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研究
2022-02-18黄志丹马楚茹陈智勇
黄志丹 马楚茹 陈智勇
党建带团建是指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把团组织的建设融入党组织的建设之中,从而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和指导。这是党在长期发展下总结出的宝贵工作经验,也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寄予了厚望,要求各高校能够在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当前,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而是以个性化强、互动性高的现代媒体实现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新媒体的应用极大地便利党团工作的顺利推进,也深受青年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因此,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中新媒体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巩固党建带团建的基层与基础
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运用新媒体具有“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意义。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并且其中学生的占比最多。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规模,也为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网络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可知,通过新媒体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更能够获得高校学生的认同、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应工作时,要避免媒介高端化发展的倾向,采用更加贴合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娱乐等方式,推动基层党团组织进一步融入高校学生群体中去,以此为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供更加鲜活和生动的材料[1]。
(二)有利于优化党建带团建的体制与机制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工作体制机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搭建在传统平台上的体制与机制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首先,传统的传播范围较狭窄,导致工作信息的传播难以打破组织划分的局限;其次,传统的传播效率较低,使得工作信息无法及时传播至有关部门及对象;最后,传统的传播路径较为单一,致使信息传播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反馈[2]。然而,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平台能够有效破除传统传播方式中的弊端和局限性,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新工作体制与机制的构建。总之,新媒体手段为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新途径,能够满足各项工作的现实需求。
(三)有利于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影响公民与媒介交互的整个过程,落实到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基层党团干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信息传播的方式等。在各式各样的新传播形式下,其内容和方式都极易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造成影响,进而阻碍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序推进。由此,需要通过新媒体手段的科学应用来提升党团干部及学生的媒介素养。这不仅是党团建设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基层建设工作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需要党团干部能够利用新媒体手段鉴别接收到的信息,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阐释,促使学生能够听懂并接受相关理论,从而完成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想建设目标。
二、新媒体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面临的困境
首先,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形式缺乏新颖度。当前,由于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更多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元素在其中得以突显出来。因此,如何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形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以此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就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该工作仍然以说教的形式为主,缺乏易受学生关注和接受的“时尚元素”,从而制约着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因此,党组织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媒体联系团建工作和青年学生重要纽带的认识,如果不加快创新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党建带团建的时尚工作形式,那么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家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等理论知识就难以转化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的“小道理”,凝聚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其中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其次,工作内容信息缺乏可选择性。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丰富基层党建带团建活动的内容,以促进组织活力的增强,发挥引领学生思想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应该清楚认识到工作内容需要实现非选择性向选择性转变,这更加贴合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变化。在以往的工作模式中,基层党团组织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这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及信息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受到限制。然而如今,新媒体背景下,媒介产品不断创新,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团组织不再是党组织的传声筒,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顺应总体工作布局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形式及内容的选择,这极大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推动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开展[3]。
最后,工作传播形式缺乏互动性。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以交互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电视台、广播站等媒介载体,逐渐形成了以自媒体为主的传播格局。但是,受固有工作形式和思想的限制,部分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还停留于信息单向传播的形式中,还未形成由党团组织领导、青年优秀代表主导的新型组织形式。这不符合当下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方式,也影响了各大自媒体交互平台的利用价值。
三、新媒体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开辟多元化基层党建带团建阵地
基于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拓展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场所、打造多元化的工作阵地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开辟更加多元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阵地:一方面,利用微博与网站的联动来推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信息共享及平台整合。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开设以党团建设活动为主题的微博话题,要求党团干部及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联合相关的门户网站,实现两大平台信息各有侧重、即时共享和同步更新,微博平台主要以信息交流互动为主,而党团网站以宣传、展示和资料下载工作为重点[4]。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手机报与社交网络的有效结合,发挥党建对团建工作的带动和组织覆盖作用。从实际落实就是高校可以通过手机报等信息传送载体向学生及党团干部人员发布已整合信息,以此提高党团建设工作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效率,从而促进党组织对团干部及成员思想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一些网络社交软件来提高信息交互效率,在相关软件上建立起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党团组织带头作用的发挥。
(二)利用新媒体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考核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党团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由此,高校要将考核评价结果同人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挂钩,其中还应对其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效果进行专项考核评价。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以党建带团建工作效率为关键指标,参考学生参与度、思想变化以及行为改变等要素,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参与学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自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其中包含对教师处理党建带团建沟通问题的评价。此外还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公示出来,对综合评价结果不达标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严重不良问题的人要实行个别谈话或劝勉。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
线下工作是基础,是以传统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工作机制,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线上工作是拓展,是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落实各项工作,具体可以应用基层党团组织官网、微博、网络社交软件及现代网络技术等。事实上,新旧媒体各有长处,对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都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整合新旧媒体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5]。那么,高校要加快整合新旧媒体资源,以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利用党团类报刊和电视广播发布信息、收集资料、征求意见,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空间加大信息传播、意见及策略的收集范围,使党团组织能够更及时、更高效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心声和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参与学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渠道,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党团建设的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学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
网络新媒体也是党团组织传播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的重要途径,基于此,高校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广阔的网络新媒体空间,或是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专属的新媒体平台,以此加快对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的传播。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可以利用“学习强国”网络软件或是国家政府创建的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及党团成员进行打卡式学习,自主完成先进思想和最新理论的学习。此外,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还可以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创立自己的账户,并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对该账户进行管理,即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整合,然后通过网络推送给关注用户。同时,要及时查看关注用户的留言及评论,做好回复和收集工作,以此可以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规划的参考依据[6]。总之,在做好高校思想建设工作方面,只有不断引入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渠道方式,才能够使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焕发生机,从而进一步取得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将新媒体运用于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决策,能够有效促进党建带团建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同时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应用优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效果,利用新媒体开辟多元化基层党建带团建阵地、构建党建带团建工作考核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传播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