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2-02-18何永秀
何永秀
(临夏州永靖县移民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教学概念。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都应当高度服务和服从于主体的需求。能够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不断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自觉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点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1.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所蕴藏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在有效的刺激下激发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形成学习的独立性,构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创造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学科中的内在驱动力,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科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学习的喜悦[1]。能够真正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课程中突出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自主预习和自主拓展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重点学习的内容,不断强化优势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将不断强化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能力、反应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学习方案,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人,成为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和追求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维度。
1.2 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学,同时还应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实现情感态度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积极推行改革,能够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不断调整课程教学策略,将传统的“满堂灌”讲述课堂转变成以“探讨沟通”为主的互动式课堂,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模式也将发生质的飞跃,能够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路中真正转变出来,所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素材的应用都为学生能力的成长而服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需求点,提高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使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同时,还将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强化,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重要维度,不断引导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能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使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1.3 有利于构建轻松愉悦的高效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有限、年龄尚小,也决定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此,课程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天性,能够通过巧妙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长处。而要激发学生的长处,就需要在轻松的课堂中才能让学生放下压力、放下束缚、放下警戒,能够打开心扉与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跟着课程教学的思路主动学习[2]。因此,师生氛围的营造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强调师生关系的营造,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将更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中构建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宽松和谐的民主型课堂,使学生能够从压抑的学习状态中转变为活跃的思想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冷动性和自主性。因此,主体地位的确立,将更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让课堂氛围在“拉家常”、“谈心事”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想说就说”,培养主动思考、敢于发言的优秀品质。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将在主体意识的驱动下,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存在感和成就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枯燥的学习过程更加温馨而愉悦,这也将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畏难情绪,不断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1.4 有利于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将积极做到“三解放”,包括学生的大脑、双手和嘴巴,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思考、动手和表达的机会。而这一过程又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能够成为新时期具备创新创造潜力的时代新人。首先从思维的角度来讲,学生主体地位将以学生的思考为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敢于动脑、善于动脑。相关研究也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内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喜悦和克服困难的成就。在成败之中,汲取经验教训,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内在驱动力。因此,在课堂中,表面端正而不动脑不思考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与此同时,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来讲,主体地位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人,不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试错,不仅让过程更具挑战性,同时也将活跃学生思维,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外,从表达的角度来讲,将着重培养学生敢说和善说的能力,能够在学习中敢于提问,且要善于提问。在不断的质疑、发现、纠错过程中实现探索,在释疑解惑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在表达中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
2.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
2.1 转变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学生还小”、“学生不会学”的错误认知,能够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或是自主学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通过讲述、演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而是通过引导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思考成功的喜悦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脑海中“我会学习”的意识。这将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能够从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苦海”中真正解放出来,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引导,参与到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中。在课堂内外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主动内化文本内容,主动探究疑难课题,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真正转变为一种能力。在指导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满自信,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主动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动手能力实现螺旋式的上升,真正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为语文课程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乃至今后的在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充分相信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程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要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生长环境、家族遗传基因等等,学生在其性格特质和能力素养上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学生会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和成长点,而教师应当紧抓闪光点,通过有效的策略激发成长点,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长处、补足短板,不断体会到成功学习、挑战学习的乐趣。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根据学生个性以及能力方面的差异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其分为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基本问题中,以基础要求为主要内容,包括能够正确认识并书写生字,能够读懂课文的内容,感受到荷花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拟人、想象的描写方法等等。在重点问题设置上,可提高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冒”字的巧妙,能够体会到荷花的机灵可爱。在难点问题上,则要求更高,需要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会到对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能够应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三个层次的问题设计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求,学生可自主选择对自己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在对成长的期待中完成自主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
2.3 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师生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凸显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沟通,能够与所有学生做朋友。在教学中严肃与幽默并存,让学生能够放下压力,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3]。为此,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就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扮演宇宙两端的不同角色,“趴在”窗户前,仰望着浩瀚星空,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也可一同参与,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到探讨学习中。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更丰富的延展,创编出更多场景,激发学生想象和表演的热情。为此,教师还可融入多媒体手段以及实物图片等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强化情境感染力,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2.4 创设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交流机会
在学生主体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使学生能有机会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相互探讨、分享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此,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更多交流机会,尤其是针对性格内向、不愿表达的学生,能够在探讨和分享中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鼓励、表扬,不断促进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多地参与到交流中。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燕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展开自主预习,在课上提供交流,以“我最喜欢的燕子”为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感悟[4]。同时,也可介绍自己所看到的燕子,还可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其他同学的分享提出疑问,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另外,也可以开展主题性分享活动,例如以三年级下册整本书为对象,设计“荐书官”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筛选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向同学推荐,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推荐的原因,不断强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式表达想法,不断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分享活动,指导学生录制小视频,通过班级群推送给家长,让家人和学生自己都能成为分享的对象。总之,应当借助课内、课外、网络等多元化手段,为学生构建丰富的表演平台,让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双向性的、单向性的各类活动中,不断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地位。
2.5 构建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应当融于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为此,需要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契机,融入学生的自主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评价的过程,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状态的方法,尝试应用评估理论及时分析自身的学习状态,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法,不断优化学习策略,以此提高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将不断提升,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是重点,教师应当注重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为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身边人和自身的长处与优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和自己,在闪光点的激励下形成积极的情绪,在进步点的激励下成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教师应当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自我鼓励,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5],能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尝试接受挑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强化成功的体验感,形成勇于迎接挑战的优秀品质。例如在《燕子》的预习活动中,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开展预习过程的自我评价,通过“2+2”的形式发现自己预习的优点和进步点,选择两个优点和两个进步点,指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的过程,不断强化学生自省能力的提升,加强自我监管,能够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加强自我总结,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发展和语文课程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构建轻松愉悦的高效性课堂,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着力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开展语文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够以主人翁的角色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转变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交流机会;构建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自主性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并加强自我评价,找到进步点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