球蹭热度,平等性不能被无限延伸为不尊重、不友爱,趣味性不能被无限延伸为不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守公序良俗;网络用语表达不可能取代规范用语表达,要认识到它在与人沟通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要认识到它在个人能力提升中的次要地位而不是主要地位,要辨识好它在成人成才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用语表达是实现“引导”的第一步。
(二)要帮助学生合理运用规范表达和网络用语表达
按照表达的目的和功能可以把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分成阐述、展示、交流这三类。虽然表达是一种“输出”过程,但这种“输出”会引导学生在寻求表达支持的过程中搜索新知识、新信息,从而影响“输入”过程,所以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具有一定影响。1.在阐述表达语境中,需要把表达内容系统地阐明、叙述,要求表达的方式相对严肃、规整,因此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在此类语境中适应规范表达,并利用此类语境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如演讲、会议发言、布置工作等。2.在展示表达语境中,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我能力、个人想法等,这种表达往往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来展示表达者的特征、达到表达者的意图,辅导员需要利用自身的网络用语表达能力进行多种类型的表达,支持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3.在交流表达语境中,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相对轻松的形式来表达诉求、寻求帮助,辅导员应该通过规范表达和网络用语表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学生创造轻松氛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规范表达。
(三)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全育人”要求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辅导员在通过“引导”来强化在多种形式表达中的话语权时,要始终坚持落实“三全育人”的宗旨和要求。一要尊重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既要引导大学生提升规范表达能力、培养规范表达习惯,也要引导他们合理运用网络用语,保证与学生在沟通时“全员无障碍”。二要做好育人过程中的“滴灌”。在大学生的入学、成长、成熟等各个阶段要有侧重点地进行有效沟通,保证大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有效沟通。三要扫除沟通领域的“盲点”。要全方位深入到大学生的各类交流环境或平台中,如教室、食堂、操场、图书馆、宿舍、QQ、微信、微博、论坛等,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各个领域里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沟通支持。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并不可怕。师生的沟通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经历了面谈、信件、电话、手机信息、网络的变化,并将持续变化下去。高校辅导员应当以不变应万变,把握与大学生沟通的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进而把握与大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即用共同语言引导共同话题、用共同话题引导共同追求、用共同追求引导相处方式,最后通过增强在各类表达语境中的“话语权”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全育人”宗旨,即用表达展现辅导员形象、用表达追求师生共情、用表达落实思想引领,最终帮助学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