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以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为例

2022-02-18韩东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沈阳党史红色

杨 扬 韩东海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1]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好切入点,即选择好以何种方式开展思政课与“四史”教育的融合问题。党史中蕴含的革命遗址遗迹、英雄人物、史实资料等显性物质资源以及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等隐性资源,共同凝聚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时代特色的党史红色资源。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发挥和利用好党史教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资源优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三方面为党史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寻新路径。

辽宁省作为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的发出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发地、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党史红色教育资源。包含像“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革命遗迹、纪念场馆一类的显性物质资源,也孕育了诸如“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等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的隐性精神资源。同时,辽宁省还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排名全国各省份第十位。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在党史红色教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实践运用的应用与推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沈阳市各高校如果能够将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不断凝练成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资源、整理成为高校学生“四史”教育经常性学习的重要教育内容,能够不断扩大党史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渠道,更能够利用地域性党史红色资源优势,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一、立足五门课程,充分利用沈阳党史红色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了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立足于高校开设的五门思政课课程,结合不同课程授课重点与教学目标,梳理出不同课程与党史红色资源相互融合的教学素材。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党史红色资源教学素材,从教学内容方面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

“原理”课作为党史红色资源的理论源头,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要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向学生讲清楚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与时俱进;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与“到哪里去”的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

在挖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与“原理”课相互融合的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借助党的领袖,如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在沈阳地区的活动旧址、旧居,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有效关联。同时,还可以借助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奉天纺纱厂旧址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

“概论”课作为党史红色资源的理论创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要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从理论创新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要以史实内容为切入视角、以理论创新构建逻辑、以经验启示引发思考、以生动实践促进理论学习。

在挖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与“概论”课相互融合的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借助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阳劳模纪念馆等场馆,结合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发生的历史性事件、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将理论创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在生动体验中坚定“四个自信”。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

“纲要”课作为党史红色资源的历史现实,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主要侧重于以典型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从宏观的历史长河中,把握具体的微观历史对象的能力。

在挖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与“纲要”课相互融合的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借助沈阳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而遗留下的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等,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北大营旧址陈列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辽西抗日义勇军事迹展示馆、下五家子惨案遗址陵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抚顺三块石革命根据地、秀水河子歼灭战纪念馆、新开岭战役烈士陵园、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帮助学生从一件件遗物藏品、一串串数字姓名、一段段英雄事迹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警示和启迪、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在正确的历史观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影响。

(四)“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

“德法”课作为党史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要重点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到底爱什么、怎样爱和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此外,在法治思维下,帮助学生以法律视角正确看待历史虚无主义,也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内容。

在挖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与“德法”课相互融合的教育内容方面,可以通过讲解红色人物事迹,如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罗阳等人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如何做出的选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通过传承红色基因,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五)“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策”课)

“形策”课作为党史红色资源的生动实践,在教学内容整合中,主要侧重于利用历史经验、总结历史规律,分析目前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党和国家面对纷繁复杂形势下做出的相应政策,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挖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与“形策”课相互融合的教育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国内外形势与热点问题,设计专题式教学内容,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治国理政的最新成就,通过专题式讲授方式,帮助学生在认识形势、分析形势中掌握政策、理解政策,通过切身感受到的国内外发展变化,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二、创新四种方法,充分利用党史红色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高校要利用党史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学生已经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思政课教育,进入到高校后,对于常识性问题,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认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知识,自己已经掌握了。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学习热情未能被充分调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参与性不高,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上热下冷”、“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此外,由于高校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导致对历史性事件、英雄人物,特别是对一些用现代人视角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惊人壮举产生不信任、不相信的错误认识,很难与这些英雄事迹产生共情。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党史红色资源,以沉浸式教学法、微电影情景剧法、故事教学法、互动体验教学法等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一)沉浸式教学法

沉浸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某一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其设定的情境范围中,通过认知、感受、理解等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通过沉浸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沉浸式教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探求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渴求的学习体验过程。

利用党史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可以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学生前往各类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等开展实地现场教学,使学生浸入该场馆所设定的情境下,进行沉浸式参观体验学习。教师可以借助馆藏资源、史料文物,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某一段历史内容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掌握和理解。

(二)微电影情景剧法

微电影情景剧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某一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完成微电影或情景剧制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微电影或情景剧的全过程制作中掌握授课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思政课教学方法[2]。

由于党史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红色历史故事、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为微电影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学生们通过对老师规定的题材自主搜集史料素材、编写剧本、参与创作编排、开展汇报展演等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也更利于授课对象对于微电影或情景剧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同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也更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能够达到扩大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授课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掌握某一知识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了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3]。这就为高校思政课利用党史红色资源开展故事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以故事教学法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故事的选择和运用。要通过历史故事对理论问题进行追根溯源、要通过现实故事对理论创新进行实例验证、要通过体验故事对生动实践进行共情认同,从而提高故事教学法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四)互动体验教学法

互动体验教学法是指借助VR、AR等数字化技术,模拟还原某一特定场景,学生借助相关设备置身场景中,将第三视角切换为第一视角,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体验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参与互动过程中通过参与的不同行为活动而引起的自身对内心感受变化的体验过程,对于高校思政课情感目标的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内化效果提升方面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在利用党史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针对高校学生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对新奇事物的兴奋点浓的特点,各高校要积极吸收、汲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学生通过借助VR、AR设备,将自身融入某一时期、某一事件、某一场景下,通过体验互动由彼及此地谈自己心理变化过程、谈自己思想认识的转变,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政课教学情感目标实现的完成效果。

三、回应三种需要,充分利用沈阳党史红色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改革创新

为了提高沈阳党史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效果,高校还要从整体教学设计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设计方面要突出思政课授课对象的时代特征、突出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要回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整体性、全面性、规范性、参与性等方面达到思政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

(一)开展好专题教学,是回应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需要

利用好党史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新需要。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高校内开设的五门课程,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如果不进行系统规划,将“四史”教育相关内容直接加入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增加了相应课时数,打乱了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不能仅仅是增加党史方面的教育内容,而是要将其渗透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授课特点,借助党史红色资源内容在思政课正常教学计划下设计相关专题教学。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精心设计,既能够通过党史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党史红色资源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和掌握程度。

比如,在“纲要”课上,可以设计“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专题,利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北大营旧址陈列馆等开展沉浸体验式教学,结合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或情景剧,教师以故事教学法的方式带领学生对14年的抗日战争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在系统回顾历史中树立坚定的唯物史观,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二)组织好实践教学,是回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沈阳党史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和实践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衔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回应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重要形式。

因此,要利用好沈阳党史红色资源组织好实践教学。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建立好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好实践教学大纲、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监督好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五微”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实践形式,即“原理”课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微课,“纲要”课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概论”课组织学生开展微宣讲,“德法”课组织学生拍摄VLOG,“形策”课组织学生开展微调研,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方面不断创新。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地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好调研、整理、汇报等实践活动,挖掘与沈阳党史红色资源相关的学校发展史、专业发展史、城市建设史等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利用好网络教学,是回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技术层面的不断进步,但与此伴随的是相关教学设计方面的滞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2020年开始,网课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方式。而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在教学目标方面更重视的是价值目标的实现,即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网络教学,受教学环境复杂性、师生互动单向性的影响,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之前,要更加重视其教学设计与网络环境特点相适应,不能简单将线下授课内容照搬照抄到网络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回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沈阳党史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