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

2022-02-18朱鹏鸣巨良佐

今天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运动

朱鹏鸣 巨良佐

(1.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2.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在锻炼中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而心理健康作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将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效结合,不仅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帮助,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观念树立也有重要作用。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与看法,明确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获得健康发展。以下是本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进行的研究。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1 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控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学生自控能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自控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理性思考后再做出决定,这对学生事物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提升很重要[1]。学生情绪好,其做事情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但是如果学生情绪不好,其在看待事物、做事情时也会变得消极,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情绪发泄口,逐渐让学生拥有自控能力,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要面临课业压力、教师压力、竞争压力、家长压力等,学生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心理与精神问题,比如,长期过度紧张、焦虑、失眠等,都是学生压力出现后常见表现。在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相关活动设计让学生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而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身体运动,这不仅可以为学生心理表达创建一个新窗口,也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轻松,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喜欢上运动[2]。

1.2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有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树立有帮助。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不言弃精神品质进行培养,对学生坚定意志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只要肯付出努力、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就离成功更近一步[3]。同时,虽然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也会有失败的事情发展,但是这也是对学生心智的一个磨炼,让学生认知到失败并不可怕,学会用正确的观念看待失败。比如,教师在设计体育锻炼活动时,一定会设定一些与团队比赛相关的活动,对学生团结意识、互帮互助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但是,教师在活动举行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新的挑战,如果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障碍,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胜利带给自己的喜悦,变得更加有自信心的同时,也懂得珍惜成功。但是,也会有学生面临失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鼓励,让学生不被困难所打倒,这样对学生自信心增加也有帮助,同时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都不会因为没有经历过而感到可惜与遗憾[4]。所以,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个性养成有重要作用,既可以让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不轻言放弃的品格。

2.现阶段高中生体育锻炼情况

2.1 学生体育运动量明显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没有将体育教学作为重点科目,一直都是以考试科目学习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出现运动量不足问题[5]。学生运动量不足,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产生影响,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有限制。一方面,学生没有运动,就不会学习切身感受到体育精神,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有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不运动量不足,会让学生身体各功能器官发育也会受到影响,这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很不利。比如,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不仅要保证学生饮食健康、营养充足,还需要通过运动让学生骨骼变得更加健壮与结实,但是高中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在班级一座就是一整天,这不仅会让学生身体出现亚健康问题,对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行也会有影响。

2.2 学生对体育运动认知存在不足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所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存在严重不足,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无形影响,对学生身体健康指数提升也很不利。高中生每天都应该是朝气蓬勃与靓丽的,但是在家长、教师、学校一切事宜学习为主、以学习为中心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变得老气,认为高中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宜都不重要,因此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6]。学生这一思维与想法,不仅使得体育教学价值无法发挥,也会使学生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长期以往学生会变得压抑,心理逐渐出现问题。比如,正常情况下,学生在进行身体运动的同时,心理与大脑也会变得放松,但是由于学生不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错误的认为体育不是高考考试科目,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在体育锻炼,这一思想的存在,不仅生主动放弃了运动,也使得学生逐渐变得偏激,不懂的从全面发展角度看待问题。

3.高中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

3.1 借助体能锻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逐渐加深锻炼难度的方式,对学生意识进行锻炼,将学生运动潜力进行激发,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自信,这样即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帮助,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也有积极影响。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篮球基础训练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篮球运球技能、投篮方式、比赛规则等进行了解,而后才可以让学生正式进入到实训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讲解基础要求,而后让学生自主研究正确的运动动作,这样可以对学生探究能力提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到正式锻炼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掌握情况让学生对某一个动作进行重复练习,以此锻炼学生的耐心,如投篮、运动等动作。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耐心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这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很重要。最后,在学生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的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勇于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在活动结束后,为了让学生不骄傲自满、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教师要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批评,帮助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其有改进的方向,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虚心接受,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同时,能够养成坚忍、不轻易放弃、自信等优良品格。

3.2 关注个体差异,迎合学生心理爱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由于学生身体情况不同,因此学生运动能力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时教师借助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迎合学生心理喜好,促进学生运动锻炼积极性提升。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由于身体差异产生的自卑感消除,帮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与自我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教师这样做可以学生正确看待彼此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运动、沟通与交流,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经常会选择一些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示范演示,这就导致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很积极,精神状态与运动效果也很好,但是教师这样做可能会让其他学生心理产生不公的想法。比如,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做的很好,但是教师并没有对自己进行多加“关照”,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落差感,不仅会对教师教学存在不满,长期以往学生也会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样不仅让体育教学价值发挥受到影响,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限制。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这一教学思维,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感与被关注的感觉,这样学生才可以变得积极与主动。首先,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其一些运动指导建议,帮助其规范动作的同时,提升其运动能力。其次,对于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多多为学生进行示范,不断的给学生加油打气,当学生顺利完成某一个动作时,要及时的表扬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拥有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出现消极、负面等情绪,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业比较多,但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与教师都不能忽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懂得根据学生特点与心理需求设计,还需要注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发挥,通过层层的递进的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影响,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同时,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运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